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玥 陳夢笛 郭子杰
摘 要:本文從討論應用型人才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出發,討論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并融合教學內容的產品設計專業領域的應用型人才。重點討論創新對產品設計專業的課程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產品設計專業課標建設所需要的理論依據,強調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需求與發展,從而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創新;與時俱進;因材施教
1 應用型人才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新時代的大學應該遵循的法則與追求的目標。培養出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完美融合教育教學內容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應用到未來的職業中去是我們一直奮斗的目標。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漸步入了新時代,應試教育模式下培養的人才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紙上談兵終究會被時代淘汰,只有牢牢把握時代方向,把所學所用靈活地運用到時代的建設中去才是我們應該培養的人才。對于產品設計專業學科來說,培養新型應用型人才是當務之急。
2 時代背景下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現狀
產品設計專業是一個以創新為基石和靈魂的專業,是一個集藝術性與技術性為一體的學科。良好的工業產品造型素養需要用心去培養,學習必備的專業基礎方面的理論知識和高新的技術應用能力是首選和必選。然而,與其他專業相比,產品設計方向有自身的獨特性。產品設計行業可以與各種行業相結合,在新的行業中被稱為潤滑劑。當然,不同行業對設計的應用也會有一些差距。中國地質大學的珠寶設計專業課程中與產品設計的相關課程就不只是一味地廣而蓋之,而是產教結合,培養珠寶設計行業的應用型人才,制訂專有的培養計劃與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目標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這種教學方式值得我們學習。產品設計課程包括設計力、制圖能力、想象力、規劃能力、三維建模能力等,這些都是產品設計應用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雖然計算機可以通過建模軟件更全面地表達設計師的想法,但是筆和紙仍舊是表達靈感的一種最簡單、直接和快速的方式。設計的第一步是設計分析,在幾次頭腦風暴之后,通過繪圖,主要是通過簡單的紙和筆,展示最重要的想象力和思考過程。同時,仔細思考可以提高產品的邏輯性,增強產品的應用性,產品設計專業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是課程建設與實踐的重點。
3 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建設依據
3.1 依據指導意見與高校現狀
針對高校產品設計不平衡的現狀,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意見》。根據知識結構與課程建設的關系,明確課程內容設計。
3.2 依據專業課程的內容
在討論產品設計的主要課程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好的空間造型能力、色彩應用表達能力、準確的用戶定位能力和產品應用用戶造型能力是產品設計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喬布斯曾說:“設計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你必須了解它的一切。要真正理解某事就必須全心全意、仔細咀嚼、不吞咽。大多數人不想花時間在上面。創造偉大的產品需要耐心。二,關注你的優勢。因此,課程建設應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從基礎的專業環節逐步走向核心技能,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
3.3 依據學生的接受程度
明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學生的基礎課程與藝術成分為產品設計的核心,結合設計分析的過程中,設計草圖的制作,設計的輪廓,屬于基本設計的課程。所以,學生設計成為特定的審美從美學到抽象美學,從對生活的簡單模仿到對個性的創造,再到對個性的占有。具有現代化的設計思想和獨特創新意識。另外,專業基礎課的內容和目標是以產品設計流程和方法為基礎,以人機工程學為核心,結合產品形態設計、工業設計史等基礎課程,使學生擺脫對專業的困惑。找對方向,基于興趣的探索性學習。
4 產品設計課專業課程建設實踐
核心課程建設實踐應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基礎,結合機械設計3D制圖、專業產品手繪、材料選擇與技術發展等專業技能課程。作為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標準,教學標準是合理的。基于設計理論和自身審美素養,設計與學生學習成長環境密切相關的應用課程,如玩具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家具、空間等,讓人才的培養更加趨向于健康教育研究。例如,文化創意方向以產品語義學為指導,將文化的含義附加到產品上,結合情感設計、創意設計、品牌設計、概念設計,以“良好體驗”為指導,使學生適應現代化的設計和市場趨勢,更加注重創新探索。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未來職業選擇和自主創新創業,也有利于學校產品設計特色的積累,使其在高校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專業性能課程和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是產品設計專業的兩門核心課程。這兩門課程作為產品設計課程的一部分使學生能夠快速、直觀地掌握產品設計的基本應用技能和設計自己的作品。通過三維空間模型創造真實的產品展示效果,同時通過大量的實踐,在應用過程中收集和記錄各種產品外觀形狀和內部結構特點進行設計。
產品設計教師也要培養以適應新時代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為目標的應用型人才。從設計入門課、專業技能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未來定位課四個方面確立產品設計課程的獨有特點,促進本科院校的創新和創業教育改革。最后,更重要的是堅持社會規則,培養具有真正對社會有回報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