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云玲
摘 要:近兩年,以競技類、選秀類為代表的“快綜藝”節目熱潮逐漸退卻,倡導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慢綜藝”節目應運而生,隨著此類節目的發展又衍生出一種觀察類綜藝,除了第一現場的真人秀,又設置第二現場,邀請與節目嘉賓具有親密關系或是陌生人員對其第一現場的表現進行觀察、探討。《我家那閨女》就是此類節目的代表,2019年在湖南衛視一經開播,就迅速在眾多“慢綜藝”節目中走俏,熱度居高不下。以此節目為典型,探究觀察類綜藝走俏的原因,對于我國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觀察類綜藝;《我家那閨女》;走俏
1 “快綜藝”的疲軟,“慢綜藝”應運而生
2017年前,我國各大電視熒屏充斥著各類競技、選秀類綜藝節目,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等。這類節目雖然在形式、內容方面有一定的區別,但是在節目節奏上都較為快速,并且具有一定的競爭規則,所以節目往往會產生戲劇性或是激烈的沖突,以此來博得觀眾笑容或者引起其緊張情緒,帶給觀眾一定的刺激感和興奮感。這類“快綜藝”曾一度引爆我國綜藝節目,可是,卻終究逃不過同質化的命運。隨著此類節目的海量增多,觀眾似乎也產生了審美疲勞。此時,倡導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慢綜藝”節目應運而生。如湖南衛視的《向往的生活》《中餐廳》等這類節目沒有比賽、任務,也沒有令人緊張刺激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褪去光環的明星在鄉村恬淡的生活和閑適的心情。這類的節目出現適時平息了“快綜藝”帶給人們的緊張感和審美疲勞,所以迅速走紅。隨著“慢綜藝”的不斷發展,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了一種觀察類綜藝節目,除了第一現場的真人秀,又設置第二現場,邀請與節目嘉賓具有親密關系的人員如父母、丈夫以及陌生人等對第一現場嘉賓的表現進行觀察、探討。《我家那閨女》2019年開年在湖南衛視播出,就迅速在眾多“慢綜藝”節目中走俏。節目由湖南衛視節目中心制作,邀請了吳昕、傅園慧、袁姍姍等為第一現場節目嘉賓,展現她們的獨居生活,由李維嘉、大張偉、劉欣然三位情感觀察員陪同藝人家長觀看明星獨居生活視頻,并在互相交流探討中深入了解明星們的日常。就是這樣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卻博得了觀眾的青睞,而且每期節目都極具熱度,成為“慢綜藝”節目中的翹楚。
2 節目模式與內容的推陳出新
觀察類綜藝節目由“慢綜藝”發展演化而來,可以說是慢綜藝的迭代升級。觀察類綜藝繼承了慢綜藝的“慢節奏”沒有游戲、規則、競爭, 而是平靜的展現褪去光環的明星最自然的生活狀態。與慢綜藝不同的是,觀察類綜藝展現得更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慢綜藝更多的則是展現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是很難接觸到的。如《向往的生活》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明星回歸田園、自給自足、溫情待客、完美生態的生活畫面。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我們整日奔波勞碌,忙于生計,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而觀察類綜藝《我家那閨女》則是將熒幕上光鮮靚麗的明星或是紅人置于最普通、最日常的生活狀態中,全方位、無間斷的記錄他們的現實生活,拉近明星、紅人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滿足了普通大眾對已明星的好奇心和窺探欲。慢綜藝與觀察類綜藝除了在節目內容方面展現的是明星完全不同環境下的生活狀態外,在節目模式上也有了創新,在《我家那閨女》中,除了第一現場的真人秀,還設置了第二現場觀察室,邀請了明星家長與主持人一起觀看第一現場嘉賓的獨居生活,并對此進行交流探討。然而,多了一個觀察室就能使節目如此具有吸引力嗎?其實觀察室的作用是讓觀眾在明星家長的交流探討中能夠更加了解明星的現實生活,并且探討的話題也更加貼近現實,大大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性及可看性,而且明星家長們對于各自孩子的吐槽也成為“金句”頻頻登上熱搜,使節目笑點不斷。如焦俊艷的父親在評價焦俊艷時,不留一點情面,吐槽她平日里出門不化妝打扮,穿得像“淤泥”一樣。就是這種第二現場的觀察、交流和第一現場的全方位、無間斷的記錄明星現實生活的節目模式帶給觀眾們久違的真實感和貼近感。
3 別出心裁的節目嘉賓選擇
