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鑫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農民富不富、農村美不美、農業強不強起著重要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在2018年2月4日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更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總體部署。2018年以來,各金融部門以服務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和發展新時期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增加農村金融服務,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金融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談談自己的建議。
一、當前農村金融面臨的問趣
(一)機構較單一、網點較少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各類農合機構、郵儲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對農村有所覆蓋,但是在農村幾乎沒有營業網點,農合機構、郵儲雖然在鄉鎮有網點,但是主要辦理吸收存款、匯兌業務,雖然向三農投向資金,但相比較吸收存款來說仍然不足。資金互助社作為一種農村金融組織,雖然吸收資金用于農村發展,但數量相對有限,部分地區甚至存在空白,小額貸款公司更多存在城鎮,農村幾乎沒有。這些金融機構的網點主要集中在鄉鎮,鄉鎮以下的行政村幾乎沒有網點,甚至部分鄉鎮還沒有網點,與城市相比農村金融基礎措施明顯落后,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二)產品缺乏、金融服務水平不高
由于日前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主要為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證券類金融機構缺乏,我國農村地區享受到的金融服務不是全方位的,并且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較高,可以辦理的仍是一些傳統金融業務,比如存取款、匯兌、貸款等。保險、基金、理財、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產品在農村地區幾乎沒有,同時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競爭,從而使得農村地區享受到的金融服務水平與城市相比明顯較低。近年來支付寶、微信、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互聯網金融產品大量出現在人們牛活中,使得農村居民可以通過網絡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金融服務便利,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居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金融知識缺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農村居民還難以充分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三)農村資金仍處于凈流出狀態、金融支持農村力度不強
目前我國農村資金仍處于凈流出趨勢,金融機構在鄉村吸收的存款仍然大于金融機構向農村投放的貸款,部分設在鄉村的金融網點完全變成只吸收鄉村存款的機構,不能為鄉村居民經營、消費提供信貸資金,這一方面使得鄉村振興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鄉村經濟發展緩慢又進一步限制了鄉村經濟獲得資金的能力。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模式的改進路徑
(一)以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改造傳統的農村金融模式
根據對農村金融發展受限的原因及與城市金融業務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農村金融面臨的較大障礙是成本高、收益小,依靠物理網點擴張、人力拓展業務的傳統金融模式難以逾越這個障礙,但從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智能于機、移動互聯網基本上已經能普及和年輕一代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來看,很多農村地區的年輕一代已經能夠熟練使用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工具,同時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購物、銷售農產品的人群也在增加,對許多移動軟件APP的使用也不存在障礙,互聯網金融在農村開展業務,解決農村金融成本高、收益小局限的時機已經成熟。與傳統的金融服務相比,互聯網可以實現遠距離實時交流、傳遞信息,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可以有效陣低信息不對稱,降低金融業務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業務的運轉效率,金融機構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支付、向農民企業和居民融資、提供保險服務等功能,即使不能實現所有交易環節都通過互聯網實現,但是在部分交易環節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APP等軟件實現,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高效益。
(二)引導正規互聯網金融機構發展農村金融
除了借助互聯網對傳統金融模式進行再造外,新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也是農村金融借助發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要支持互聯網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保險等金融服務。所以,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到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業務,支持三農發展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當前我國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農業產業鏈企業已經開展在農村開展業務,互聯網金融機構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機構,該類機構依托自身電商平臺優勢,通過電商平臺積累的農戶消費者購買數據及銷售者和供應商的信用數據,并根據數據優勢建立起一套信用風控模型,從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以螞蟻金服為例,資金投放時,嚴格采取定向支付方式,農戶申請的貸款定向支付給淘寶農資平臺上的供應商,防止資金挪用,同時與農產品收購企業簽訂協議,農產品銷售回款與還款綁定,優先清償平臺貸款,從而形成資金閉環管理,有效降低信用風險。農業產業鏈企業方面,業務發展較快的代表有新希望、大自農等,這些企業通過在農村市場的多年耕耘,借助自身積累的產業優勢和信息優勢,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不斷優化供應鏈信息系統建設,依托供應鏈金融系統支持,高效、精準地為用戶提供資金需求服務,借款、還款都可以線上完成,可以實現現金流、信息流、物流高度共享和融合,提高業務效率、降低經營風險,除提供金融服務外,這些企業還利用自身在農牧業方面的專業知識,開發互聯網APP,幫助農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
(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金融知識宣傳和金融監督管理
農村地區的村民由于受教育水平普便較低、金融知識較為缺乏,對許多非法、不正當的金融活動不能正確識別判斷,同時互聯網金融由于開展業務借助互聯網軟件等形式,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借助互聯網金融名義給農戶和農民企業造成損失,給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帶來危害,所以在促進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對農村地區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以提高農村居民和企業的金融知識和素養,更好地防止非法金融活動在鄉村蔓延,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年輕一代受教育水平提高,大學生村官也大量配備,可以重點對這兩類群體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教育,通過政府或金融機構組織的金融知識下鄉、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教育展等方式提高其辨別非法金融活動的能力。在金融管理方面,建議國家對丁互聯網金融機構實行白名單制,不在白名單之內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不允許在農村開展業務,互聯網金融機構在農村開展業務需要向當地金融管理部門備案,并接受當地金融管理部門的監督與管理,以更好地防止一些非法、不正當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開展業務。
(四)完善法律法規、征信系統為農村金融發展創造有力條件
進一步完善金融相關法律法規至關重要,比如對現有《物權法》《擔保法》等涉及農村集體財產抵押、流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允許農民和農村企業對農村土地承包、宅基地、住房進行抵押、流轉等,同時進一步整合現有征信系統,拓展征信系統信息的廣度及維度,擴大征信信息的覆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