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張繼榮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世代相傳,與各民族人民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各種民族傳統文化形式,它最大的特點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技藝、經驗、精神的活態流變文化遺產。因此,開展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等產學研活動,培養非遺文化創新創意人才,才是非遺文化活態傳承和教育精準扶貧可持續、可復制的有效發展模式。
關鍵詞:教育精準扶貧;侗錦織造技藝;生態文化
我國扶貧開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是,貧困地區的扶貧情況不明、扶貧針對性不強、扶貧的資金和項目指向性不準確、扶貧實效大打折扣等問題仍舊較為突出。2013—2014年,習總書記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辦公廳頂層設計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有效推動了習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思想落地。頓時,“精準扶貧”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關鍵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通道侗族自治縣的侗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雄偉壯觀的風雨橋、工藝精湛的鼓樓、富于民族特色的侗錦、侗繡、品類繁多的根雕和竹木工藝品等,通道侗族自治縣擁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目前所提倡的“精準扶貧”政策,核心就是為扶貧對象提供可持續的發展途徑和發展策略,因此,通過“教育精準扶貧”,對通道侗族自治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創新,使通道侗族自治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可持續的發展生命力,無疑是一種有效可行的途徑。
受現代工業文明和現代經濟的發展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年輕一代到城市務工者多,留在侗鄉的人數非常稀少,侗錦織造技藝傳承的群眾基礎數量急劇下滑。在服飾產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工業化服飾產品的高性價比、易獲取等特點,也沖擊著傳統侗錦織造技藝的地位,傳統的侗錦織造技藝文化正在衰落。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工業的沖擊下,侗錦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逐漸衰弱的困境。
1 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及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廣大民眾對侗錦織造技藝缺乏保護意識
過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依賴于各族人民的生活,傳統文化傳承是各族人民生活中必須要做的工作。現在,由于受到社會經濟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影響,各族人民正在逐漸舍棄傳統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因此,廣大民眾不了解侗錦織造技藝是什么,為什么要保護侗錦織造技藝,保護侗錦織造技藝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更不清楚該如何去保護侗錦織造技藝。目前,廣大民眾對侗錦織造技藝處于價值認識不夠、保護意識淡薄的狀態。
1.2 缺乏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隊伍
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老一代的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正在逐漸老去甚至逝去,而當地大部分農村青年要么通過讀書進城工作,要么外出進廠務工,目前,擅長侗錦織造技術的侗鄉婦女多在50歲以上,侗錦織造技藝面臨后繼乏人的境況。因此,已經形成侗錦織造技藝傳承青黃不接的狀態。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隊伍嚴重匱乏。
1.3 侗錦織造技藝的產業化程度較低
傳統的侗錦織造技藝產品,它的主要用途為民眾在生活中自行使用,侗錦織造技藝的商品屬性比較缺乏。因此,長期以來,侗錦織造技藝并未形成一條由原材料供應、設計生產、銷售推廣的產業鏈,侗錦織造技藝的產業化程度低,對于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也是極為不利的因素。
1.4 侗錦織造技藝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
侗錦織造技藝屬于民間藝術,不可避免地帶有民間藝術特有的審美特征,如何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喜好創作新的作品顯得尤其重要。多數從事侗錦織造技藝的藝人,并未接受過美術或者設計類的高等教育,在設計創新能力、審美水平、創新意識等方面都還有待加強。
1.5 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隊伍有待強化
目前,從事侗錦織造技藝頂層規劃、專門研究的專職人員太少,而非遺干部承擔的工作比較繁雜,難以兼顧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的具體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設計的基礎,二者一脈相承,同宗同源。中國傳統社會基于漫長的手工業時期,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古典文化,傳統手工藝中蘊涵著中國歷史先民們超凡的設計智慧和審美經驗,它與民眾生活有著直接且復雜的聯系,對于我們理解設計與生活的內在聯系有著促進作用。侗錦織造技藝是中國裝飾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應用范圍很廣,它涉及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實用和審美的意義。侗錦織造技藝作為現代設計的視覺美感和作為民族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都不容忽視。
2 基于教育精準扶貧的侗錦生態文化保護區構建措施
構筑“大師入校、雙師研藝、實境育才、多維推廣”的侗錦織造技藝傳承創新模式,培養侗錦織造技藝傳承創新人才,研發侗錦織造技藝的創新產品,促進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弘揚和產業的轉型發展。
2.1 制定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規劃
組織相關的專家、學者開展侗錦織造技藝傳承的學術研討會,制定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規劃,有計劃、有目標的進行侗錦織造技藝,確保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加強對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對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員進行保護,對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員的檔案資料、侗錦織造技藝的工具和材料進行建檔留存保護。加強對侗錦織造技藝的開發利用,加強對侗錦織造技藝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加強侗錦織造技藝“申遺”和侗錦織造技藝商標注冊等方面的工作,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侗錦文化產品,使侗錦織造技藝形成產業化,達到有效保護、傳承和持續發展。
2.2 建立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機構
成立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機構,并成立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領導小組,建立一支侗錦織造技藝的專業人才隊伍,明確專人負責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工作,確定領導為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非遺專干負責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時,設立縣、鄉、村、組四級的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工作的聯系點和負責人。政府應將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工作作為重點工作,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將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工作納入年初預算,劃撥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工作的專項經費,保證侗錦織造技藝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促進侗錦織造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2.3 培養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創新人才
聘請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侗錦織造技藝大師粟田梅,在校內建立侗錦織造技藝大師工作室,為侗錦織造技藝的傳承創新和侗錦織造技藝的人才培養把脈護航。依托侗錦織造技藝大師工作室,引進企業真實藝術設計項目,將實習實訓與產品設計生產緊密融合,教學過程即生產過程,學生作品即產品,提升了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才的培養質量。
2.4 研發侗錦織造技藝的創新產品
成立侗錦織造技藝的創新研究會,組建侗錦織造技藝工藝創新團隊,建立侗錦織造技藝的創新研發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成果共享機制,侗錦織造技藝大師和藝術設計教授攜手合作,共同研究、整理挖掘侗錦織造技藝的文化內涵,在堅守侗錦織造技藝的傳統工藝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從設計、工藝、材質、應用領域等方面進行侗錦織造技藝的創新研發,致力打造侗錦織造技藝的創新作品。
2.5 加強侗錦織造技藝的宣傳推廣
依托湖南工藝美術職教集團,校企舉辦侗錦織造技藝創新作品的巡展等活動,推廣侗錦織造技藝的創新成果,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侗錦織造技藝網絡博物館,建設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子庫“少數民族服裝與服飾傳承與創新”資源庫,推進侗錦織造技藝傳統技藝的傳承、傳播,通過加大宣傳及推廣力度,普及侗錦織造技藝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引導人們更新觀念,提高保護侗錦織造技藝的意識。
作者簡介:李潔(1969—),女,湖南宜章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張繼榮(1975—),男,湖北石首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