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工匠精神”作為回歸精致文化的本源,如何引導漢字文創產品設計。在分析了“工匠”及“工匠精神當代語義”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漢字文創產品的特性,通過實例從漢字筆畫、漢字常用字體、漢字書法藝術、漢字創意字體四個方面對漢字文創產品的設計展開分析。
關鍵詞:工匠;工匠精神;漢字;文創產品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要在全社會倡導“工匠精神”。如今工匠精神已成為熱詞,回歸大眾視野。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工匠精神內涵,工匠精神在不同的時代都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漢字作為承載和記錄中華民族文明的載體之一,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漢字原生原創,漢字文創產品實現了產品與字體形態美學的融合,漢字文創產品借力于工匠精神,意在重塑人與產品的和諧關系,將產品背后的藝術格調、人文情懷和時代精神傳遞給公眾。文創產品設計,既要有創新,也需要尋找凝聚在器物上的一代代匠人的匠心,如何在“工匠精神”的堅守下,將漢字文創產品打造成真正具有高文化創意附加值,并能夠代表文化水平的創意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
1 何為工匠
“工匠”即百工匠人,手持技藝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即“工”有精巧、規矩之意。“工”是個象形字,本意是工具。金文“工”,就像豎向放置的一把斧子,頂部是木制斧柄,底部是圓弧形斧刃,是木匠必備的工具。同時,它又像一把彎曲的尺子,本意為曲尺,后引申為“工匠”。《說文解字》中對“匠”的解釋是“木工也,從匚,從斤,斤所以作器也”。“匠”是個會意字,在金文中,“匠”字左邊的方框,代表木工裝各種工具所使用的框;里面的“斤”,代表所使用的斧子等工具。“匠”的本意就是工具筐里裝了一把斧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對于工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上古時代,人們將木工通稱為“工匠”,他們的任務是營造宮室,現在的“匠”泛指手藝人。中國工匠一直強調格物致知,天工開物,強調物盡其用,這些都是作為工藝行為指南的思想。
2 工匠精神的當代語義
“工匠精神”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和執著態度。如今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機械化大生產沖擊了傳統手工技藝的生產方式,出現了用機器代替手工,技術代替藝術,共性代替個性,數量代替質量的問題,違背了“工匠精神”。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工藝美術和機械生產的相向而行、融合發展,不能把生產只理解為機械生產,而要看作為一種生產“美”的過程,在生產設計中融入美學思想和元素,既實用又美觀,讓產品有溫度。
2.1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執業精神
我國的絲綢、陶瓷之所以始終站在世界的高端,是因為他們都是嚴謹專注這樣一種態度下的產物。精益求精體現在設計創作中的每一刀、每一筆、每一畫,如何構成,畫面的平衡感、縱深感等,都要進行反復深思熟慮和推敲,不斷完善和改進。例如瑞士,到現在一直用虔誠的態度去傳承工匠精神,堅持用雙手去完成制表工藝,孕育出了瑞士制表工藝們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而一代代制表巨匠在此潛心鉆研瑞士制表工藝,成就了一個個百年鐘表品牌,頂級品質鑄就了頂級品牌。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專注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現代化大生產時代的“工匠精神”。
2.2 “工匠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
“工匠精神”跟隨時代審美發展,與時俱進。社會不斷發展,產品也會不斷要求升級,這就是一種“創新”,優秀的工匠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絕不會滿足于簡單的重復與模仿,而是憑借其技藝對產品的再創造,并具有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便是“工匠精神”。日本的工匠技術人員用驚人的技術與創意,不斷開發出令世界為之驚艷的各種優秀的產品,并且一直在堅守。盡管他們也面臨著各種激烈競爭,但是背后卻是執著的工匠精神支撐著日本發展前行。
2.3 “工匠精神”是一種人文情懷
先秦時期重要的工藝文獻《考工記》中將中國古代工藝造物思想總結為“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 ,這不僅僅是對工藝天、地、工、材的總結,也包含了工匠精神的人文價值。
現在是一個商品數量種類泛濫的年代,消費者眼光挑剔,購買的遠不止商品的使用功能,開始大量消費商品所蘊含的人文價值,比如文化內涵、人文關懷、審美情趣、藝術趣味等。工匠精神恰好堅守的就是產品的高品質、高質量,為冰冷的物品注入活的靈魂,拓展產品基本使用功能之外的文化藝術價值,表達高度個性化的審美觀念,帶著人文情懷設計出的產品是有人味、有溫度的。在今天,要創造出能夠引領海內外市場發展,具有人文情懷的作品,要打造“中國創造”的民族商業和文化品牌,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極為重要。
