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巖石
隨著預備鈴聲響起,學生們像展翅的雛鷹一樣飛到體育課的集合地點。他們興高采烈地圍攏著我,七嘴八舌地問:“老師,今天我們做什么游戲?”“今天我們繼續復習運球和雙手胸前傳接球!”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話音剛落,只見學生們立刻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無精打采,高揚的小腦袋耷拉了下來。平時整隊時口令響亮的體育委員,也失去了往日的精神,有氣無力地“例行公事”。這時一個學生嘀咕道:“又是復習動作,真沒意思。”這句話正好被我聽到了,我疑惑地問:“你們不是喜歡籃球嗎,怎么又說沒意思了呢?”“老師,我們想打比賽,動作我們都學會了,規則我們也懂了,我們就是想比賽。”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回答道。為了照顧同學們的情緒,我大聲宣布:“好!老師答應你們的請求,我們今天就來上一節籃球教學比賽課。”
隨著一聲哨響,比賽開始了。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可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比賽開始不久,就因為球出界、走步、兩次運球等失誤而中斷了十幾次。這時學生們開始情緒急躁,熱情急劇下降,還有幾個學生干脆坐到旁邊抱怨道:“不玩了,一點意思也沒有!”比賽就這樣停止了。細細觀察學生,他們興趣全無、滿頭大汗、情緒低落、互相埋怨、七嘴八舌,“沒想到比賽這么沒意思,總是中斷,我們根本就打不起來。”“是啊,籃筐也太高了,根本就投不到……”幾個女學生也附和著。就在這時,幾名學生跑到我的面前提議道:“老師,我們能不能改變一下規則啊?”其他學生聽到了也跑了過來:“老師,我們要取消走步、兩次運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起來。
于是,我立刻召集學生一起研究起了新的規則。為了激發興趣,大家在共同討論中對規則進行了修改:球碰籃板得2分,球碰籃筐得3分,投進籃筐得4分。罰球時,自由選擇罰球線,一線1分,二線2分,三線3分。為安全而變:適當降低規則要求,對某些違例與犯規,根據場上情況靈活掌握。同時我也尊重學生的意見,對走步違例放寬,把兩次運球違例改成了三次運球違例等。為弱勢群體而變:對于女學生而言,所有的得分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加1分。
隨著一聲哨響,比賽重新開始。學生們的興趣逐漸高漲起來,運球、傳球、投籃……不一會兒,比賽場面熱火朝天,令人欣喜。我的哨子不再那么頻繁地吹響,比賽也顯得很流暢。我正暗自為剛才的決定高興時,有2名學生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們還要把規則改回來,我們要挑戰原來的規則!”
行嗎?會不會出現剛才的混亂場面,他們會不會因此又失去了剛剛建立起來的信心呢?我猶豫了。學生們看著沉默不語的我,可能看出了我的顧慮,接著說:“老師,相信我們能行的。經過剛才的比賽,我們對籃球有了新的認識,對規則也更加地了解,就讓我們再試一試吧,我們有信心!”
一聲哨響,比賽又回到了原來的規則上。但沒有了第一次的混亂,比賽中學生興致勃勃、全神貫注,興趣比前2次還要濃厚,比賽中斷的情況也不再那么頻繁了,學生們基本上能夠流暢地比賽2~3分鐘,而且沒有犯規和違例。我真的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暗地為我的學生們喝彩。
這節體育課,通過規則的2次更改,也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固守成規,一味地按照教案上課。教學的過程是動態的過程,突發狀況不時會在意想不到之中到來,此時教師就要隨機應變,要依據課堂中學情的變化、教材的特點、學生的渴求、技能的掌握、興趣的激發等,在短時間內想出應對策略,巧妙扭轉局面。課堂開始時,作為任課教師的筆者,如果不考慮學生的請求,勢必會讓學生對籃球的熱情有所消退,并在課堂上表現出不安定的情緒,這就是學生“愛體育不愛上體育課”的真實寫照。所以,根據學情調整教學內容,體育課才能煥發出動人魅力。
準確適時地運用教學機智、巧妙地實施某些改變,把握適度的變化,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忘我的學練,學生技能的學習由易到難,心理由畏難退縮到挑戰自我,興趣點由低落到大漲,解決課堂中出現的“突發事件”,從而使課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轉變成為教學中的一次次精彩,給課堂帶來“意外收獲”。
師生平等對話實現因材施教。本課中,教師在學生情趣低落、情緒寡淡時,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通過短時間的思考,采取相應的改變措施,臨時變通地采納學生們提出的對規則修改的要求。是否改變規則、怎樣修改規則,都是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中實現。以尊重引導的姿態和他們共同商議適宜的“新”規則,而不是故步自封地一味按照原計劃進行教學,在教師充滿智慧的改變中,很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總之,學生的身心與技能獲得發展,教師的教學藝術得以展現與不斷提升,師生一起收獲了一個又一個驚喜。所以,教師只有睿智地隨機應變、適時變化,才能讓課堂更加精彩!
校對有感: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文的體育教師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群有想法、有個性又喜歡嘗試與挑戰的小學生,教師從規則的制定、技能的提高兼具培養學生的興趣等方面考慮,進行了改變。這種改變體現了心中有學生,眼中有教材,教學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