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麗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青島的時候指出,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將來是一個重要主攻方向,從陸域到海域都有我們未知的領域,有很大的潛力。在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關于海洋藥物研發情況的介紹后,習近平為“藍色藥庫”的夢想點贊,并稱之為“這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向海經濟,是一個國家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觀照人類前途命運的智慧選擇,符合人類的共同期待。向海求醫問藥,不但是因為海洋中存在著豐富的藥用資源,是一個巨大的“藍色藥庫”;更因為海洋經濟是未來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以開發海洋藥物為突破口,可以統籌陸海,為下一步經濟發展打下基礎。
實際上,開發海洋是集高投入、高技術和高風險于一體的經濟活動。向海求醫問,要克服很多困難。海洋經濟能走多遠,輻射面能有多大,主要取決于一國經濟與科技實力,尤其是海洋科技綜合水平,也取決于一國的眼光有多長遠,毅力有多堅定,統籌能力有多強。
在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叩開“藍色藥庫”,尋求的不但是醫治人類疾病之藥,更是高質量發展之“藥”,區域經濟轉型之“藥”,和海陸經濟協調發展之“藥”。
從古至今,人類都有著向廣袤自然尋醫問藥的歷史。如今,陸地生物醫藥的開發方興未艾,人們又將目光對準了廣闊的海洋。
在青島“藍色藥庫”的建設規劃中,向海問“藥”不但建立在深厚的海洋科研成果基礎上,更輻射未來,瞄準了區域新舊動能轉換這個重大命題。
領跑“藍色經濟”
人類真正開始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向海洋謀求藥物的突破始于20世紀中期。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際海洋藥物研究的效率在不斷提升,2000年前共有5種海洋藥物上市,而到了2000年后,隨著人類開發海洋的廣度加大、力度加深,國際海洋藥物的研究速度也在加快,共有8種海洋新藥上市。在學者統計的《1961年-2014年國際開發上市13個海洋藥物詳情列表》中顯示,目前國際上已經發現了3 5萬余個海洋化合物,一半以上有活性,成功開發上市的共有13個海洋藥物。
海洋生態系統龐大、復雜而多變。有專家表示,海洋生物具有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海洋生物存量豐富,人類開發利用的資源極其有限,海洋中還有大量的未開發資源,這些都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巨大“寶庫”,未來潛力無限;另一方面,相比較陸地生物而言,海洋生物資源生存環境特殊,種類繁雜,給開發利用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目前看來,在我國,海洋生物醫藥領域的企業還難以形成規模,并且因為工藝復雜、前期投入資金較大等原因,其行業發展往往受困。
即便如此,海洋藥物研發仍然是很多國家爭相布局的焦點。 “藍色經濟”是國家實施海洋興國戰略的重要依托,但長期以來, “藍色經濟”的發展并未達到很高的水平,亟待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在山東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過程中,涉海產業是重要引擎。其中,涉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等,不但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拉動海洋產業優化、促進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助力區域實現高質量跨越的強有力的抓手。從這個意義上看,向海問“藥”的意義遠不止祛除病痛那樣簡單,它是深度開發海洋,領跑“藍色經濟”的具有長遠眼光的決策。
向海問“藥”也有深厚的市場基礎。根據權威統計,最近三年來,中國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有機構給出這樣的統計數字:“2015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業實現增加值302億元,同比增長1 6 3%;2016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業實現增加值336億元,同比增長13 2%;2017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業實現增加值385億元。未來五年( 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 2 370-/0,2022年將達到700億元。”這就意味著,系統全面地利用海洋生物資源,不但符合研究需求,更符合市場的需求。作為一片全新的領域,海洋藥物研發在整個醫藥研發領域的占比非常低,其發展態勢具有后發優勢,完全可以成為新藥研發領域的排頭兵。
創新痛點在哪
創建中國的“藍色藥庫”,此目標瞄準全球,并建立在青島深厚的海洋科技基礎上。根據《青島市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產業發展規劃2013 2020年》,青島具有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國首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就誕生在青島,首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也在青島問世。此外,青島還獲得了我國海洋生物領域首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備技術與應用開發”。前不久,中國海洋大學參與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新藥“甘露寡糖二酸( GV971)”順利完成3期臨床并受到習總書記的關注,彰顯了青島海洋藥物研發在全國的領先優勢。
