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個人外匯業務規模擴大以及銀行個人外匯業務的辦理渠道和方式的不斷創新,境內個人通過分拆方式購匯并匯出境外逃避外匯監管的違規行為呈現增多趨勢。“個人分拆購付匯”不僅擾亂了我國外匯市場秩序,使個人項下的資金成為異常資金跨境乃至“熱錢”流出的的重要渠道。本文針對個人分拆購付匯行為的新現象,對遏制和防范個人在分拆購付匯上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常項目外匯管理 個人分拆購付匯管理 政策建議李毓芳
近幾年泉州外匯局在個人分拆購付匯監管中發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分拆購付匯案例顯示,個人項下購付匯層出不窮且于段日新月異變化多端,南以往單純的“多對一”或“一對多”、簡單的本地分拆購付匯、簡單的單次資金鏈轉劃、小規模的分拆購付匯逐步轉向“多對多、多層次、跨區域、大規模、欺瞞性、反偵察”的個人分拆購付匯方向演變。
一、個人分拆購付匯目的
隨著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劇,個人分拆購匯行為屢禁不止,于段更加隱蔽,縱觀近幾年發現的個人分拆案件中個人分拆的主要目的:一是規避資本項日管理,在境外投資購買房地產;二是境內居民借以將境內資產轉移出境;三是境內進出口企業借以支付境外貨款或是資金回流充當出口貨款;四是地下錢莊借以流出渠道。
(一)分拆購付匯用于境外投資購房
目前,境內個人資產配置外幣化及境外投資用匯需求日益增長,境內個人赴港澳地區,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同購房需求一直比較強烈。而境內個人境外購房屬丁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業務,需經外匯局審批,按現有規定境內居民境外購房用匯需求難以順利實現。如境內個人洪某南和曾某珍兩人以境內居民洪某莉等32人名義在泉州多家銀行通過網上銀行辦理分拆購付匯,金額1238.6萬港元(折合159.71萬美元),購匯用途個人因私旅游,實際用途是在澳門購房。
(二)分拆購付匯實現境內資產轉移
目前對境內個人對外財產轉移的主體資格、一次性申請金額、分步匯出有具體的規定限制,辦理財產轉移于續提供的材料繁多。如境內個人莊某麗利用公司員T孫某陽等5人名義在通過中行臺商投資區支行網上銀行辦理購付匯,每人每筆金額接近5萬美元,購匯用途個人因私旅游,實際是境內繼承財產轉移匯出的個人分拆行為。
(三)分拆購付匯資金回流至國內外貿公司
日前企業出口收匯風險增加,企業出口逾期未核銷金額同步增長。部分企業為了不影響出口退稅,利用境內個人分拆購匯渠道匯出境外,然后從境外以出口收匯名義匯入企業,從而完成出口收匯和退稅。如泉州外匯局發現當地兩家銀行出現個人通過網銀大量集中分拆購付匯現象,筆數多、且每筆金額都接近等值5萬美元。境內資金提供者分別為洪某河、陳某棉等57人,提供人民幣資金合計9505.24萬元用丁分拆購匯,調查發現通過個人項下分拆流出境外的資金又回流至境內某外貿公司。
(四)分拆購匯涉嫌地下錢莊經營
一些貪腐贓款和股市“熱錢”、逃稅、賭博等“灰色資金”為了不留下痕跡通過地下錢莊跨境流動,旺盛的市場需求也是地下錢莊屢打不絕的原因。如泉州外匯局發現建行系統2016年12月、2017年1月出現個人重大分拆購付匯嫌疑線索。有236人通過建行網銀系統分拆購匯1793.3萬美元,并通過建行網銀系統匯往香港4個單位或個人賬戶,通過調查人民幣資金來源判斷,可能涉及地下錢莊的經營。
三、個人分折購付匯新特性
(一)有組織
1.集中辦卡同時申請網銀業務。通常以為員工代發工資為由要求銀行集中辦卡并申請網銀業務。泉州民生銀行反映曾經分3天去客戶公司為員工開卡,合計開卡68張。
2.購、付匯共用一個IP地址由一個人操縱跡象明顯。個人分拆購付匯案例中經常出現多人的購匯和付匯共用一個IP號的情況。建行泉州分行反映236個人通過建行網銀分拆購付匯,其中19人IP號、18人IP號、16人IP號分別為同一地址等。
