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笙為我國極其古老的一種樂器。公元前15世紀殷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關于笙的記載。(公元1080年)楊杰對笙的描述如下:“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發律呂之本聲,以七管為應聲,用之已久,而聲至和。”解放以來,舊笙得到改良,新笙出現,如廿四簧圓笙、廿七簧方笙、卅六簧半音笙、中音笙、低音笙、鍵盤排笙等等,發展很快,笙成為民族樂隊中的一種重要樂器。
關鍵詞:笙;演奏性能;發音
笙的構造可粗分為笙簧、笙苗、笙斗三個部分,外形有圓的與方的兩種。笙由笙簧振動引起笙苗內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高音笙音位排列式樣極不統一。笙的式樣極多,音位排列、音域、演奏手法等等幾乎因人而異,無法一一介紹。下面將以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為例,講述笙的性能。
1 音色
笙是一種吹管器樂,它的發音原理是通過內部的一個金屬簧片振動而產生聲音,其音色十分特殊,聽起來有點像管弦器樂,又有點像簧樂器,這是其音色的最大特點,兼具甜美、優柔及金屬質感。笙的音色的特殊性讓它和其他器樂配合起來十分容易,無論吹拉彈唱哪種形式,都可以結合得很好,這是笙的音色最大的特點。另外,在不同的音區都可以見到笙的影子,它十分適合不同的音區,高音區比較纖細,中音區比較緊實,低音區比較甜軟。總之,笙的音色十分靈活和普及化,在民族器樂演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值得認真研究的方面。
2 音量
和其他器樂不同,笙的音量隨著吹奏的變化而變化,總的來看,它具備強弱音量的不同適應性,如果要吹奏強的音量可以通過增加多音和弦等等來提升音量,如果是弱的音量可以通過減少和弦音來達到所要的效果。音量的把握體現了笙吹奏者的能力,要是能夠做到強弱之間、漸強漸弱之間來回轉換,那就可以勝任笙的吹奏,同時表現笙的音量特色。當不同的音區音量需要快速轉換時,就更加考驗笙吹奏者的音量把握能力了,如果是初學者,就很難做到游刃有余,也發揮不出笙的音量特色,無法表現笙的器樂魅力。
3 手指技巧
3.1 單音
笙的單音奏法在傳統的民間樂曲中很少用到,解放后才逐漸受到重視,各種音階、琶音、旋律進行等都得到廣泛應用。如《草原巡邏兵》的單音旋律,描寫巡邏兵在自豪地歌唱;《海南春曉》以輕聲的單音旋律作為引子表現海邊清晨的意境。而在樂隊中,笙的單音旋律作為吹管樂器組內不同于笛子、嗩吶的另一種重要音色越來越受重視。
3.2 和弦
眾所周知,笙的和弦與其他器樂的和弦表現有很大區別,它除了表現傳統和弦音之外,還可以表現功能性和弦,這是其和弦功能的強大之處。其具備足夠的音色和音量變化特征,可以支持它完成功能性和弦的轉變。每個和音的結構雖不完全一樣,但多為以低聲部音為主,上方五度、八度音為輔的結構,不用三度音。山西民歌《交城山》用傳統笙吹奏這樣的傳統和音非常方便,有些演奏者甚至感到比吹奏單音更為順手。用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吹奏上述和音,如每拍吹四個和音,以132的速度吹奏是不會感到困難的。
以傳統和音的方式演奏旋律,是笙的一項古老、有特色的演奏技巧,總的音響仿佛加濃了的旋律,聽起來和其他的單音節旋律有所不同,似乎有一點復調的感覺,其實是它的音色變化技巧所導致的。演奏中笙的分譜很少只寫上主旋律讓演奏者自己去發揮,而是把所需要的音符全部寫明,比較嚴格地規定了和弦的性質。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演奏三個音的密集大小三和弦及其各個轉位,一般是不成問題的。其他和弦由于笙的音位不統一,很難作出明確的規定,只要手指能夠按準確,就可以演奏。
3.3 多聲處理
笙的表現力還體現在多聲部處理上面。如前文所述,笙的音色和音量、和弦的吹奏富有很大的特色,這是以它的技巧作支撐,如果沒有強大豐富的技巧作支撐,那么也不會有多聲部處理這樣復雜的吹奏功能。那樣經過多聲處理的旋律所達到的效果,就不是笛子、嗩吶等單音樂器所能辦到的。吹奏單音或和音式的旋律時,對需要特別強調的音符,可以用空著的手指同時迅速地抹打其他音孔,打的音越多,效果越強烈。這種手法一般叫作“疊音”“抹音”或“打音”。長音的上方作單音、雙音的節奏伴奏也較常見。如果長音在高音區,就不宜在其下方作類似的節奏伴奏,可以打本音,做出相似的效果。
在笙上吹奏顏音是比較困難的。常以上聲部奏長音,下聲部奏快速斷音的辦法,以達到類似顫音的效果。兩個聲部比較獨立的用法,如下聲部為主旋律,上聲部為音型伴奏聲部作復調處理等等,在新近出現的獨奏曲中越來越多。因為笙的特點是音區越髙,音量越弱,所以在作兩聲部處理時,主要旋律多放在下方,把次要的聲部、伴奏聲部放在主旋律的上方。兩個聲部的獨立性越強,越難演奏。可見笙的吹奏技巧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復一日的積累,才可以真正發揮出笙的作用。
4 結語
笙作為一門古老的樂器,它的音樂表現力十分強大,無論是音色、音量還是其他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色,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關于美化音響的技巧,笙也是比較豐富的,它除了要求吹出具有一定音高、時值、速度、音量的旋律之外,還強調旋律音高上的裝飾和音響上的裝飾,以更大限度地發揮其表現能力。
作者簡介:甘望文(1995—)女,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
通訊作者:王洪麗(1975—),黑龍江雙鴨山人,副教授,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