宋倩



摘要:農產品物流作為產供銷的連接點,可基于農業產業鏈各關聯環節的協同共生,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從農業產業鏈的共生視角,闡釋了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同機制,并利用耦合關聯度模型,基于2008—2017年的面板數據測度二者的耦合協調水平,探究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農業經濟增長;共生機制;耦合關聯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6.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1-013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1.032?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SONG Qian
(X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as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production, supply and marketing, can promote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synergy and symbiosis of all related link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mbiosi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he synergy mechanism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s explained. And using the coupling correlation degree model,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level is measure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2008 to 2017 to explore the pat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growth.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symbiotic mechanism; coupling correlation model
農產品物流作為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流通、流轉的基本手段,是實現農產品與大市場有效銜接,化解“買難”“賣難”痛點的根本路徑。中國作為農業生產、銷售和貿易的大國,尤其需要依賴農產品物流完成產供銷的有效連接,并基于物質流、信息流的交互優化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資源配置,從而通過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帶動農業經濟增長。因此,促進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成為未來的主攻方向。農產品物流在農業產業鏈整合中的核心作用,可基于關聯效應影響農業產業要素的投入產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進而產生增值效應,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而農業經濟增長派生的物流需求,又將驅動農產品物流不斷完善。基于此,在農業產業鏈的共生環境下,探究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的協調機制,通過二者的綜合優化,能夠實現物流供需的無縫鏈接,加速推進農業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1? 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調機制
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提出的共生理論,是衍生于生物學中物種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而引入經濟領域,則是產業鏈上各系統或要素相互作用、協調發展,以實現互惠共贏的目的[1,2]。農業經濟活動中,以農產品物流為核心的產業鏈整合,能夠將農業上下游關聯環節或要素融入一個共生環境之中,并基于供給與需求的關系,產生前向、后向的關聯效應,由此構成一個共生的農業產業鏈,鏈條上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企業將協同共進,共同帶動農業經濟增長。農業產業鏈整合的共生環境下,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作為相互依存的共生單元,將基于物質、信息、能量等的交互關系,形成協同共生模式(圖1)。
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兩個共生單元構成的共生模型中,涉及的質參量是農業產業鏈整合的共生能量,可反映共生單元的內部特質,影響著兩個共生單元的協調關聯度,協調共生體中,至少存在一組兼容的質參量。單一的共生單元中,一般包含多個質參量,可設農產品物流共生單元的質參量ZL=(ZL1,ZL2,…,ZLi),而農業經濟增長共生單元的質參量ZE=(ZE1,ZE2,…,ZEi),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共同體發展中,將基于農業產業鏈這一共生環境的整合升級,不斷演變,協調發展。結合實踐,將兩個共生單元表征固有特征的質參量設定見表1。
農業消費水平和農產品進出口銷售總額的提升,將驅動農產品流通量和運輸里程的增加,提升物流產值、促進經濟收入,從而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而這又將帶動農業人口就業,提高就業率,促進農業生產總值的全面提升,也實現了物流產值的提升。正是基于兩個共生單元的能量交換,才使得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實現互惠互利,協調發展。
2? 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協調發展水平
2.1? 耦合關聯度模型的構建
農業產業鏈的共生環境是一個開放性的耦合系統,由不同的環節或要素構成,且內部的物質、信息及能量流不斷交互。因此,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共生體的協調度是動態變化的。為測度兩者協調發展的關聯程度,引入耦合關聯度模型,設變量Uij、Vij(i=1,2,…,n;j=1,2,…,m)分別為評價農產品物流—農業經濟增長共生協調水平的序參量,通過線性加權法得出兩個共生單元的所有序參量的總貢獻值為U、V,結合容量耦合的系數模型,可定義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協調度的測度模型[3]。
C={(U·V)/[(U+V)·(U+V)]},0≤C≤1 (1)
U=·Vi? (2)
Ui (3)
式中,Uij、Vij分別為Xij、Yij對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協調共生體的貢獻值,在[0,1]中取值[4],越趨近1則表明對協調共生體的貢獻度越大。Ui、Vi分別為第i年的綜合貢獻值,ηi、λi分別為農產品物流和農業經濟增長第i年各指標全部質參量的加總權值[5]。
Uij=(Xij-?茁ij)/(?茁ij-?琢ij),i=1,2,…,n;j=1,2,…,m(4)
Vij=(Yij-?啄ij)/(?啄ij-?著ij),i=1,2,…,n;j=1,2,…,m(5)
式中,Xij、Yij是農產品物流、農業經濟增長各自發展水平的序參量,(αij,βij)、(εij,δij)是該共生體穩定臨界點上序參量的上下極限值。
若C∈[0,0.3),則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處于耦合的初級階段,兩者的協調度較低;若C∈[0.3,0.7),則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處于中度耦合階段,兩者多層次、多環節協調發展,相互關聯性上處于淺層;若C∈[0.7,1.0],則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處于高度耦合階段,兩者達到了較好互動、協同發展[6]。