3.購匯參與者地址涉及面廣有被集中收集的嫌疑。如建行泉州分行反映發現的236人參與分拆購匯者的身份證地址涉及不同省份、不同地市。其中外省14人,四川省9人、安徽2人、重慶市1人、云南1人、陜西1人;省內異地7人,三明3人、漳州3人、南平1人。從泉州轄區購匯者215人分析,地點也分散,石獅132人、晉江51人、惠安10人、泉港9人、安溪5人、德化5人、南安1人、永春1人、鯉城1人。從購匯人的人民幣賬戶看,部分購匯者的人民幣賬戶開立時間都集中在2016年12月份,人民幣賬戶的業務發牛筆數較少,在2016年12月、2017年1月發生購匯后就沒有其他業務發生了。
4.家庭性、老鄉圈特點明顯。從發現的個人分拆購付匯案件中經常可見個人購付匯者…現同村、同鄉鎮地址或同姓氏、同家族情況。操縱者一般不問客戶身份,鼓勵參與者以親屬帶親屬、老鄉帶老鄉的關系,擴大參與分拆者的隊伍規模。
(二)跨區域
日前個人分拆購付匯均是通過網銀辦理,所以也極大地方便了個人項下的異地購付匯,本省異地或是省外個人分拆購付匯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如泉州外匯局近期發現的人民幣資金提供者由深圳劃轉到泉州、由寧夏劃轉到泉州、南漳州劃轉到石獅,由泉州劃轉到廈門,由石獅劃轉到泉州等多起跨區域的個人分拆購付匯現象。此類分拆行為的出現,已經不再是單純分拆行為,或涉及更深層的地下錢莊交易或洗錢活動。
(三)多對多
以往的案件中常以“一對多或多對一”的方式出現,但現在發現的個人分拆多表現在境外收款人或境內資金歸集人不再是同一人,而是多人。如泉州建行反映的所涉及購匯人共236人,分別在泉州、石獅、晉江、南安、惠安、永春等地購匯。主要的境外收款人5人, “多對多”個人分拆購付匯交易使得分拆購付匯案件顯得更為隱蔽。
(四)多層次
從發現的案例中分析,人民幣資金的鏈接已不再是單純的單對單鏈接,更多體現多層次劃轉多層次鏈接。筆者曾發現一筆個人分拆購匯者的人民幣資金來源經過5于,最終才到其帳戶用丁購匯。為了規避監管部門的監管,操縱者不惜采用多層次的于法來掩蓋真正的幕后者。
(五)欺瞞性
從發現的案例中普遍存在假借名義的分拆,分拆的行為主體幾乎無一例外地以“因私旅游…‘商務考察”等作為購匯的資金去向而隱藏了購匯的真實用途。
(六)反偵察
隨著地下錢莊日益猖獗,資金規模日益膨脹,操縱者在這條犯法的冒險通道上也培養出一套謹慎操作與反偵察的于法。泉州建行反映曾發現部份購匯人在購匯之前先支付2美元給人民幣資金提供者,在確保購匯者帳戶暢通的情況下,人民幣資金提供者才會將大額的人民幣資金劃轉給購匯者。購匯人賬戶轉賬支付人民幣2元主要是測試購匯賬戶是否被監控,匯路是否暢通。可見幕后操作者分拆交易于段熟練,具備很強的反偵察能力。
四、個人分拆購付匯業務監管的思考
(一)網上銀行監管不力成為個人分拆購付匯的渠道與工具
個人通過電子渠道辦理業務,很大程度得到了便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發現的案件中均通過網上銀行實現操作。對各種“多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現象網上銀行未能及時提示并予阻止,使得購匯個人得以順利完成分拆結售匯,經辦銀行也未能及時發現并予拒絕辦理,說明網上銀行功能不夠完善,淪落為分拆結售匯的工具。
(二)購匯銀行與付匯申報行不一致削弱“一線”監管效力
發現的案件中經常出現購匯行與付匯行不再同一家銀行或跨地區銀行辦理的現象,業務連貫性出現脫節,前后于之間彼此不清楚狀況,如付匯行不能清楚了解購匯人的基本信息,不利于發現問題也不易引起銀行警惕,削弱“一線”的監管效力。
(三)個人外匯管理政策存在漏洞
一是個人分拆監測模塊滯后。外匯管理局個人外匯監測系統是按季進行篩查,如1月份發生個人分拆行為要在4月份以后才能向銀行推送分拆信息,并依次進行核查反饋,故存在一定滯后。二是人民幣資金的歸集者和提供者被列入“關注名單”,并不影響其人民幣資金的劃轉,人民幣資金的歸集者和提供者可以源源不斷尋找新的參與者協助其繼續進行分拆業務。
(四)個人分拆核查取證難度大
南丁分拆購付匯的涉案主體主要為個人,核查過程中常會妯現購匯者和人民幣資金提供者聯系不上、以多種理南推諉不配合調查等情況,在沒有司法機關介入的情況下,外匯局對不配合的當事人缺乏制約于段。導致部分個人完全無視監管法規,對利用分拆逃避監管有恃無恐。
