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
這個冬天,“學生軍”成為掀起冰雪賽場上熱潮的主角。隨著201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以下簡稱“大冬會”)的結束,一大批學生走出了校園,站到了全國甚至國際的競技場上。“冰雪進校園”和“走出學校參賽”,這“一進一出”之間,多年持續推動的學校體育教育已經結出碩果。
普通大學生選手登上世界大賽舞臺
從3月2日至12日,來自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余所高校的3000多名選手參加了在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舉辦的大冬會。本屆大冬會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派出了84名學生運動員在短道速滑、單板滑雪、自由式滑雪、冰壺、花樣滑冰、冰球、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8個大項、37個小項上與對手同場競技,最終以1金2銀1銅的成績順利收官。
僅僅從獎牌數量上來說,相比往屆本次大冬會是有所下滑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中國運動員的組成上來看,選派運動員參賽的理念同已往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從2年前的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大冬會開始,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就改變了參賽運動員的選拔方式,不再把運動成績作為選拔的第一要素,而是公開面向所有普通高校的大學生業余運動員。如,高山滑雪就是從全國大學生滑雪挑戰賽中選出的成績優秀的選手。這些選手來自不同的高校,學習的是不同的專業,唯一的相同點大概就是都沒有任何專業體育背景,都是滑雪愛好者。
毋庸置疑,這一政策對進一步推動滑雪運動在高校的開展和為國家培養、選拔冰雪人才起到了良好的引領作用。越來越多非體育類院校的大學生業余運動員出現在了代表團的陣容里,使得選派運動員的高校范圍繼續擴大,本屆大冬會派出的84名運動員來自24所高校。以國內高校冰雪運動的領頭羊哈爾濱體育學院為例,往屆參加世界大冬會的運動員有近80%都來自哈體院,而在俄羅斯中國大學生代表團總共84名參賽選手中,來自哈體院的學生不到一半。這是冰雪運動在國內高校的開展范圍得以擴大的最佳體現。同以往片面地追求成績相比,越來越多沒有體育專業背景的大學生能夠入選,代表中國參加比賽,更能體現出冰雪運動在中國的推廣普及工作正在扎實進行。
抗壓力、協作力,冰雪進校園帶來的遠不止身體健康
競技場上勝者歡呼雀躍,負者垂頭喪氣本是競技體育的常態,但是在大冬會的賽場上也經常能夠看到,雖然名落孫山,但參賽的大學生們仍然為突破自己而感到興奮。在大冬會的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轉的比賽中,共有10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中國的4名運動員成績均在60名上下。這個結果讓領隊逯明智激動不已。他介紹說,這些大學生運動員的排名看上去并不高,但已經是中國隊在大冬會上取得的“歷史性突破”,就算是中國國家隊選手來參加比賽,名次預計也只能提高20位左右。這樣成績的取得,除了和運動員們勇于拼搏、超預期發揮有關之外,也說明現在大學生選手取得了長足進步。
大冬會期間,代表團領導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加強文化交流。這與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大運會:不僅是體育,還是文化”的價值理念不謀而合。在比賽之外還能交到來自世界各地、從事不同運動項目的朋友,這樣的體驗除了大冬會這種大型賽事,在別的地方基本是體驗不到的。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在南京青奧會期間倡議,希望更多學校和家長能把體育看作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中國民眾接觸體育的機會越來越多,對于體育價值的理解也在進一步加深。近年來,無論是馬拉松、自行車騎行等大眾項目,還是擊劍、皮劃艇、鐵人三項等小眾項目都呈現著井噴式的發展。冰雪項目更是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不斷臨近而持續火熱。2018—2019年北京市冰球青少年俱樂部聯賽參賽隊伍的數量達到了驚人的199支就是最好的體現。
“冰雪進校園”的實質就是“進”與“出”的結合。崇尚運動的精神在校園里生根開花,促使學生們走出校園,在賽場上親自體驗運動的魅力。體育的哲學與美學是對體育教育中“育”的最有益的補充。
培養競技體育人才,不再是獨木橋
其實,在校園大力開展體育運動實質上并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競技體育人才,但是從宏觀上說,在校園里開展競技體育運動讓競技體育不再只是體育部門的專屬,客觀上擴大了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渠道,同時也為身處高校的大學生們提供了又一條走向社會的道路。
本屆大冬會中國高山滑雪隊的隊長高智乾畢業于北京聯合大學文物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專業,但畢業之后他選擇了加入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為滑雪愛好者打造服務平臺。現在他的生活已經和滑雪密不可分,不但自己參加比賽,同時也客串中央電視臺高山滑雪項目的解說。他表示,很喜愛自己的專業,但是對滑雪運動的熱愛讓他最終還是投身這一事業。雖然他的滑雪水平無法成為職業運動員,但是仍然能夠為滑雪運動的推廣普及出一份力。
在世界范圍來看,許多國家的精英運動員都出自大學校園,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競技水平同奧運會或者職業聯賽相比的差距并不大。大學生運動員的存在,本身就是大學人才培養和大學校園體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過在中國由于歷史原因,專業體育與校園是割裂開的,雖然現在的大冬會中國代表團已經能夠選派出大學生運動員參賽,但是在奧運會、亞運會這樣的世界頂級競技體育舞臺上,中國的大學生選手仍然是鳳毛麟角。
不過,隨著各界十余年的不懈推動,情況已經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上,王宇、王春雨等一批為中國奪得金牌的選手同時也是在校或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能夠在國際大賽上脫穎而出,離不開各自大學的培養。隨著越來越多大學生運動員的出現,中國的學校體育有望在競技體育發展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同時,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體系也在逐步突破原有框架,以往體育、教育部門之間的斷層已有縮小的趨勢。王宇、王春雨等大學生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能夠媲美專業運動員,可以說是體育與教育部門合作的結果。
可喜的是,2018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發布《體育總局冬運中心關于調整全國冰雪賽事參賽資格辦法的函》,打破了原來的注冊壁壘,使得更多人群可以參與到全國大賽中來,為體育項目發現青年人才提供了支持。
“冰雪進校園”“教體結合”舉措,都是為了推動全民健身進一步發展,同時完善學校教育以往的不足,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進一步打通學生運動員在整個教育體系里的上升通道,促進大學在競技體育領域的突破和大學生運動員群體的壯大,學校這一象牙塔也完全有可能真正發揮出在運動員培養中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