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琴
摘 要:具備育人功能的校園文化,通常被用來對院校自身的實力加以展現,藝術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應以院校內涵和特色為出發點,突出美育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校園文化的價值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呈現。本文首先簡單地介紹了校園文化的含義和特點,接下來又分析了藝術高職院校所建設校園文化的特征,最后從實際出發,根據該類院校具有的特征,從精神、制度、環境和行為四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對校園文化進行建設的策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0 引言
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始終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圍繞著美育對校園文化進行建設,具有美的特色的校園文化,對美育的實施十分有利。就讀于藝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多會將與藝術相關的行業作為就業方向,建設以美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幫助,基于此,如何建設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就成為了藝術高職院校和教師共同面臨的課題。
1 藝術高職院校所建設校園文化的特征
1.1 開放性
在藝術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普遍具有多才多藝的特點,這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十分有利。需要注意的是,與普通高校相比,藝術高職院校在我國存在的時間較短,這決定了該類院校往往缺少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底蘊。為了解決該問題,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商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今社會,藝術高校院校開始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吸收的力度,另外,該類院校對新興文化的態度則是兼容并收,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所建設的校園文化擁有了豐富多樣的形態。[1]
1.2 實用性及職業性
一般來說,高校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這兩類院校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教育方向上,普通高校傾向于知識文化,所培養人才也以研究型人才為主,高職院學則更注重技術文化的方面,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多為應用型人才。研究表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普遍會將重心放在行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互補上,這樣做的目的是創造出符合行業特點的技術文化,由此可見,藝術高職院校應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對校園文化進行建設,保證所建設校園文化兼具理論和實踐,為在校學生提供接觸相關行業及其文化特點的渠道,這樣做不僅對學生的行業認同感具有增強作用,還能夠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實用性及職業性。
2 藝術高職院校建設校園文化的有效策略
2.1 建設精神文化
將人生境界的塑造作為辦學理念的內涵,結合院校的實際情況,確定辦學思想及路線。校園精神文化需要以辦學理念為核心,換句話說,辦學理念對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取得的成就具有決定作用,因此,藝術高職院校要想突出校園文化的核心——美育,關鍵是確定與之相關的辦學理念,例如,塑造美的人生,再將辦學理念進行凝練,最終形成相應的辦學思想及路線。在確定辦學理念后,院校管理者應根據辦學理念,制定具有鮮明文化色彩的校風、校訓、校服及校歌,用更加具體化的方式對辦學理念進行呈現,使辦學理念成為對師生進行教育的主要載體。在確定辦學思想及路線后,院校管理者應加大對其進行宣傳的力度,將廣播、網站、櫥窗作為宣傳渠道,加深師生心中對相關思想及路線的印象,使其成為師生共同追求的理想。[2]除此之外,對院校形象進行塑造也很有必要,院校形象是指社會對院校的印象,良好的院校形象,可以幫助院校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從而推動院校的發展。對處于發展關鍵期的藝術高職院校而言,在塑造院校形象時,應當將美作為主要特征,在實踐中對院校形象進行完善和豐富,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院校管理者還可以制定用來宣傳院校特征的口號,為院校美好形象的樹立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建設制度文化
首先,院校管理者應當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突出所建立管理制度的人文意味,從而使師生的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接下來,以美學色彩為切入點,調整所制定管理制度的內容,用美的外衣對稍顯刻板的制度進行包裝,賦予管理制度應有的美學色彩,減少“處罰”“禁止”等字眼出現的頻率。最后,落實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管理方式,這是因為被賦予了人文精神的院校管理方式,不僅能夠充分地體現出美育的特征,還與藝術高職院校對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相符,在此過程中,院校管理者應將管理具有的人文性和強制性進行結合,在此基礎上,完成對師生進行管理的工作,當然,這樣做對師生自我管理的落實也十分有利。
2.3 建設環境文化
在傳統觀念中,校園環境主要是指物質環境,例如,花草樹木、布局設計。教學設施等,其實,校園環境由兩部分組成,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物質環境外,還包括人際環境,對作為育人場所而存在的藝術高職院校來說,人際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綜上,在圍繞著美育對校園文化環境進行建設時,院校管理者應將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二者相輔相成。
(1)物質環境。在建設物質環境時,院校管理者應對以下內容加以考慮:其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校園內設置泉流、假山,栽種樹木、花草,使校園環境變得更加美觀;其二,凸顯院校的文化歷史與積淀,結合藝術高職院校的特點,建設富有美感的環境氛圍。
(2)人際環境。人際環境是指院校人際關系,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在生活、思想以及學習方面的聯系與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重點是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還有相互理解,只有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校園內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和精神狀態,由此可見,人際環境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環節之一。[2]
2.4 建設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被視為校園文化的中心和基礎,這是因為對校園文化進行建設的目的,主要是育人,另外,校園文化需要通過師生的語言行為、精神思想加以呈現,因此,在建設校園文化時,行為文化應引起院校管理者的重視。
(1)定期開展藝術活動。團委和學生會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內容,建立相應的興趣社團或小組,例如,播音社團、音樂社團,聘請專業教師負責社團內部活動的指導工作,提高所開展藝術活動的水平。鼓勵學生參加感興趣的社團或小組,在拓寬其藝術視野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創造能力,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2)提高師生的道德文化修養。良好的審美修養及能力往往需要以道德文化修養為基礎,也就是說,缺少道德文化修養的人,其審美境界也難以達到較高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語言和行為,無法達到美育的要求,這對于行為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與普通高校相比,藝術高職院校的師生,在文化水平上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只有提高師生的道德文化修養,使其對道德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局有準確認知,才能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貢獻力量。例如,教師應加強面對學生所開展的文化課教學活動,讓學生將文化課和藝術課擺在相同的高度上;院校管理者應定期面向教師開展以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培訓活動,保證教師的學術素養可以得到顯著提高。隨著道德文化修養的提高,師生的審美能力和境界也會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在完成對美學理論知識進行傳授的工作后,幫助師生樹立起健康的審美觀,最后,應著重對師生心靈所呈現出的藝術化特點進行強化,保證師生既具備藝術創作所需的敏感性,又具有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和態度,換言之,就是通過塑造藝術化心靈的方式,提高師生的人生境界,實現師生的全方位發展。
3 結語
藝術是美的主要表現形式,二者無法獨立于對方而存在,這也是藝術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區別所在,因此,藝術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應將美育作為核心,這與院校的辦學內涵相符。隨著針對校園文化所開展建設工作的推進,院校辦學水平和特色逐漸顯露了出來,對藝術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師而言,如何保證所構建校園文化與院校自身特色相符,自然成為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希望上文中討論的內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給人以啟發。
參考文獻:
[1] 尹茜茜.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以南昌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為例[J].藝術科技,2018,31(08):62.
[2] 劉洪林.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藝術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高新區,2017(11):69-70.
[3] 楊玲燕.論高職院校學生藝術團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3(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