近年來,可謂是我國綜藝節目發展的高潮期,從競技類、選秀類等“快綜藝”再到近兩年來興起的“慢綜藝”一次次刷新著我國電視熒屏,成為新的綜藝“奇觀”可是就是這些引爆我國電視熒屏的綜藝節目實質上都是以明星為賣點,以此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為這些節目無論在模式與內容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沒有任何新奇之處。更甚的是明星嘉賓常常是“你方唱罷,我方登臺”能同時出現在多檔不同的綜藝節目中。一些當紅明星或許能夠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可是如此操作,恐怕只會使節目更加趨于同質化,同時也會使觀眾產生反感情緒。但是在《我家那閨女》中,我們卻看到了新的變化,節目嘉賓不再局限于當紅明星,而是邀請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的嘉賓,如主持人吳昕、運動運傅園慧、網紅papi醬、演員袁姍姍等、為觀眾們展現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表達她們對于人生和職業的態度及看法。多元化的嘉賓選擇使節目呈現出多樣化的內容,讓觀眾也能了解到更多領域不同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另外,節目嘉賓的選擇其實另有用意,比如吳昕,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天天向上》的主持人,可是吳昕卻是六位主持人中存在感最弱的一個,因為每期節目她根本插不上幾句話,表現力和活躍度與謝娜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人曾說吳昕不適合這個舞臺,或許退出會對《快樂大本營》更好。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所有人不看好的主持人,在《我家那閨女》卻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因為在節目中的吳昕真實、自然的展現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還有“表情包”傅園慧、“網紅清流”papi醬、“招黑體質”袁姍姍等。這些嘉賓雖然都不是炙手可熱的流量明星,但是卻都自帶話題性、極具關注度,所以幾乎每位節目嘉賓都登上過熱搜,節目熱度也因此居高不下。
4 共情式體驗與現實問題的映射引發強烈的情感共振
某類節目的走俏往往都是抓住了受眾心理和順應了時代需求。如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慢綜藝”就是聚焦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緊張和焦慮,帶領觀眾體驗現實生活中無法抵達的“詩和遠方”釋放其負面情緒,所以慢綜藝才得以興起。但是,觀眾總歸知道那些“詩和遠方”都是別人的生活。那么在觀察類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無論是新奇的節目模式與內容,還是別有用意的節目嘉賓選擇,其實都是在挖空心思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傳遞某種情感因素和價值觀念,在引發我們情感共振的同時也讓我們主動去思考一些問題。節目全方位、無間斷的展現嘉賓們的獨居生活,不僅滿足了觀眾對于她們的好奇心和窺探欲,實質上當我們看到她們的現實生活與我們普通大眾沒有什么兩樣的時候,我們似乎猛然間也看到了自己的樣子。而且嘉賓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幾乎也都是我們普通大眾所遇到的,如在工作中沒有存在感的吳昕、出門不化妝打扮的焦俊艷、事業永遠不溫不火還容易招黑的袁姍姍,以及他們共同的特點“大齡剩女”這不就是屏幕前的我們嗎?此外,在節目第二現場的父親對于女兒的評價和吐槽,不也是現實中我們的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嗎?這種共情式體驗與現實問題的映射使現展現了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從而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振。所以《我家那閨女》才得以從眾多的“慢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
5 結語
雖然從《我家那閨女》中可以看出觀察類綜藝節目發展勢態良好,但是我國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之恐怕路依然漫長。因為根據以往經驗,某類節目一旦走紅,隨即就會有大量類似的節目扎堆出現,造成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另一方面,我國的大多數綜藝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而一味地迎合受眾,對明星形象過度消費、對節目進行大肆炒作,盲目滿足受眾的窺私欲、偶像崇拜心理以及獵奇心理等消極訴求。這些對我國觀察類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只能是有弊無利,要想成為綜藝節目領域的常青樹,電視臺以及節目制作機構切不可蜂擁而上,而是應當兼顧節目的人文性與社會性,結合本國、本土的實際情況適時對節目進行創新編排和制作。
參考文獻:
[1] 安曉燕.對國內“慢綜藝”節目的思考[J].中國電視,2018(08):43-46.
[2] 丁卿.綜藝從感官娛樂向人文情懷的嬗變[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2):120-122.
[3] 聶艷梅.慢綜藝的社會鏡像建構與文化價值內蘊[J].電視研究,2018(10):65-67.
[4] 殷俊,劉瑤.慢綜藝:電視綜藝節目的模式創新[J].新聞與寫作,2017(1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