3 漢字文創產品
漢字文創產品并不是把漢字符號與產品生硬地結合在一起,在產品表面進行漢字“粘貼”,這類產品既沒有體現出漢字文化的內涵,也沒有提升產品品質,是一種“偽文創”。文創產品是通過從大眾群體選取廣泛認知的文化主題,以創新的方式進行再解讀與創造的行為過程與相關產物。文創產品的核心理念是文化與創意,除了使產品更加人性化外,還要灌注于作品靈魂,將文化內涵滲透到產品。文化內涵又是通過文化符號傳遞的,提煉文化元素是文創產品設計的要素。漢字文創產品是基于漢字文化符號的創意產品,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視覺符號,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將漢字的形態、神韻和產品功能結合起來,使漢字擺脫了單一認知功能的束縛。
4 漢字文創產品的設計元素
4.1 漢字筆畫
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提、折、鉤等基本筆畫構成。它是構成漢字的基礎,具有簡潔性、識別性、文化性。從筆畫入手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可以追根溯源,回歸漢字本體。例如國內首個字文化創意品牌“字在”公司設計的一款筆畫回形針,選用28個具有代表性的漢字筆畫與一線成型的回形針結合,并賦予傳統漢字基本筆畫個性剖析,把筆畫賦予情感,讓漢字筆畫更具一種人文情懷。漢字是延續文化的根脈,而筆畫是組成漢字的最小單元,文化融入生活。另一款筆畫書簽,同樣借用筆畫的形態,讓消費者在閱讀中品位漢字文化之美,在觸摸中學習中國漢字,其表面采用拉絲工藝,金屬黃銅材質,保持金屬原有質感,書簽表面滿鋪中國傳統紋樣——水紋,從內到外,體現出精研精產,匠心造物的精神。云南普洱“文化茶”,將茶葉原料制成28個最具代表性的漢字筆畫,一筆一茶,用熱水沖泡,感受漢字筆畫在水中慢慢舒展開來,品茶的過程變成了了解漢字美學結構的過程。沖泡時,可根據容器大小,選擇適當克數的筆畫或數量,若筆畫體積偏大,可以沿筆畫上的“缺口”掰開,分多次沖泡。這些細微處的創意,無不體現了設計師的“工匠精神”。
4.2 漢字常用字體
常用字體有宋體、黑體、隸書、楷書等,不同的字體在設計運用時傳達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這是由字體本身的結構造勢所決定的,是一種內聚的力量 。宋體線條纖細,筆鋒硬朗;黑體筆畫粗細一樣,醒目莊重;隸書筆勢溫婉而剛烈;楷書中規中矩,棱角分明。在漢字文創產品設計中常用字體運用廣泛。例如設計師薛雷奇設計的千字杯,根據陶瓷材料的泥性,對比多種字體的優劣結構,千字杯的文字最終采用楷體,根據中國地理等高線、枯山水的形狀為靈感,杯子以底部文字向上延伸出的造型為杯身輪廓,這樣杯子的平衡就不會受到漢字的結構和筆畫不均產生影響。千字杯將漢字從平面取出變成三維立體,拿在手中不只是一個茶杯,更是一種文化的力量,打破傳統從紙張上了解漢字的局限,一筆一畫在手中游走,真切感受漢字的線條和結構,實為“工巧務實,格物匠心”。
4.3 漢字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是中國文人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伴隨創作的靈感,字的造型變化萬千,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在世界文化藝術中表現出獨特魅力,能給漢字文創產品的創新帶來啟發和設計思路。例如“百家姓”膠帶,產品收集了300個姓氏,每一個姓氏都是中國歷代書法大家碑文字帖上的各種書寫體,選取其中最精華的書法作品以單一姓氏制成一卷,每卷百家姓膠帶總長度為100cm,每28cm一個循環,不僅具有書法藝術欣賞價值,還賦予“百家姓”膠帶新的實用功能,在筆記本、臺歷、手機殼、水杯等角落都能通過姓氏的粘貼增強個人識別。一個不起眼的日常小物件,集實用功能、姓氏文化與書法藝術于一體,體現出設計師精益求精的執業精神,這份“匠心”顯得彌足珍貴。
4.4 漢字創意字體
漢字創意體是對漢字設計的一種探索性的創作傾向,可以理解為“功能化”和“藝術化”。功能化是傳遞文字自身含義,藝術化是美化漢字的過程。對于產品也是一樣,始于顏值,忠于品質。產品顏值是對目標市場消費人群的感官沖擊,顏值是內在質量的外在表現,產品的“顏值”是設計時必須考慮的,是最直觀的品質代言,滿足消費群體的潛在需求、隱形需求。例如石墨烯眼罩見,采用3D立體人體工學設計,貼合人體面部結構,一體熱壓工藝,輕薄透氣,簡約不簡單,眼罩上設置高中低三檔溫度,隨著表面溫度的升高,眼罩上的字體也將慢慢顯現,是一款自帶表情的眼罩,通過創意字的字面意義及設計風格,把想說的話“亮”出來,將漢字之美轉為生活之美。可謂全方位體現了“顏值時代的工匠精神”,代表了整個生產創作中同仁精誠合作的“質造”。
5 結語
中產階級正在崛起,消費結構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街頭劣質廉價的外來品,人們追逐的是有品、物美、素雅的新格調,這是對回歸品質和簡單美學的追求。“工匠精神”體現出的是產品的高質量、高品質、高顏值。在產品研發設計中,設計師、藝術家與手工藝匠人精誠合作,在生產環節上嚴格把控,精研精產,匠心造物。漢字文創產品設計不僅弘揚了漢字文化,也傳承了工匠精神,具有高文化附加值,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連輯.手工技藝與工匠精神[J].文藝研究,2016(11).
[2] 徐燕,陸曉云.基于“日用即道”理念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J].包裝工程,2018(9).
[3] 金帥華.探究以漢字符號為媒介的文創產品特質[J].美術大觀,2018(12).
作者簡介:吳婷婷(1984—),女,湖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