2.2? 指標選取
耦合關聯度模型的評價指標將遵循綜合性、指向性、可量化的原則,全面考量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中的各類要素。選定規模指標、效益指標和質量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下設9個細化指標,見表2。
2.3? 指標權重的確定
熵值法可根據各指標觀測值所提供信息的大小確定指標權重,是客觀賦值方法,規避了主觀因素的影響。設存在i個待評價方案、j個評價指標,指標的原始數據矩陣為[7]:
A=X11
式中,i=1,2,…,n,為年份,j=1,2,…,m為指標數量。Xij為第i年第j個指標的數值,對于指標Xj,其指標值Xij的差距越大,則表明其在綜合評價中的效用越大,若該項指標的指標值均相等,則其在綜合評價中無效用。具體將根據下列步驟計算各項指標權重:
步驟1:計算第i年第j項指標所占比值[8]:
bij=j (7)
步驟2: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
sj8)
步驟3: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冗余度,即差異系數:
xj=1-sj? (9)
步驟4:得到第j項指標的權重:
wj= (10)
步驟5:利用線性加權法可分別測算第i年農產品物流綜合評價指數Ui和農業經濟增長的綜合評價指數Vi:
Ui= (11)
Vi2)
式中,rj為農業經濟增長第j項指標的權重,Vij為農業經濟增長第i年第j項指標變量的標準化數值。
2.4? 協調度分析
秉承數據可得性、可靠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第一產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08—2017年)的相關統計資料,計算得出農產品物流、農業經濟增長各指標的實際數據值,并參照各規劃時期值、基準年期值、對比標準值和理想值,以數據中特定年份的最大值、特定年份的最小值確定各指標序參量的上下限值(表3)。
結合表3基礎數據,根據上述計算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和綜合貢獻率,可得出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協調狀態,見表4。
由表4可知,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且耦合協調度偏低,在0.3~0.7浮動。根據耦合關聯度的分類,可推知兩者的耦合協調度多處于輕度失調與勉強協調狀態之間,但整體上呈現曲線上升趨勢,這說明隨著農產品物流規模、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農業經濟結構的創新升級,為農業產業鏈的深化整合提供了有效支撐,隨著這一共生環境的優化,兩者的協調度將得以改善和提升。而且,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綜合評價指數也即序參量越高,兩者的耦合協調水平也隨之增加,可見兩者自身的優化是影響協調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
3? 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路徑
3.1? 統籌農產品物流整體規劃,創設多元物流供給服務
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戰略引領下,農業經濟開始多元化布局,不斷拓展產業鏈,并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如在農耕基礎上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業觀光旅游等,由此釋放的物流需求規模和類別將不斷激增,繼而帶動農產品物流的協同發展。但目前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協調度偏低,而農產品物流貫穿于整個農業產業鏈,其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布局不協調,抑制了物流供給能力,亟待通過統籌規劃予以優化。具體應強化物流設施的功能整合和調控機制,厘清農業產業鏈條上各節點的物流倉儲、配送需求,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要引入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多模態的物流服務模式,搭建完善的融資平臺,拓展融資渠道,為物流多功能拓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要建立信息化平臺,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優化物流服務流程、模式,實現物流供需信息的集成化和實時共享,以拓展物流服務范圍和功能,為農業產業鏈的多元化布局提供物流服務支撐,實現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同并進。
3.2? 優化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經濟增長的路徑
農業產業鏈的優化整合是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前提,而農產品物流作為農業產業鏈中的核心支撐,可基于信息流、物質流及能量流的耦合關聯性鏈接上下游的各個環節,進行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整個產業鏈的良性布局和互動。實踐中,應以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引領,聚焦高附加值的農業休閑旅游、深加工、規模化生產經營等,以此拉長農業產業鏈、拓展功能鏈、提升價值鏈,實現“三鏈重構”,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優化整合多功能發展,拓展農業經濟增長的路徑,并基于產業耦合關聯性不斷向地理空間與經濟空間集聚,由此實現整個農業產業鏈在經濟上的聚合效益,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多向發展。
4? 小結
農產品物流作為農業產業鏈整合的核心支撐,可基于信息、物質流的交互,將上下游的關聯企業和要素融入“共生”環境之中,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變革,并據此與農業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程度的耦合協調效應。從理論與實證層面分析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機制,從農業產業鏈整合的視角探究兩者協調持續發展的路徑,對于構建農業生態系統、實現價值增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寇光濤,盧鳳君,王文海.新常態下農業產業鏈整合的路徑模式與共生機制[J].現代經濟探討,2016(9):88-92
[2] 王? 靜.我國西部農產品物流與農村經濟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4(11):86-91.
[3] 趙志田,何永達,楊堅爭.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理論構建及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7):14-21.
[4] 司銀霞.區域經濟合作與農產品物流系統化研究[J].農業經濟,2014(4):119-120.
[5] 皇甫軍紅.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13,41(8):882-884,888.
[6] 張廣勝.農產品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支持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3):222-225.
[7] 田? 雯,呂建軍.基于統計數據的中國農產品物流與農業增長的關系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5):144-147.
[8] 楊? 蕾.區域農產品物流系統優化理論框架構建——以京津冀都市圈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7):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