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遍地開花的志愿者和公益事業者亟須一條平坦而規整的大道:走在上面辛苦卻自豪,忙碌卻舒暢,委屈卻心安。
3月5日,對中國人而言,是個特殊又值得紀念的日子。56年前毛澤東為雷鋒題詞,之后這個日子成為中國人宣揚和倡導無私奉獻、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標志性時間。在這個時段里,除了要特意組織一些公益活動,一些單位和團體還要進行表彰活動。對那些持之以恒堅持扶危濟困、排憂解難、雪中送炭的先進人物和群體頒發獎狀、授予錦旗,大張旗鼓地宣傳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傳遞人間的真善美,謳歌世間的正能量。
鼓勵表彰歷來是弘揚正氣、激勵人心的一種喜聞樂見、約定俗成的傳統手段和形式。這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象征,很多情況下正能量就是通過“轟轟烈烈”的表彰傳播出去的,更多的先進典型也是在眾人的激動和敬佩中誕生的。可以說,這種國人特有的褒揚方式,對促進和感召更多的人參與公益,向善向上,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隨著公益事業越來越成為常態,特別是大量志愿者的涌現,以及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除了形式上的文章要繼續書寫好,如何解決公益事業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擺在了國人的面前,期待有關部門去研究探討.并建立相應的對策。
記得幾年前慕名赴中國臺灣考察義工服務。臺灣的義工不僅數量多,工作開展得也有聲有色。義工幾乎涉獵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社區甚至還有專門常設的機構,負責協調有關具體事宜。在臺北一個社區考察時最令我們感興趣的是“送餐服務”。這個社區有不少孤寡老人,他們年邁多病,出門困難,社區就安排義工一日三餐送飯上門。那些義工們平時沒工作嗎?當然有。那怎么保證去給老人們送飯?插空呀。比如早上早起一會,中午利用午休或吃飯時間,晚上耽誤一下自己的休息時間。義工們住得離老人一定很近吧?有遠有近。不過遠點也不要緊,可以乘公交車,也可以騎摩托車。乘車要買票,摩托車要耗油,這些費用義工自己解決嗎?不,要給補貼。盡管不多,但應該可以解決所需的費用。義工們的力氣是“奉獻”的,但之外的付出,社會組織要給一定彌補。
有意思,做好事還給補貼。
在我們許多人意識中,做公益、做志愿者就應該是“無償”的,不能要回報,也不應該接受回報,否則就不是“學雷鋒”了。而且做好事不應該留名,更不應該宣揚,如果那樣會被另眼相看,認為有所“圖”。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某些節點會出現一些“學雷鋒”的群體和個人,比如到沙灘上收集垃圾,到居民小區幫著整理環境,還有的到鄉村去給果農傳播栽種技術,以及給一些業務培訓班義務授課等。這些參與者沒有任何“回報”,哪怕是自己駕車幾十里到偏僻的山村,犧牲了休息日備課講課,也都被視為“應該”。
應不應該?大概凡是去做公益的人不會想到回報。傳統習慣和意識決定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尤其在做善事上,有“索取”之念,似乎就有“罪惡”之嫌。其實,這是“狹隘”的落后觀念,不但混淆了古道熱腸和沽名釣譽的本質與概念,還無形中傷害和遏制了許多熱心人的感情與積極性。
實際做公益也好,做善事也罷,與適當得到一些“回報”是相輔相成的。相信任何一個有愛心的人都愿意為需要幫助的人做出自己的貢獻,但這種貢獻不應該是對物質利益的占有,起碼不應該是長期占有。如果那樣從情理道理上,都說不過去。臺灣的義工拿著社會組織給的補貼,不辭勞苦為孤寡老人一日三餐送飯,其奉獻的時間、體力和熱情,已經是難能可貴了,但如果有人再盯著那點有限的補貼豈不是在斷孤寡老人們的“后路”?
高調表彰,大力宣傳都不為過,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有愛心有正氣的楷模,但我們也不能讓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出力又吃虧”。所以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給予適當的物質支持,建立行之有效的獎勵機制,形成長效而健全的運行制度,迫在眉睫。因為遍地開花的志愿者和公益事業者亟須一條平坦而規整的大道:走在上面辛苦卻自豪,忙碌卻舒暢,委屈卻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