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思瑾
蜿蜒河流,層層梯田,古老松林,成群木樓,這是一個有田園鄉愁的村寨;老人散步,青年勞作,稚童嬉戲,雞犬相聞,這是一個幸福的村寨。雷山貓貓河村,這里的古樸韻味令人著迷。
5月10日,記者來到坐落于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谷半坡上的苗寨,夜雨過后,晨霧一簇濃,一簇淡,把山頂松林深深淺淺的綠暈染到天空。有白色的鳥群散落在樹梢,它們不時扇動翅膀,在林間或天際飛翔,就像茫茫大海上的白帆。
半山腰,是高低錯落、相依相偎的吊腳樓群。走進一戶人家,寬敞明亮,室內剛翻修不久,空氣中縈繞著淡淡的杉木香。房屋主人楊勝敏一邊倚在窗邊的“美人靠”上繡花,一邊和記者閑聊:“從小就會一些簡單的刺繡,現在繡的這種針法比較復雜,是我嫁到這個村子才學的。”
從側門出去是塊平地,柵欄外有一小方水田,稻谷青青。“丈夫在附近務工賺錢,我在家帶孩子、刺繡。谷子種了自己吃,也送親朋好友。”楊勝敏笑著說,在貓貓河村過日子,挺好。
蜿蜒河流,層層梯田,古老松林,成群木樓,這是一個有田園鄉愁的村寨;老人散步,青年勞作,稚童嬉戲,雞犬相聞,這是一個幸福的村寨。
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全國民族文明衛生示范村……記者在貓貓河村,看到了這些“國字號”榮譽的背后,一個少數民族村寨的魅力。
貓貓河村村民們都將山頂上那片古松林視為珍寶。
“我負責看護2000多畝林地,其中包括70多棵古松樹,樹齡最大的松樹有上千年,兩人都不能合抱。看護它們,就像看護一群老人。”護林員余亮龍每天都要去巡山,查看是否有火災隱患和病蟲害危險。
在出村上山必經之路口,一塊青石碑樹立,名為“山林管理碑”,落款為全體村民。立碑日期為2007年農歷8月23日。碑上有對村寨古樹、風景樹、公山山林、自留山柴草等保護及處罰的九條規定。
余亮龍說,村里還為古樹掛上“身份牌”,寫明古樹科屬、保護級別等。
雨季過后,村民們在山中撿拾到的野生菌類,深受村外人歡迎。
貓貓河村的村規民約第二章也專設“田土山林管理”篇,對村寨樹木及農戶責任地承包地、自留山、責任山的山林保護進行管理規范,對違規砍樹燒山進行處罰規定。

“上世紀70年代,我們村就有了村規民約。”貓貓河村村主任余青告訴記者,1997年、2015年分別修訂了一次。2018年初,貓貓河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貴州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內容,再次修訂出新的村規民約,涉及弘揚文明新風、田土山林管理、建房建設管理、社會治安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生態環境衛生等方面。
“130戶人家,每戶人家的代表都認可、簽名后,我們再發布。”余青說,“不僅在村頭寨口張貼,還分發給每個家庭。”
“新版村規民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新增了‘傳統村落建筑保護委員會’。”余青告訴記者,村民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原有吊腳樓狹窄、破舊,不能滿足其居住需求。
作為中國傳統村落的貓貓河村,如何在改善村民居住條件與保護傳統建筑之間找到平衡點?
新村規民約第三章規定,凡是在傳統村落保護區域內的建設和設施(包括新建、改擴建或拆舊建新),由建設個人或單位申請——小組三分之二村民簽字——建保會審核——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后方可實施。
“改建后的房屋也必須保持木質吊腳樓風格。”余青說,村民建房須遵守一戶一宅(120平方米以內)的規定,房屋結構為木房,層數控制在3層以下,個別特殊情況不得超過4層,總高度不超過11.6米。屋面屋脊應為小青瓦,色調統一控制為傳統灰褐色或原木色,保持少數民族建筑原有工藝特色,并與鄰近房屋建筑風貌、高度相協調。
村民姜有英家老伴是村里出了名的木匠,近幾年參與周邊村鎮危房改造,掙了不少錢。花了三年時間,他家在老屋基礎上改建好了新房,三層小樓,每層100多平方米。推開雕花木門,站在陽臺可俯瞰綠樹環合的吊腳樓群,以及山下阡陌縱橫的梯田。
“村里環境衛生好。”姜有英說,按照村里規定,他家改建房屋的時候施工材料都按照建保會制定地點堆放,也及時搞好清掃,不影響村里衛生。
除了村民對環境衛生的自覺維護,貓貓河村還設有專職保潔員。余志先擔任保潔員已有6年多了,他每天7點半開始從寨門沿著主干道巡查,看到有垃圾統一收集處理。他還經常給村民們宣傳不要亂丟亂扔、要及時清潔門前衛生,“每日巡查是必須的,下雨天、下雪天也去。大家投票選我,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要給鄉親們一個干凈整潔的村子。”

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村,寨中房屋以苗族獨具特色的吊腳樓形式修建。(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村委會供圖)
貓貓河村的另一“珍寶”是苗族刺繡中一種古老的技法——雙針繞線繡。
“雙針繞線繡需要兩根針和兩股線一起完成。起針時把第一股線盤成圈狀,第一股線略粗于第二股線,再用第二股線從布的背面穿上來固定第一股線。整體講究勻密、細致,排列整齊。”
繡娘李敏說,雙針繞線繡針法本身復雜又耗時,前些年只有寨子里的老人們才會,傳承斷層曾經長達60—70年,險些失傳。
2015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在貓貓河苗寨里開展“指尖上的幸福”項目,聘請村里的老手藝人,給年輕一代的繡娘傳授雙針繞線繡的技法,李敏學得很刻苦,成為繡娘中的佼佼者,現已是貓貓河眾興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刺繡部負責人。
為了把這門指尖上的手藝傳承下去,李敏還把村寨中的孩子組織起來,開展苗繡課。貓貓河村也從2017年起開始,每年都在苗年期間舉辦一次“繡娘節”。
李敏告訴記者,繡娘們常在晚飯后相約,聚集在一戶人家,晚風吹過堂屋,她們唱著歌,繡著花。“不用像以前一樣,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打工。現在留在寨子里,和孩子們在一起,和姐妹們在一起,種地繡花,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繡娘們的技藝,不止刺繡。
婦委會主任朱茂麗組建起一支30人繡娘舞蹈隊,繡娘們農忙務農,農閑排練。既排練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板凳舞等苗族傳統舞蹈,也排練交誼舞、廣場舞等現代舞蹈,還排練小品、相聲等文藝節目。“去年10月,貓貓河村繡娘舞蹈隊還參加了貴州省第二屆電視廣場舞大賽。”朱茂麗笑著說,“蘆笙場就是我們練舞的場地,幸福的日子,應該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