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彭芳蓉 鄧鉞潔 周雅萌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徐其飛
今年是決勝同步小康的關鍵之年,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文軍扶貧方面展開了不斷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更具質感,質量提升,質地堅實,成為帶動群眾脫貧的重要抓手。
陳列在展館周圍的吉他,羅列在展柜上的銀飾、蠟染、苗繡、茶具,中西合璧,新老紛呈,各有各的文化內涵,卻都與一個熱詞緊密相關——文軍扶貧。深圳文博會現場,一動一靜的結合,道出貴州這些年來在文化扶貧方面取得的累累碩果。
今年是決勝同步小康的關鍵之年,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要戰場,在文軍扶貧方面展開了不斷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更具質感,質量提升,質地堅實,成為帶動群眾脫貧的重要抓手。
“我在貴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還是熟悉的旋律,但這次是不同的“配方”。深圳文博會開幕式現場,田飛背著正安產業園生產的吉他,帶著他的“安π”樂隊來到現場,一首改編過的《我在貴州等你》多了些許搖滾韻味。
樂隊演奏激情四射,掛滿吉他的背景墻震撼視覺,每天一開館,多彩貴州館前總圍滿了人,不時發出陣陣掌聲和歡呼。
“如果不是今天來參觀,我還不知道‘中國吉他制造之鄉’就在貴州山區的一個小縣城。他們生產的吉他非常精美,很想買一把回家去當裝飾品。”來自山東的觀眾朱雅風說。

深圳文博會上,正安吉他成為多彩貴州館一大亮點。
標準廠房70萬平方米,引進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54家,2018年實現年產吉他600余萬把,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帶動就業13978人,更帶動了正安縣進出口貿易、物流、吉他配套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應。正安國際吉他文化園,在黔北高原上書寫了一個奇跡。
“我們公司是將幾家當地的公司整合而成立的,產品線比較豐富,既有尤克里里這樣的小吉他,也有我們常見的大吉他。產品檔次也非常豐富,既有普通的面單(正面板為實木)、全單(正面板、側板、背板全為實木),還有高級定制的產品。”貴州正安吉他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陶劍鋒告訴記者。
多彩貴州館陳列的大部分吉他均來自這家公司。2015年年底,在吉他制造、貿易行業摸爬滾打10余年的陶劍鋒,開始將生產線從廣東陸續搬到正安。目前還有兩家工廠分別留在廣州和惠州。隨著發展,惠州的工廠也將搬到正安,以便于管理。
談到個中原因,陶劍鋒說:“我們的股東之一就是正安人,在廠里工作的大部分工人也都來自四川和貴州等西南地區,加之現在貴州省和正安縣政府給予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對企業來說回到家鄉更是大勢所趨。”
30年前,正安300娘子軍下番禺掀起外出務工熱潮。30年后,正安縣委、縣政府遠赴沿海各地招才引智、招商引資,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開啟了正安勞務經濟引鳳還巢的新篇章。回到正安的企業家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豐富經驗,奏響了一曲脫貧致富的動人樂章。
深圳文博會上,許多觀眾爭相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技藝傳承人宋水仙合照。天津大學校團委負責人朱女士對宋水仙說:“宋老師,我們想請您去給同學們上一堂馬尾繡的非遺課。”天津大學理工科學生占多數,學校希望理工科的學生多了解民間文化,提高人文素養。
精致美麗的馬尾繡被做成有民族風味又帶時尚氣息的飾品、生活用品、服飾、手包……許多女顧客看了非常心動。觀眾郝女士猶豫半天,最后還是買下了馬尾繡銀手鐲。“知道了它的復雜工藝和非遺價值后,覺得這個價錢是很值的。”
這些年,宋水仙帶領上千名繡娘從事繡品生產,其中貧困戶達60%。現在,宋水仙成立了產品設計和研發團隊,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馬尾繡文創產品,還實現了實體店與電商平臺的雙軌銷售模式。
另一邊,楊昌芹帶著她的竹編手工藝品來到會場。去年全國兩會上,楊昌芹拎著自己的竹編水杯套走上了人民大會堂里的“代表通道”。深圳文博會上,楊昌芹研發的立體瓷胎竹編工藝讓觀眾大為驚嘆,瓷胎竹編,以酒具茶具等為基礎,在上面配以竹編,賦予瓷器全新審美體驗和文化內涵。
創新性的傳承,不僅讓赤水竹編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也讓當地的竹農過上了越來越好的日子,由楊昌芹創立的竹藝公司——極竹堂,已由一個小加工作坊發展到公司化運營,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致富,年營業額已突破500萬元。
“我們公司不生產吉他,主要業務是圍繞吉他開展貿易、文化和教育。”送走又一撥前來體驗和問詢的顧客后,貴州如微樂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總監唐文俊抽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人們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在家既能掙到錢滿足生活需要,又能有時間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自然也隨著返鄉務工的熱潮迎刃而解。”唐文俊是土生土長的正安人,說起因吉他帶來的巨變,感慨萬千。
大概正是因為對留守兒童等問題的感觸很深,如微公司更為重視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業務,聯動全國琴行,達成貿易關系的同時,也組織出版吉他教學教材,展開音樂藝術培訓。此外,公司還開展文化旅游項目,根據不同的景區特色,設計獨特的旅游線路,同時開展山區體驗夏令營,組織孩子走進貧困地區,感受貴州美景的同時,也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們感受不同的生活狀態。
而在非遺產品展示區域,人們購買的如火熱情足以說明貴州文化的獨特魅力。
來自黔西南州冊亨縣的云嬌布藝特色染織刺繡有限公司,同樣也帶來了他們的特色產品。“這個刺繡掛飾運用了剪紙刺繡的工藝,是我們布依繡的一種特色。”展柜負責人說,開展3天,他們帶去的圍巾和小包已全部賣空。
“來參加深圳文博會之前,我們心里是很沒底的,但沒想到大家對布依繡如此青睞。”公司負責人陳女士告訴記者,公司把縣里的許多繡娘召集起來生產繡品,每人每月至少有3000元的工資。近年來,在冊亨縣已有2萬余名婦女,通過傳統刺繡手藝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2013年以來,冊亨縣實施“錦繡計劃”,將當地少數民族傳統刺繡作為當地婦女特色手工產業來發展,重拾當地傳統刺繡手工藝,并以產業扶持的方式逐步走向市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吉他、染繪、刺繡、編織、雕刻……無論是起源于國外的樂器,還是散落在貴州民間的傳統工藝,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貴州通過強有力的政府支持,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開展文化扶貧,將吉他打造為貴州名牌,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脫貧之路、幸福之路、致富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