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古詩詞教學成為課堂教學最關鍵的內容之一。本文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朗誦技巧,培養領悟能力,進行情感教育,背誦后的寫作五個方面來討論古詩詞教學的方法及特殊性。根據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實踐中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語文教育要讓人們的內涵變得豐富、深刻和美好起來。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 古典詩詞 ? 重要性 ? 特殊性
孔子言:“不學詩,無以言。”古人張目人間,寄情山水,游目騁懷,傲然世外,人情物理,體察入微,或醉或醒,或執著或灑脫,或沉郁或飄逸,或振拔或淡遠,風情萬種,千古流芳。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深深積淀的體現。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占有重要地位。學習古詩詞是加強學生文學修養、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做好古詩詞教學工作顯得重要而迫切。下面就古詩詞教學的方法,談談我的看法與經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典故、趣聞、軼事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比如講到蘇軾的詩歌就可以給他們講講《‘尸骨未寒》: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題有蘇軾詩詞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聲道:“水漂東坡詩(尸)!”當時蘇軾愣了一下,但很快笑著指向河岸上正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由于古詩詞寫作時間距今久遠,當下學生在閱讀時已經脫離了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寫作背景。要跨越巨大的時間間隔使學生透徹理解這些作品,必須要使他們主動進入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得到活潑、主動、和諧地發展。
我們應把書本中的情景變為師生實際的生活情景,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以及興趣愛好、情感理想、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凝聚在一起,并且同時進入最佳狀態。學生靈感的火花得到較多機會的碰撞,想象力自由馳騁,思考力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藝術的激勵下顯得格外靈活、勤奮,教學效果會得到明顯提高,創設出一種最佳的教學境界①。
教師在課堂上朗誦的時候要讓學生聽起來流暢、舒服,注意講課節奏,這樣會為學生的朗誦樹立榜樣。講述古代詩詞除語言美之外,還要體現語調的抑揚頓挫,即聲音的高低、強弱、快慢。要理解古詩詞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韻和節奏的和諧之美,加強閱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師將重點字音讀準、重點字詞解釋;其次劃清節拍,讀出韻味,掌握好情感濃度和力度;最后讓學生體會“一唱三嘆之妙”,通過語言去領悟其中的情感和意義,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作為一種訓練手段,吟誦應是貫穿詩歌教學過程始終的。如《詩經》中的《關雎》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有節奏、按節拍地多加吟誦,通過誦讀了解它的藝術手法和藝術構思——以興起筆,將內在的人物情感與外在的自然景物融為一體。要讓學生聲情并茂地反復吟誦,在朗朗上口中既可以追尋美的藝術享受,又可以提高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另外,可以展開朗誦或演講比賽,激發大家練習朗誦古詩詞的渴望。古詩詞的教學應引導學生在誦讀與品味中,主動融入詩詞意境,體驗生命的快樂;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進而達到創造美的更高目標。
課本中的古詩詞都是經過歷史沉淀的佳作,具有流暢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及純熟的創造技法,描繪出一幅幅情景交融、事理相織的亮麗圖畫。教師一定要在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同時,通過關鍵詞語和主要意象加以引導,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古典詩歌中通假字、詞類活用、歷史典故、寫作手法等內容都會成為影響學生感知詩歌內容與情感的因素。如通過講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使學生領悟到白描手法在詩歌寫作中的重要作用,“直”和“圓”兩字勾勒出大漠荒涼、遼闊、蒼茫的輪廓,簡潔明快,立體感突出,表現出線條美和形態美。
要讓學生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在展現出當時特定社會背景的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國家人民的關切以及詩人的內在感受和心理情境。根據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把古詩詞中的意象進行重新組合,使之成為現實生活環境中的實際圖景。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描繪了一幅月明星稀、清風徐徐、蟲蟬鳴叫、鳥鵲棲息的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的農村夏夜生活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走進詩人的內心,體驗詩人的情感,觸摸詩人的靈魂,當我們把自我個體融入詩歌意境,便能夠身臨其境地把握詩歌的主題與情感。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意存高遠。學習古詩詞,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有助于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②。例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更”字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真摯祝福,“無”字則體現出對友人的關心思念。所以說詩歌教學不僅僅是認識活動,同時也是情感活動,這就使詩歌教學活動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詩歌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詩歌情、教師情、學生情決定了在詩歌教學活動中必須突出情感教育。“三情”相互交融、和諧統一,才能彈奏出教學藝術的美妙樂章③。教學中的師生協調要以情感為紐帶,這樣才能做到:老師講得舒心、放心,學生學得開心、盡心。
西方人第斯多惠講:“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④國人梁啟超亦言:“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⑤師生情感共鳴,使學生產生回味、滿意、輕松、向往等情感體驗,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辨別真善美的能力。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憂、所悲、所怒、所怨,以及作品傳達的獨特趣旨,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情感上的共鳴。
學生能力的提高、素養的提升離不開知識的積淀,加強學生古詩詞名篇名句的積累是豐富學生知識、扎實學生語文功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一定要鼓勵將背誦的詩詞應用于課堂作文以及課外寫作,進行引用、化用古人名句,借鑒古人的創作方法等各種有益的嘗試。這不但可以增添自身文章的精彩,而且還能體現出個人的藝術修養及文學功底,更是繼承和發揚祖國光輝燦爛文化的有效途徑。教師使學生牢記引用、化用的原則:一是恰當,語意要接近、貼切;二是適量,過多太油膩、過少太干澀。學生會在不斷地練習中,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相關環節,既可以檢測學生的積累情況,也可以幫助學生增大積累量。語文學習中,讀和寫是相互促進的。在練習寫作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從而實現了能力的遷移。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應用漢語。古代“推敲”的故事對學生的寫作態度是很好的啟示,古詩“起承轉合”的創作方法對學生的謀篇布局有很大的幫助。如寫“自信”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說陳子昂的自信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李白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杜甫的自信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以此為例,會有更多的古詩詞進入學生的課堂作文和課外寫作,由此增強了作文的美感和可讀性,不僅可以提高作文得分,還使學生自然而然受到古典詩歌潛移默化的浸潤,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古詩詞教學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視古詩詞教學,加強古詩詞的背誦,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真善美教育,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具有其獨特的作用。我們根據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為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明確教育對象、研究教學內容、尋求教學規律,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的接班人。語文教育要讓人們的內涵變得豐富、深刻和美好起來。
注釋:
①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7頁。
②潘惠娥:《關于初中古詩歌教學的幾點思考》,《文學教育》,2008年,第7期,第83頁。
③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頁。
④《西方資產階級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87頁。
⑤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載《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417頁。
(作者簡介:楊建敏,學歷: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單位:林芝市墨脫縣中學,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