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全國各地都在依托博物館、圖書館、城市中心廣場、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來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逐漸形成全民參與、資源共享的具有公共性特征的文化意識形態。構建面向廣大基層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現代文明、文化的需要,而且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建設和諧、文明社會主義國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群眾文化;廣場文化;公共服務
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文化是一個民族復興、發展不可缺少的智力支撐和精神引領,因此就必須對群眾文化、公共社會文化引起高度重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中,廣場文化作為目前城鄉文化中一種新興資源,不僅能促進鄉村等基礎群眾文化的大繁榮和大發展,更因其具有彰顯鄉鎮民俗地域特色文化的特點,日益成為中國基層群眾文化中較為活躍的一種文化形式,尤其是在農村,在脫貧攻堅中具有決定性作用,是農村脫貧的必要環節。
1 基層群眾文化體系與廣場文化的相關論述
1.1 基層群眾文化服務
基層群眾文化服務又叫公共文化服務,即政府等文化、市政、城管等公共部門依托博物館、圖書館、城市中心廣場、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以滿足基層群眾對現代文明、文化需要為目的,向廣大社會群眾提供各種類型的文化組織活動、文化服務設施、服務措施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化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我國鄉鎮政府實現農村文化改革、農村功能優化,推進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渠道和方向。
1.2 廣場文化
廣場文化是指在廣場中開展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如廣場舞、節日慶典活動、社會團體文藝匯演、科普宣講等。其實,廣場文化是伴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進步,城鄉功能不斷完善而衍生出來的新名詞,廣場是文化發生、傳播的載體,文化是廣場存在的內涵,二者是互生共榮的關系。赤水源廣場和雄騰廣場作為我縣兩大標志性廣場,不僅是休閑娛樂,還是政府舉辦招商引資洽談,勞務輸出的重要場所,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的各種文藝匯演。
2 廣場文化建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空間布局設計雷同現象普遍,缺少特色
國內很多鄉鎮在建設廣場過程中都存在多多少少的盲目性,缺乏科學、完整的廣場布局規劃,甚至有些農村隨便選了一塊空地,擺放一些健身器材,就成了本村的廣場。鄉鎮的廣場應當是當地地標性的景觀建筑,更是要符合本地地域的發展特色和文化底蘊,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建筑景觀被大批量的模仿、復制,統一模子刻出來的廣場景觀,結果導致大多鄉鎮的廣場都是千篇一律的景致,缺乏特色。
2.2 廣場文化活動的組織形式比較單一
一座高品質的鄉鎮廣場應當是廣場硬件環境與人文活動良好互動、配合,讓鄉鎮廣場鮮活起來,更具生命力,這樣才能提高城鄉的文化品位。否則,只能是對城鄉空間資源的一種浪費。當前國內很多鄉鎮廣場的利用率普遍不高,政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規劃建設的廣場,除了在法定節假日或者是當地民俗日會有社會民間組織籌辦幾場較有規模和影響力的活動演出外,平時少有使用。
2.3 廣場文化建設尚未納入市政公共文化服務產業體系范疇內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確保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是對公民享受文化熏染權利的尊重和保護。隨著我國行政事業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管理現狀也有了些許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隨著我國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產出小于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失衡嚴重,尤其是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的匱乏、短缺比較嚴重。二是廣場文化建設尚未納入市政公共文化服務產業體系范疇內,很多鄉鎮廣場開發建設完工后,沒有精心管理、運營,對其他產業的帶動力較弱,廣場文化的未來發展堪憂。
3 廣場文化助力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可行性建議
3.1 優化廣場文化建設理念
廣場文化作為一種面向公眾開放的免費文化形式,不僅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氛圍,還要符合新時代社會大眾的審美和文化需求,這就要求廣場文化建設理念要不斷優化、改進,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蓬勃力和生命力。從目前來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優化廣場文化建設理念: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的生活性和實際性。在現階段的廣場文化建設中,我們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百姓的建設理念,將農村居民對文化的需求、關注熱點、消費習慣作為廣場文化建設的基礎。由此以來,廣場文化和農村民眾不再是彼此孤立的關系,將人民群眾吸納到廣場文化建設工作中來,為廣場文化的豐富性、親民性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第二,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特色化。互聯網時代,信息實現了無障礙溝通、交流,人們接收到的文化信息越來越多,千篇一律的廣場文化已經引不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因此,廣場在基礎布局設施建設上,深入挖掘當地文化中新穎、奇特的內容,設計出一些極具民間特色的石柱、石像和文化展示牌。在廣場文化活動主題安排上,要弘揚時代發展主旋律,以靈活趣味的組織形式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實現了傳統文化、時代文化的雙向融合。
3.2 進一步完善廣場文化建設的組織體系架構
廣場文化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公共事業項目,牽連涉及多個部門和多個環節的協調配合。所以為了使廣場文化建設、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高質量地完成,必須由鄉鎮政府作為主導,搭建起完善的廣場文化建設組織體系架構,實現人力、物力、資金、資源、宣傳教育、風險規避等多方面的協同配合,做好廣場文化建設工作。比如,鎮雄縣在鄉鎮政府主導下,有3O個鄉鎮及街道辦事處,有254個行政村,村村有活動廣場,在脫貧攻堅中,文化廣場通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3 豐富廣場文化活動組織形式,助力基層群眾文化體系的完善
廣場文化可以促進鄉村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廣場文化,而要大力發展廣場文化,就必須要大力豐富廣場文化活動組織形式,使廣場文化活動高頻度、廣覆蓋、多關聯地開展起來。首先是豐富群眾日常的文化、文體活動。讓村委會積極組織、協調、幫助群眾自編自排一些文體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使整個社會氛圍變得更加和諧、友愛、溫情。
其次發揮廣場文化的陣地優勢,鼓勵其他鄉鎮的民間社團參與廣場文化會演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各類文藝、體育類賽事和主題型公益演出。廣場要定期舉辦關于扶貧攻堅為主題的文化宣講活動,分享脫貧致富典型故事,讓醫療、社保、司法等部門的干部講政策,鼓勵村民自編自排文藝節目,寓教于樂把黨的政策宣傳給大家。
3.4 將廣場文化納入市政公共文化服務產業體系中,形成各類公共文化聯動格局
廣場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鄉鎮經濟、經濟、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的相互配合,所以各級地方政府應當高瞻遠矚,整體統籌,將廣場文化納入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產業體系中,進一步加強對廣場文化的正確引導。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多元文化需求與日俱增,加快構建現代化的市政公共文化服務產業體系,必須緊密結合本地主體文化,文化需求多樣化的些實際情況,積極整合各方文化資源,如鄉村廣場、村民活動中心、農村圖書館等,逐漸形成多元文化主體共同參與的現代化公共文化聯動格局。在該格局部署聯動下,以文化養農村之精氣,讓農村有文氣,有活力,有人請,有品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 結語
廣場文化的建設,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揮積極作用。但是廣場文化服務建設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社會力量的參與程度尚未很大的拓展空間。構建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的是整合各方文化資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面化發展,建立多元共治、高效運行的現代聯動格局。
參考文獻:
[1] 白霞.淺談廣場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6).
[2] 李磊.公共服務視域下的廣場文化建設研究——以H市為例[D].南華大學,2015.
[3] 王永明,黃振華,吳振東.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的黑龍江城市廣場文化發展探析[J].理論觀察,2016?(09).
作者簡介:游會蕓(1979—),女,云南鎮雄人,本科,群眾文化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