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穩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國民經濟的增長也導致了生產、分配以及交換、消費等方面的明顯改變,在信貸與貨幣方面的調節也從任務、目標方面形成了改變。一方面國民經濟當中通貨量相對于需求量更多,這也促使經濟生活存在許多的風險與隱患,促使貨幣發行控制重要性較高;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調整,協調的比例也會逐漸出現“短線”,從而促使重工業的服務方向逐漸轉變。對此,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本文簡要分析經濟調整中的貨幣信貸政策的協調戰略,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經濟調整 貨幣信貸政策 協調戰略
在目前經濟環境中,貸款超過了存款便需要擴大貨幣的發行,并提升通貨量,但是通貨量又會因為商品的流通從而形成客觀性影響,導致量遭受約束。簡單而言,穩定貨幣必須借助緊抽銀根的措施,從而實現貨幣供給量的控制,但是做好經濟又需要不斷地擴大資金的融通,從而實現松動銀根。在這矛盾的環境之下,做好經濟調整中的貨幣信貸政策的協調戰略便顯得非常重要。
一、從多層次經濟關系中體現貨幣流通
貨幣流通屬丁國民經濟中綜合性體現之一,在實行穩定通貨政策的同時,其基礎在于國民經濟的綜合性平衡,尤其是在供求關系、供需結構以及經濟機構等多方面均需要做好和消費比例的調和平衡[1]在目前貨幣政策之下,有必要按照貨幣流通的基本規律,探討以貨幣流通多層次的經濟關系為主,并結合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方面的實質性影響,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政策的協同化發展。對于制約流通的貨幣和商品數量關系而言,其根本上屬于社會生產、分配、交換以及消費的多元化比例關系,通貨的情況需要從多個層次上進行探討:一是制約市場通貨量的首要因素在于經濟關系,其屬于社會購買力與商品之間的供需關系,促使通貨必要量貨幣和商品數量支架能形成變形,促使社會購買力和商品支架能形成平衡。供求關系的平衡是保障貨幣流通穩定性的關鍵;二是供求關系中復雜的供求結構特征,供求結構屬丁影響通貨狀況的第二因素,社會購買力會直接決定需求與分布的結構,需求的結構也被劃分為生產、勞務以及消費品等方面,分布需要按照城鄉購買力以及團體購買力構成。商品的可供量則是通過不同價值的消費行為以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資源構成,每一種不同的價值商品會隨著經濟的持續性發展以及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不同時期之下對丁品種、規格以及價格、檔次的要求并不相同。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差異;三是供求整體和結構的關系[2]。經濟結構屬丁影響貨幣流通的第三因素,農業、工業結構屬丁國民經濟重要結構,市場的商品可供量和社會購買力之間狀況必然需要從農業與工業的不同比例角度形成改變,農業與工業的發展需要相對應,從而為市場的供需平衡維持基礎,反之便不利于市場的供求平衡與穩定。對于農業與工業的內部生產結構、產品結構以及技術結構等特征,其屬于制約社會供需商品的重要結構,合理的生產結構與產品結構可行的技術結構會直接維持購買力的需求,同時保障可供商品的結構平衡性,從而形成對貨幣、商品流通的制約;四是制約貨幣流通的第四因素在于投資結構。投資的結構會直接決定部門經濟的結構,從而促使購買力的變化以及分布結構的變化。平衡性的供求、商品流通以及貨幣流通應當相適應,必須具備一個科學的投資結構,同時做好生產性資源和非生產性資源之間的合理配置,并做好牛產性投資部門與部門內外延投資、內涵投資的比例,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保障貨幣流通的正常性。
二、維持經濟增長,預防消費膨脹
當前我國在市場通貨量方面已經穩定超過了商品的供應需求量,同時在2000年之前就已經超出了數十億,每年增長均在20%以上。對于這種狀況,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的不斷積累,投資結構與嚴重失調的產業結構,導致供求關系和結構之間的不平衡,但是從加速的現狀來看,同時也是凋整和降低積累水平的關鍵,實行過高的消費措施有直接關系[3]。近些年隨著提升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可以有效地減少農業稅務方面的壓力,再加上城鎮就業、職工工資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對于生產發展而言,也存在步伐過快的問題。按照全民所有制的企業來看,每年勞動生產率超過了10%,這一種過快的速度必然會導致供求關系越發不平衡,從而促使貨幣流通出現偏激問題。對此,維持經濟增長的態勢是控制消費膨脹問題的關鍵。一方面需要維持經濟增長,其關鍵在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國民經濟的兩種結構協調化發展。借助近些年的調整,工業與農業得到了一定發展,經濟比例的失調問題也有所改進,但是重工業方面的服務方向仍然屬于重點與難點,產品的結構與技術方面的調整仍然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實現。對此,今后產業結構的調整關鍵需要在于提升消費資料的發展,同時注重不同類型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也是影響投資的關鍵,為了更好的完善產業結構,必須做好投資結構的優化與改進,投資的重點應當放在擴大在牛產角度、提升投資效益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從內涵與外延多方面實現調整,從而促使產業、產品以及經濟技術結構等多方面更加合理。
三、構建商效信貸循環政策
信貸供應的規模應當按照信貸收入的規模以及供應效果雙方面決定,提升信貸的收入屬于外延擴大信貸供應規模,提升供應效果也應當從實踐、速度等方面決定。在服從穩定的基礎上做好信貸決策工作,同時需要充分保障信貸資金的適度和理性,做好增值的高效益。這一種高效益則是以貸款政策的重點為核心,以籌集資金、擇優供應、加快周轉以及平衡收支。以籌集資金問題,應當從社會資金中著于,組織并疏導資金同時借助發展儲備以及開辦單位的定期存款等途徑,構建經濟補償的方式,同時將消費資金轉變為生產資金,將分散的資金以集中化處理,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效資金,借助這樣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信貸供應的能力,從而預防預算外資金的沖擊。在擇優供應方面則應當按照國家經濟的宏觀決策考慮,優的標準在丁經濟效果,但需要從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具體標準。按照經濟調整的影響,信貸供應的重點應當放在消費品牛產以及能源交通運輸等方面,將發展輕紡工業作為發展方向,并在注重重工業牛產的同時推動不同產業增值,從而為市場提升供應,實現資金回籠管理,為財政收入提供支持,平衡收支并實現財政性貨幣發行的需求,促使國民經濟以更加良性循環發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從經濟調整角度來看,貨幣信貸政策的協調戰略有著較高的經濟影響。從宏觀調控當中需要高度重視貨幣政策對丁貨幣供應量與信貸整體規模的調控,從而維持社會整體平衡,同時高度重視信貸政策所提供的經濟約束性影響,強化對于瓶頸性產業以及落后產業的信貸支持,只有這樣才可以更高質量的推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封北麟,孫家希.結構性貨幣政策的中外比較研究 兼論結構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J]財政研究,2016,20 (2);34-40
[2]趙勝民,何玉潔.影子銀行對貨幣政策傳導與房價的影響分析——兼論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J]經濟科學,2018,31( 14):155-156
[3]程方楠,孟衛東.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搭配——基于貝葉斯估計的DSCJE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17,14 (1):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