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明珠
三都水族自治縣積極創新方式,舉全縣之力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完成了省下達2018年度主體工程建設任務,提前實現6710人搬遷入住,對象落實率、對象標識率、項目開工率、工程“四制”及手續合規率、建房完成率均為100%,取得階段性成效。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山高坡陡、交通閉塞成為制約當地發展和群眾脫貧的瓶頸。幫助居住在邊遠鄉村的貧困群眾搬出大山,成為三都脫貧攻堅、提升城鎮化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三都積極創新方式,舉全縣之力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縣計劃搬遷50119人,搬遷任務量排全省第七位、黔南州第一位。2018年度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分周覃、經開區、縣城3個安置點,擬建設安置房7630套,搬遷安置32091人,其中貧困人口19075人。
“我們要滿懷信心和期待,按照既定目標勇往直前,堅決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最艱難一戰,實現‘十三五’搬遷任務圓滿收官。”在2018年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總結暨2019年工作部署大會上,三都自治縣委書記朱奉余堅定而激情洋溢地說。
山高溝深、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成了三都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攔路虎”。“要致富,就得先搬離惡劣的環境。”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身處山區的群眾面對“易地搬遷”卻一再猶豫,他們難以舍棄共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鄉鄰。
為解決這一問題,三都九阡鎮通過走訪核查,決定對生產生活環境較為惡劣的村寨實行整組搬遷,共涉及水董村、板甲村、新陽村、蘭董村等26個自然村寨。在分配住房時,根據水族居住特點,盡可能將同村寨的人安排在同一棟樓,尊重搬遷戶的人情往來和風俗習慣。
站在九阡鎮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內,一座座高樓林立眼前,寬闊的水泥路穿插其間,成排的綠化樹佇立在道路兩旁,寬廣的操場、種類齊全的健身器材……仿若城市里的居民小區。九阡鎮安置點位于九阡鎮政府駐地,于2016年1月啟動建設,總計劃安置1339戶5684人,現已安置693戶3035人。
“政府一喊搬遷,我們收拾好東西就搬家,一寨子的人全部搬來了。”三都自治縣原揚拱鄉蘭董村村民韋勝才介紹,他一家5口人分到了面積102平方米的安置房,屋內嶄新的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問及未來的打算,韋勝才樂呵呵地說:“想和鄉親們一起努力多掙錢,在這里過上更好的日子。”
在九阡鎮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鄰居都是鄉里鄉親,看到的都是熟悉的面孔、聽到的都是親切的鄉音,大家一同攜手,在新居安居樂業,開創新的生活。
開展培訓,提高就業技能;引進企業,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組織招聘會,將就業崗位送到搬遷群眾家門口……三都自治縣多舉措齊頭并進,搭建起貧困群眾的致富橋梁,點燃了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希望。
“嗡、嗡、嗡……”尋聲走進位于三都大河鎮創業就業園區內的黔南新力鞋業有限公司,100多臺制鞋機器整齊排列,50多個工人正坐在機器前忙著裁剪、縫合、上拉鏈……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三都水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2018年度縣城安置點分房入住儀式上,群眾喜領“金鑰匙”。(三都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大河鎮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的后方配套建設了創業就業園區,大力引進企業入駐,并與企業簽訂搬遷貧困戶優先就業合同,實現群眾搬遷與就業同步進行。目前園區已有黔南盛世家紡、黔南新力鞋業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入駐,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近200個。
“一搬新家,政府就介紹我們來這里上班了,還有免費培訓,現在一個月的工資有3000元左右。”搬遷群眾韋喬秀一邊在制鞋車間忙碌,一邊樂呵呵地說。
“搬遷就業同進行,百姓喜居亦樂業。”三都始終把解決移民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搬遷群眾就業意愿,目前已轉移就業1594戶2683人(其中縣內就業466戶891人,縣外轉移就業1128戶1792人)、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10人、就業推薦1931人,基本上實現搬遷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在保障就業的同時,三都還充分調動民政、醫療、教育等多個職能部門鼎力協作,合力做好搬遷群眾就學、就醫、生活補貼等后續保障工作。現已實現搬遷子女轉移就學率100%,為搬遷困難貧困戶代繳新農合醫保5148人,對建檔立卡搬遷對象發放臨時生活救助6211人,辦理搬遷群眾農村低保轉為城市低保372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618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花紅柳綠的四月天,走進三都中和鎮雪花湖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內,陣陣春風撲面而來,寬闊的雪花湖水光瀲滟、波浪層層,一棟棟安置房圍繞在湖岸,一條條柏油馬路四通八達,磚砌的人行道寬大整潔,兩邊栽種著各類景觀樹,迎著春風,或鮮花滿枝,或綠葉蔥蘢,一幅“春色滿園關不住”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
站在安置點內,水族民族文化風情撲面而來,刻有水書文字的指路牌,帶有水書文字的路燈,還有房屋外墻上隨處可見的馬尾繡圖案……無不展現出水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2018年7月,楊勝開一家搬遷到中和鎮雪花湖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兩個小孩在不遠處的鎮上讀書,楊勝開在附近打零工,以前在家相夫教子的妻子也收獲一份“自由職業”——繡馬尾繡。
“做好了就拿到樓下的馬尾繡專賣店,收入還可以。”楊勝開的妻子陸婷花一邊繡著馬尾繡一邊說,對于現在的生活,她心滿意足。
中和鎮是水族群眾聚居地,總人口為81083人,水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享有“中國賽馬之鄉”“水族馬尾繡藝術品之鄉”等榮譽稱號。近年來,中和鎮依托民族文化資源,將易地扶貧搬遷與開發旅游資源、打造扶貧產業相融合,以移民安置點為中心,集中打造集“產、展、銷、體、游”為一體的金鳳凰馬尾繡非物質文化園,將移民安置點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旅游景區,預計可吸納就業1500人,不斷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自主“造血”能力,進一步帶動農商旅一體化融合發展。
“等我們這里開放了,來游玩的人多了,我就用一樓的門面做點小生意,掙更多的錢。”楊勝開憧憬著未來,滿心歡喜。
據了解,雪花湖移民安置點項目總投資3.84億元,規劃土地面積約66.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4萬平方米。安置點為2017年度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住房83棟586套,二期建設住房66棟760套,全部為步梯房。建筑結構采取居商分離建設模式,共有門面674個,為搬遷群眾搭建自主創業平臺。截至目前,安置點已完成搬遷任務1217戶5832人(其中低保戶209戶750人、已脫貧戶879戶4264人、未脫貧戶338戶1568人),幫助無數個“楊勝開”搬出了“窮山窩”,住進了旅游景區,邁向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