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張麟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信息話語權不斷下放,每個人都能第一時間接收、輸出信息,擁有消費、盈利的便捷渠道和直接平臺。在網絡上,所有關于人的需求和情感迅速匯集,不斷積累和擴大,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虛擬消費市場。隨著網民人數的不斷增加,網絡環境愈發復雜,一系列的網絡問題也愈發突出。本文的目的是從消費主義盛行和數據過度收集這兩個問題切入,探討目前在網絡大數據時代下的“需求”與“交換”。
關鍵詞:過度消費;網紅經濟;大數據收集;信息泄露
1 網絡時代下的“需求”與“交換”
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已經習慣于從網絡世界中獲得精神享受和尋覓更符合自我期待的信息,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相同,我們共同構成了多元的網絡世界。在大數據橫行的時代,每個人每天接收和輸出大量的信息,數量眾多的用戶和資本的力量共同為互聯網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但二者之間也存在博弈。而文章就是對其中兩個熱點問題存在的“需求”和“交換”進行探析和挖掘。
2 過度消費下的身份認同
2.1 網絡世界的虛無感
(1)注意力經濟?!澳阄冶緹o緣,全靠我充錢”這其實是一種現實。原谷歌設計倫理師Tristan Harris在一場TED里說:“如果任何產品是免費的,那是因為有人在為你買單,或者說為你的注意力買單。你的注意力有多值錢呢?打個比方,你每打開一個網頁,背后都有一場競拍在進行,每天高達上億次?!?/p>
(2)虛無感與社交媒體。社交媒體上層出不窮的熱點裹挾著大眾,看似每個人參與其中,其實這種參與很脆弱和淺薄。不管是微博、微信、抖音,還是各類游戲直播平臺,根本任務就是抓住用戶的注意力。成功獲取了你的注意力即代表有可能獲知、符合甚至引導你的需求和偏好,得到你欣然的買單。
人們被牽引著,從來不缺占據注意力的選擇,在現實的壓力下跳入了一個五光十色的怪圈尋找慰藉。在各種媒介的催化下,信息的嘈雜和感染力無限放大,人們獨處的能力卻大幅度降低。網絡世界能提供真實存在的東西,但虛無感揮之不去。得到短暫的歡樂后卻可能依然感覺生活空白,缺乏意義感和方向感,這使人們產生了某種充實自己的迫切需求。
2.2 網紅經濟的盛行
(1)網紅經濟。網紅經濟是指將互聯網流量資源人格化的一系列商業模式和變現模式,是指網紅在社交媒體上聚集人氣,對其龐大的粉絲群體進行定向營銷,對部分受眾產生特定影響,由此獲得的極強的影響力和變現能力衍生出的實際利益和經濟效應。
(2)上帝創造人,而消費者就是上帝。對于網紅經濟而言,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摸透消費者需求和心理,吸引到足夠的粉絲進行某種意義上的“造神”。網紅主要展示特定的才藝,內容,外表,和自身個性。美妝博主通過教授化妝的視頻在愛美女性中吸引粉絲,將有關護膚、彩妝等產品信息精準的傳達給此類消費人群,從而獲得強大的帶貨能力。游戲網紅通過直播游戲過程收取粉絲道具禮物或推廣游戲變現,主攻文字等內容產出聚集粉絲的網紅,背靠粉絲群體借助軟文植入的方式實現變現。
這些互動在新興媒體社交平臺上更為親切,能讓粉絲感覺到更加強烈的一對一專屬感,情感的互動使粉絲更樂于為“自己人”買單。
網紅經濟脫離傳統明星的道路,塑造了多元化、多維度的偶像。某種情況上滿足了網絡時代“人以群分”的特定需求。雖然距離大眾更近,但是因為大多網紅自身能力較為單一刻板,沒有辦法很快適應市場的變化,生存過于依托特定粉絲群體,與其說是人們對“神”的追尋,不如說人們在追尋自身內心的投影,是人的需求,而資本催生了這些幻影成為現實。
2.3 消費主義建造的“馬蒂爾德陷阱”
“你舍不得買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質感的東西,是因為潛意識認為自己配不上它們。”這一句誅心之語一度盛行。消費行為被與身份、品味、甚至智商等聯系在一起,在社交平臺上大肆宣揚。
營銷者把幸福的“價格”越定越高。手機上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在教導用戶及時行樂,強調精致的生活一定是瀟灑而隨心的,并且爭先恐后的奉上符合這一定義的消費清單;網紅和明星用甜美的笑容或幽默貼心的行為語言吸引特定群體勾選一個個不必要又想要的商品;大量的支付和借貸軟件在人們耳邊不停地訴說“借”的輕易和快樂。這一切都為了讓客戶順從的掏干口袋里最后一分錢,不管是現在的還是未來的。
“雙十一”“雙十二”“618”“520”,頭腦發熱的消費者在社交平臺肆無忌憚的煽動下義無反顧地走進了“馬蒂爾德陷阱”——為自己的項鏈付出了太過高昂的價格。這不能說是欺騙,每個人都是自愿消費,自主產生的購物欲。用手中的資金換取滿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資源,但以上環節確實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4 消費符號建立的身份認同
當今現實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疲憊不堪,又在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的沖擊和包圍下無所適從。人們通過消費建立身份認同,在有意無意的引導下通過各個媒體進行精神消費或者物質消費,滿足自身的訴求和實現內心的幻想。我擁有了“它”可能不快樂,但我得不到一定不快樂。瘋狂地購買,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大多數人人無法戒斷的精神需求,也是消費越來越快捷頻繁的當今社會無法避免的現象。
