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當前漫畫表現形式的多元化,創作流程的團隊化,業內發展對高校漫畫創作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分組項目制教學成為必要。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團隊化創作流程,更便于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將特定細分技術切實提高到一定水準,同時結課作業的質量也將有質的提升。
關鍵詞:數字化;漫畫教學;項目制
1 漫畫創作課堂的分組項目制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與目標
隨著手機、平板等數字閱讀終端的普及,漫畫的主要閱讀媒介已經從紙媒轉為各種數碼設備,主流的漫畫表現形式也已從頁漫轉變為條漫和微漫畫。而這些適用于數字終端的漫畫形式的分鏡、敘事、作畫乃至分發方式、分發頻率,都和傳統紙媒漫畫有著明顯差異。[1]這些變化對漫畫創作課程的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在過去的漫畫創作理論課程中,老師雖然對漫畫所涉及的知識點做了全面覆蓋,但必須面對的現狀卻是,課程結束時,能夠完成一部有一定質量和完成度作品的學生鳳毛麟角。由于漫畫相關的編劇、分格、分鏡、作畫等知識各自都是一套完整體系,試圖幾十課時內將全部內容灌輸給學生,結果只能是所有知識點都被一筆帶過,難以支撐實操。對于絕大多數缺少足夠閱讀量和創作經驗的學生來說,幾十課時就要其具備主筆的能力,本身就是很不現實的。而對于基礎水平較好的學生,有限的課時周期也大大限制了結課作品的完整度與質量。這些情況對漫畫創作課程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組項目制教學較為完美地解決了上述兩方面的問題。
2 分組項目制教學的展開方式
大大縮減面對全班的通識講述,僅限于第一次課對條漫、微漫畫的作畫規格,作畫流程,團隊分工合作方式的基本介紹,取消關于分鏡、作畫方法、軟件操作等方面知識的講述,改為發布相關學習材料課后自修,以節省課內時間。
根據各個學生的基礎能力、擅長方向進行合理分組,以三到四人一組為佳,這樣既能有效分擔一部作品的工作量,也能避免組內部分同學動手機會或分工技術含量過低的問題。
作業命題方面,不再拘泥于老師擬定的形式主題,由各組學生根據本組成員優勢討論提案,由老師審核通過后,分組工作并展開指導。教師在每次課項目檢查時,總結各組常規問題公開答疑,對于各組內的具體問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修改。
整個工作流程與人員配備與業內規范對接,老師相當于總監督,保障各創作小組工作的質量、效率,同時負責解決技術相關的各種問題;各組主筆即為組長,對作品的劇情、敘事、作畫等問題負責。
3 分組項目制漫畫創作課程的優勢
當前商業漫畫生產已經呈現工業化趨勢,制作規范,流程逐漸形成定勢,過去一兩人小團隊作業已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的更新頻率。因此,學生的任何一到兩項漫畫創作相關技能達到業內要求標準,即可成功入職。而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是分組制的長處,每個學生都可以集中精力突破自己的特定技能,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強行讓學生過掉每個知識點,卻不能將任何一項做到有競爭力。
另外,項目制使學生從課程開始即進入實操作業,工作需求驅動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由過去的被動變為主動,知識掌握的效率大為提高。同時,以業內通行的分工方式、更新頻率制訂的工作流程,也讓學生切實體驗了合作中各流程節點的交接方式,配合難點,為將來的實際工作積累了經驗。
4 不同指標系統下的學生成績評定
在一個項目組中,各分工職責在項目中的地位權重各有不同,公平合理的對每個學生進行成績評定非常重要。不合理的評價方式會極大影響學生合作的協調性和動手積極性。
首先,對每個作品的評價細分為敘事,作畫,色彩與后期以及流程整合四個模塊,各模塊獨立評價,主筆職責相關敘事、作畫、整合;勾線職責相關作畫;上色職責相關色彩與后期。其中,勾線與上色地位相同,基準分值一致。各組主筆有加分加權,但同時,也要對流程整合最終效果負責,如作品場景細節、色彩氣氛雖精美,卻未能較好地服務于敘事,這樣的整合問題要對主筆減分。
5 結語
以往舊教學模式下脫離實際的問題,只注重理論和技術的傳授,并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學生自我主動性的培養。[2]而分組項目式教學使學生真正融入符合行業規范的項目實踐中去,在實踐中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大改善了這一狀況。從結果上看,所有學生都能夠更有效率的將漫畫相關的特定能力提升到一定水準,結課作業整體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參考文獻:
[1] 丁理華.論閱讀終端屏幕化對漫畫表現形式的影響[J].裝飾,2018(11):100-103.
[2] 趙晶晶.漫畫創作課程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5(1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