在青島正大制藥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陳陽生的眼中,青島在發展“藍色藥庫”上的優勢集中在人才和基礎兩個方面。“全國70%的海洋人才都在青島,也就是說,青島研發海洋藥物的基礎非常好。從全國范圍來看,青島也處于領先地位。但上海、廈門、廣州等地的科研力度和投入都在加大,追趕勢頭強勁。”譬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已經出臺了《廣西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積極培育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充分利用北部灣區域豐富的海洋資源,加快海洋藥物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陳陽生表示,前幾年,青島在政府支持這方面做得還不太夠,但隨著管華詩院士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的提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有專家表示,海洋藥物研發周期非常漫長,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因為創新藥物的研發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要做的工作非常繁雜。臨床前的工作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時間,臨床也需要大概四五年。這讓海洋新藥的研發具有了高風險性的特點。
這也導致了一個海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的艱辛之路,毫無捷徑可走。陳陽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目前來看,海洋藥物產業化的難點在于企業的短視。很多企業和科研院所不愿意靜下心來做創新。因為海洋生物里的成分太多,提取難度非常大,而提取出來后,還要找出它的活性物質和作用靶點,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很多企業不愿意投入。”同樣的,很多科研院所也喜歡搞“短、平、快”,喜歡快速見到成果。從研發周期來看,仿制周期短、見效快,因此備受青睞。業內專家坦言,運用進口到中國的藥品做仿制藥,兩三年就能見到成果,這對于制藥人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因為海洋新藥研發周期的漫長和不確定性,讓很多科研人員望而卻步,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出一種藥。而仿制藥卻可以做到兩三年就有一個產品上市,可以有很多明顯的成果,很多科研人員因此不愿意靜下心來做研究。“用一個精確的比喻來說,海洋藥物研發就像愚公移山,太難了。”
此外,很多企業也提到,不少專家所做的研究,其最終目的也不一定是轉化,而是寫文章和申請專利,甚至評職稱。真正像管華詩院士這樣堅持做新藥,并推動其轉化的少之又少。“因此,‘藍色藥庫戰略,對于正大這樣以海洋藥物生產為主導的企業是重大利好。這是一片全新的領域,不但要講創新,還要講奉獻和情懷。”陳陽生說。
如何加快轉化
科技成果的轉化向來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對于推動“藍色藥庫”建設來說,其根本目的和關鍵著力點也恰恰在于顛覆性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有專家表示,海洋生物醫藥產業仍是一片藍海,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很多。從產學研結合的角度來看,可以拓展為“產學研政用”五個方面,納入政府和用戶,讓用戶的反饋來指導企業的發展,實現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企業一旦了解了用戶的需求,并且能夠與科研院所實現深度合作,并把握政策走向,那么,行業的發展即可實現跨越。在這其中,政府的作用尤為明顯。政府應該充當橋梁的作用,將企業、研究所、用戶結合到一起,進行優勢互補,提高溝通效率。不少企業建議,在“藍色藥庫”建設中,可以將所有有意向做海洋藥物的企業和涉海院所集中起來.建立方便溝通的平臺,并形成定期交流的機制。這樣,院所的科研成果、企業的需求、用戶的需求,可以實現互相匹配,良性溝通。如此一來,政府在其中的聯結、指導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充分調動企業和院所的積極性,讓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目前來看,正大制藥與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合作是一種很好的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陳陽生也表示,企業提前介入,可以挑選到市場需要的產品,而企業可以為研究院的研發提供資金支持,讓研發沒有后顧之憂,可謂強強聯合。
青島市政協委員、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教授趙峽還表示,加強“藍色藥庫”的建設,就要從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打造研發優勢核心團隊、研發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培育和完善海洋生物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體系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從金融角度來看,應該積極引導社會和民間資本投向“藍色藥庫”建設和海洋生物產業發展,選擇具有重要前景的關鍵項目提前介入,跟蹤扶持,構建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融資模式,并加大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投入。
總體而言,高起點的謀劃布局、潛下心的創新研究、高效的溝通轉化、大量的資金和人才投入,才是保持核心競爭力、完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