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躍芳
摘 要:河南民間音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大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等學校作為傳播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要積極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的優劣都直接影響到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順利進行。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和探索適合當前高校教育模式下民間音樂教學的內容、手段及今后的發展模式,把更優質的課程設置、更完善的教學體系推向未來高校的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教學
河南民間音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大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音樂財富遍布中原大地,河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獨具特色的風格以及沁人心脾的藝術表現力,不斷為河南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分,是河南人民生產勞動與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以及音樂文化發展的集中縮影。千百年來,中原大地戰亂頻繁,很多民間音樂在朝代更迭和社會動蕩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不慎丟失,連相關的歷史資料都沒有留下來,造成很多音樂形態出現斷層、不連續的現象,對民間音樂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和障礙。對于幸存并保存至今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我們要加大保護和傳承力度,實現生生不息的可持續發展。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之后,全國各大高校嚴格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積極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開設民間音樂相關課程,把傳統民間音樂中的精華部分引入高校的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不但有利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時代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播,還可以讓大學生從多個層面感受民間音樂的多樣性,并充分了解民間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同時也響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思想和新理論。
筆者在對河南高校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進行縱深研究的同時,結合教學實際和調研成果,對當前河南高校民間音樂課程設置與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從而進一步思考和探索適合當前高校教育模式下民間音樂教學的內容、手段及今后的發展模式,把更優質的課程設置、更完善的教學體系推向未來高校的教學實踐中,讓民間音樂在高校中扎根,讓學生在學習民間音樂文化時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滋養。
1 課程設置
在對河南省各大高校的走訪調研中,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設置與教材選用來看,發現目前音樂院系除了全國音樂院系都開設的中國音樂史之外,民間音樂概論、民族音樂概論、民族民間音樂等課程只有極少數學校開設。藝術公選課開設有音樂鑒賞、影視鑒賞、舞蹈鑒賞、藝術概論等課程,涉及音樂、影視、舞蹈等門類。教材中的內容相對比較豐富,以西方古典音樂及現當代流行音樂居多,民間音樂課程或涉及的民間音樂內容相對較少,河南本土音樂涉及的內容更少。
教育部門及教育工作者們應對如今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加大民間音樂課程的開設力度,增加鑒賞課程中民間音樂的比重。對現有的民間音樂素材進行選擇更新,從契合時代步伐的視角來解讀民間音樂的創新發展,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加入現代的時尚元素,挖掘出適合當代大學生審美的優秀作品,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音樂文化。吸取民間音樂的精華,大膽采用全新的演繹方式和編配效果,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民間音樂的認知。
2 音樂環境
近幾年,隨著電視廣播及網絡眾多綜藝節目的熱播,民間音樂在流行音樂文化的沖擊下,顯得與時代藝術發展脫節,滿足不了社會大眾的普遍需求,更不能滿足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如今,流行音樂代表著引領潮流的時尚元素,其朗朗上口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詞、歌手們時尚的穿著、大膽創新的表演、震撼人心的舞臺以及富有動感的電子音樂合成效果,贏得了大學生們的普遍喜愛。相反,民間音樂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悠遠復雜,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內容體現,都與當代大學生的審美傾向相去甚遠。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民間音樂課程普遍沒有興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民間音樂的聽覺環境。高校校園廣播傳播的和學生手機里傳出來的,都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大學每年都會舉辦校園歌手大賽,校園里幾乎沒有民間傳統音樂的聲音。絕大部分大學生都喜歡流行音樂,并且都在網上在線欣賞或下載。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對民間音樂課程普遍缺乏興趣,而且基本上都不會主動上網瀏覽或欣賞這種類型的音樂。民間音樂從最初的形成到后來的發展,都從不同層面記錄著特定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民間音樂應從形式到內容都結合時代脈搏,注入現代時尚元素,呈現更為精彩的生命力,從而實現更好的傳播與傳承。
3 授課內容
教師授課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如何使授課內容生動有趣、易于大學生接受,是每名教師需要結合自身教學環境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在高校專業從事民間音樂研究的教師相對匱乏,教師隊伍梯隊更不完善。教師對民間音樂的知識儲備是片面和不完全的,不能方方面面都涉及,知識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教師所講內容的側重點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樣就不能對學生產生均衡的啟發。大部分教師上課都會選擇耳熟能詳的作品,而流傳不廣的音樂很少在課堂上提及。教學內容的單一造成學生對民間音樂的認識和認知過于狹隘,無法產生好奇心和興趣,更不能全面體會民間音樂的藝術特色。
授課內容應盡可能涉及各地區、各民族的民間歌曲、戲曲音樂及民間器樂曲,做到知識全面、重點突出,從而達到良好的實際教學效果。民間歌曲部分可側重于歌曲演唱表演以及民風民俗介紹,通過對比,辨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風格特征;戲曲音樂部分則欣賞不同劇種的代表作品,對比不同流派在唱腔及表演風格上的差異,全面展現戲曲綜合舞臺藝術的特色魅力;民間器樂部分可對民間樂器及經典作品進行分類介紹和欣賞,包括樂器的特性、演奏手法及地域特性。
4 課堂教學
音樂課堂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差別,突出的是感官與音樂旋律或色彩的碰撞,除了借助多媒體視聽音像資料之外,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現場觀摩或直接參與體驗互動。以視聽互動為主的課堂避免了嚴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視覺和聽覺上的全身心享受,促進了學生與民間音樂在精神上的觸碰。教師應對當下民間音樂的發展形勢進行深入的探討,努力挖掘民間音樂中富于趣味的表現形式,借此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對民間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課堂中獲得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強烈的認同感,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地擔當起保護和傳播傳統音樂文化的重任。
對于民間音樂課程,教師應結合自身知識結構及所處教學環境,在課堂上選擇重點版塊進行深入教學,探究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形式,采用靈活貼切的教學手段進行民間音樂教學實踐,充分發揮民間音樂的多元化特征,體現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靈活性。比如,帶領學生探討新的民間音樂形式、流行音樂中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民間音樂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等前沿性問題,把民間音樂的學習作為放松和娛樂的一種方式,使學生從中獲得享受和靈感,這樣既結合了生活實際,又調動了大學生對民間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對于課堂教學也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
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教師應積極尋求熱點命題,以多元方式引發學生思考,采用討論或者分組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多做一些有趣的教學嘗試。另外,支持民間演藝團體以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形式來高校表演或進入課堂,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民間音樂的魅力,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里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正是新時代增強國民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舉措,能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呈現出多姿多彩、異彩紛呈的生動畫面。做到這些,才能真正實現傳承的意義,才能使民間音樂課程在大學課堂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學習出版社,2018.
[2] 李愛真,吳躍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3] 趙思童.傳統音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