3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交換
3.1 信息收集
(1)個性化推薦系統技術。個性化推薦系統技術是一種新型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的信息超載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解決路徑,它能夠針對每個用戶的偏好需求,進行“千人千面”智能推薦,推送各類信息和商品。
從目前的各種個性化推薦系統來看,收集用戶數據和算法是其最重要的兩部分。這種技術帶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便捷服務,但也將我們暴露在了無孔不入的“眼睛”下面,這種信息暴露是很難避免的。
(2)我們生活在“眼睛”下。現今互聯網已經和我們生活密不可分,我們在網絡上的所有行為都留下了“數據足跡”。在大數據下,我們的隱私不再是一個籠統的范圍,而是精確到了“點”。我們的每一次點擊,觀看,評論都是可追蹤的,每一次購買,停頓,猶豫,都成了可視的數據。
如淘寶、京東等各大購物網站都在觀察和記錄著我們的購物清單;百度、谷歌、搜狗在密切關注我們的瀏覽歷史和搜索記錄;微信,QQ、微博窺視了我們的社交網絡和思想動態;美團等外賣App記錄著我們的美食偏好;甚至出游地點,酒店選擇,愛好的音樂,閱讀的風格都有各大平臺爭先恐后的記錄保存下來。
(3)個人隱私的擔憂。企業收集的信息非常詳盡而龐雜,經過處理后很多可以精確到個人,并且時效長,可以隨時更新。各個軟件記錄的信息涵蓋了人們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消費高低,時間,頻率,偏好 ,沒有比這更詳盡的了。事無巨細的年賬單讓人們在回顧過往信息的同時,也難免對自身隱私產生擔憂。
這種數據收集尤其在購物消費方面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購物App的私人訂制首頁,過往商家頻繁的推銷短信,和各大購物節幾十上百條信息的瘋狂轟炸讓人煩不勝煩。而更私人的地址,身份信息的不當收集和泄露也帶來了不在少數的安全問題。大多數人都面臨過不同程度的誘導消費。
3.2 信息交換的互利性
(1)“懶人”的需求。大數據時代的信息交換不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還存在于用戶和提供者之間,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換可以說是互利的。就如當我們想享受網絡購物的便捷時就無法繞過填寫個人地址和電話這個問題,在首頁上看到越來越合心意的購物推薦和內容推送仍感到心動和愉悅。這是技術和資本一起和樂于偷懶的用戶達成的約定。資本利用技術為我們提供高純度便捷的享受,也確實有一定必要收集客戶各方面的信息。
用戶拿一定隱私換取部分便利在目前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多數人對于適度的信息收集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一種心照不宣的供求平衡,需求決定著資本的前進方向,不是所有的用戶都能做到將信息一目十行高度概括,龐大的信息流中也需要有人幫助我們進行需要的篩選。
(2)企業的優勢?!皵祿拖裱劬锏纳窠?,神經越豐富,眼睛就越具有洞察力”。這對媒介機構媒介平臺來說幾乎是致命的誘惑,他們可能對普通的個人毫無興趣,但是海量的個人數據信息能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
如果對隨機一百個人投放口紅廣告的購買效果是5%,對100位女性投放的效果是20%,對100位口紅愛好者投放的回報是50%甚至更多,那么為什么不牢牢記住這些數據呢?更高的回報更少的投入,這就導致了互聯網時代對大數據的狂熱追求。
這種追求在一定范圍內提供給了用戶更好的用戶體驗,也給了提供者無與倫比的優勢和更多的利潤。但對于暴露在無數“眼睛”下的大眾而言一定是有不適的,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二者需要一起思考的問題。
4 結語
不論是過度消費還是信息過度收集,其實都反映了人們自身的需求和資本的逐利性。我們可能在下意識的進行一場交換,數據計算和個人偏好將我們最為喜愛的部分積極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這造成了網絡世界的分層和割裂。人們在層層信息流包裹下尋找著“同好”,群體的氛圍和個人的傾向使消費者更樂于在特定的方面進行消費。巨大的利潤促使資本迎合的同時對客戶個人信息需求加大以便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服務和獲取更高昂的利益。
人們受網絡世界和資本牽引,又改變著網絡世界和資本結構并達成了某種平衡。但這種平衡是在時刻變化又尤為固執的,也并不能粗暴的概括為“好”和“壞”?;ヂ摼W的高自由化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種自由同時暴露了人性的太多弱點,這種弱點被察覺和引導,但又沒有足夠的管理和監督以致走向極端。改善這種情況需要媒體、用戶和社會等多方的努力,而非一味地譴責或接受。
參考文獻:
[1] 苗苗.淺析互聯網時代的網紅經濟[J].電腦迷,2017(2).
[2] 蔡磊平.凸顯與遮蔽:個性化推薦算法下的信息繭房現象[J].東南傳播,2017(7).
[3] 董仕玲,孫祥飛.“信息繭房”是一種心甘情愿的“被綁架”[J].新聞論壇,2017(06).
[4] 劉雅輝,等.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保護[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