(一)加強電子銀行結售匯業務管理
盡快規范個人通過電子銀行進行跨境收支管理,建立電子銀行自動甄別分拆行為發牛的功能和模塊,明確銀行履行電子銀行結售匯業務真實性審核職責;外匯局適時在全國推廣應用一些成功的銀行網銀監管系統。
(二)加強和完善個人購付匯管理
建議明確個人購付匯行為應在同機構辦理并且購付匯申報歸屬要一致,避免跨行、跨地區辦理所產生的監管漏洞。另在個人購匯申請書上應標明人民幣購匯資金提供者及資金轉帳情況,便于外匯局追朔實際分拆人。
(三)進一步完善個人外匯管理政策
一是縮短名單發布時間。根據實際,壓縮銀行信息反饋和發布時間,對外匯局所做的交易組篩查、信息推送、推送信息審核、名單發布等工作環節明確時間要求,加快分拆數據推送和名單發布頻次,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早防控。二是改進“關注名單”的制裁范圍。根據2015年《進一步完善個人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日前外匯局對個人“關注名單”的監管措施為:“關注名單”內個人關注期限為列入“關注名單”的單年及之后連續2年。在關注期限內,“關注名單”內個人辦理個人結售匯業務,應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有交易額的相關證明等材料在銀行辦理。也就是說對”關注名單“的個人只是在外匯結售匯業務上有所限制而對人民幣業務照樣辦理。建議對關注名單的個人實行本外幣一體化監管,限制外匯分拆行為參與個人辦理部分人民幣業務,如電子渠道資金劃轉等。
(四)賦予外匯管理部門有效法律強制手段
一是對于外匯分拆行為的組織者、資金提供者,對拒不配合外匯調查的個人,可申請凍結其相關銀行賬戶;二是將參與外匯分拆行為且拒不配合調查的個人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三是對確定為參與外匯分拆行為的重點關注個人,取消其至少三年的購、結匯額度,或限制其辦理部分外匯業務。
(五)適時放開個人資本項下外匯管理
研判個人資本項下對外投資開放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和風險可控程度,穩步放開個人對外投資,減少分拆購匯發生。參考文獻:【1】黃達.貨幣銀行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李健商業銀行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3]戴國強貨幣銀行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4]馬慶泉中國證券史:1978-1998[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李成貨幣金融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劉強安信息時代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四川會計2003
[7]張艷創新金融工具的風險防范研究財經界2003
[8]高東坡我國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問題研究中國金融2004
[9]劉強安試論會計信息的雙重作用[J]財會月干.j .2005
[10]朱文靜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刻不容緩[J]大眾商務2009
[11]劉強安美國不動產稅制與地方財政關系的經驗與借鑒[J]管理現代化2013
[12]余永定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的重要創新[J]中國金融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