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帆
摘 ? 要:《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建設農村業余文藝隊伍順應這一舉措,這是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農村業余文藝隊伍,不僅要長期堅持在農村開展文化活動,而且還要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各個階段的方針政策及工作重心進行宣傳、演出及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促進了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活躍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維護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業余團隊;群眾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9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84-02
一、農村業余文藝隊伍建設難的原因
(一)農村文化活動匱乏,文化式樣單一
當前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老百姓茶余飯后的娛樂方式,除了看電視、打撲克、打麻將、東家長西家短的閑聊,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了。加上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大部分村寨都是留守的婦女、老人和小孩,農民農忙時節因忙于勞作,幾乎沒有時間參加文化活動,大多數村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單調。同時,各種低俗和消極文化也乘虛而入,侵蝕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大量原生態民族文化無法得到傳承,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風情習俗、文化符號也在漸漸消亡,農村文化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在不少地方“黃、賭、毒”卷土重來,封建迷信活動日趨猖獗,尤其是農閑時節,許多農民參與賭博,幾乎將一年辛勞所得輸得精光,嚴重影響了來年的生產生活和家庭和睦,同時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消極因素。
(二)“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現象普遍存在
現在考核政府的硬指標偏重經濟建設,不但所占分值高而且都是單獨考核,獎懲分明;而文化事業等屬于精神文明的項目不僅占的分值不高也不單獨考核,因為群眾的文化生活等很難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基層黨委、政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財政收入、工農業增加值等經濟指標上,在群眾文化特別是農村文化事業建設上抱有可有可無的態度,甚至敷衍了事。
(三)“三下鄉”活動受經費、人員等方面條件的制約
“三下鄉”活動經費嚴重短缺,因而每年開展的活動少之又少,并且大多數只能利用節慶或趕街天在鄉鎮上舉行,真正到村寨的很少,并且還不能保證每個鄉鎮都走到。例如,筆者擔任新農村指導員的新安鄉有10個村委會,但是縣里除了每年到鄉政府所在地演出一次外,從沒有到村寨演出過,很多村寨村民一年只有趕集偶爾看到一次演出。現在城區和鄉鎮上文化活動日漸豐富,但延伸到村寨受經費、人員等條件制約比較困難。
(四)為農服務的文化機構運轉困難,阻礙了工作的有效開展
縣文化館、圖書館是最直接為農服務的文化單位,而目前地方財政基本只保人頭工資,單位內部人員青黃不接,有些鄉鎮文化站人員編制不足,且站上設備陳舊老化,能為農村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越來越少,而且質量不高,如圖書無經費更新、設施無法改善等。
(五)農村鄉鎮文化專干基本不“專”
鄉鎮文化站站長及其專業技術人員本是專門從事文化工作的干部,然而,文化專干一年四季基本不“專”。鄉鎮文化站都是屬于文化局和當地鄉政府雙重管理的單位,一般一個站就只有一個人。一個人做幾個人的工作,在鄉鎮還要負責掛村工作和政府其它中心工作,很多還兼任其他工作崗位,明顯滿足不了農村文化需要。
二、農村文化活動有效開展的對策
(一)培育文化人才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
向農民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讓農民學文化、用文化、享受文化已成共識,現在的關鍵在于如何抓住農民的需要、抓住農民的特點創新方式,求得實效。
筆者擔任新農村指導員的新安鄉距離縣城30余公里,居住著漢、壯、哈尼、彝等民族,鄉境內擁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跡,有著原生態的地域風貌,以及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資源豐富的地方,積極開展以新農村建設為基礎的群眾文化活動,利用節慶日到新農村建設點開展靈活多樣的聯歡活動,根據當地的民族特點和民族風俗充分挖掘當地的民族文化資源,組織各種主題鮮明的文藝演出,成效顯著。2012年,普洱市文化局向新安鄉派駐的5位新農村指導員,與墨江縣文化局、文化館及當地鄉黨委、政府緊密聯系,結合鄉情積極開展文化工作,并幫助當地組建了一支支農民業余文藝演出隊,使群眾文化得以有效開展,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新農村建設及農村文化的蓬勃發展,成為繁榮新安鄉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二)以點帶面開展文化工作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首要條件
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在農村找到關鍵點,選準突破口,理出一個好的發展思路,農村的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滯后是不爭的事實,但農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鄉土文化;農民不是沒有文化的人群,他們中間藏龍臥虎,讓農民自辦文化,讓“鄉土藝術家”在民間“紅”起來,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農村文化活動開展點多面廣,選準有基礎、有文化能人的點開展工作相當重要。農村民間文化應讓農民唱主角,突出地方特色,從農民群眾最迫切的需要出發,量力而行,而且抓一個民間文化文藝活動點就要抓出實效,農民是最講實際,“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在農民身上表現得最充分。
(三)積極挖掘本地文化文藝精品是農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要素
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要保證持之以恒和不斷創新發展,作為公益性的群眾文化館(站),必須培訓指導各類農村文藝人才積極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充分發揮農村民間文化在農村活躍、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要把培養農村文藝人才作為文化館(站)的一個工作重點來抓。
1.挖掘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彰顯地方特色
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作為哈尼族富集的民族地區,文化館(站)專業技術人員要指導農村文藝人才,以村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創作的源泉,挖掘出傳統的民間鄉土文化文藝精品,如:獨具哈尼族特色的“牛皮大鼓舞”、“阿迷車”,以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哈尼族民間文學《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等;就是本縣文化工作者及農村文藝人才勤于挖掘、整理、研究的成果。
2.積極引導,創作體現時代精神和弘揚主旋律的鄉土文化精品
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農民生活走向富裕,國家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要緊緊把握這些主題,發動民間文藝隊文藝能人發揮個人特長創作題材豐富、手法多樣的作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引導鄉土文藝人才立足鄉土,根植民間,汲取精華、棄其糟粕進行創作,逐漸培養出一支鄉土文藝隊伍。如可選取在當地有代表性的民族風情習俗,或者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感人事件作為創作原型,加以提煉升華,創作出戲劇、繪畫、歌舞劇、小品等形式的文化文藝精品。再如,三八節創編的“慶祝三八”、母親節創編的“母親的祝福”,將這些活動和創編節目的照片整理出來納入宣傳走廊里,群眾和演員們趕集都能看到,這樣就吸引了原來沒在民間文藝隊的人不斷加入,原來在文藝隊的人更加努力。
我市瀾滄縣酒井鄉老達保社組建的“雅厄民間藝術團”就是一個成功范例,該農民藝術團曾受邀赴上海、廣州等城市及央視魅力十二欄目演出,憑借一首多聲部合唱內容貼近群眾生活的《快樂拉祜》唱遍大江南北,社會反響強烈。如今,該團經常被邀到各地演出,不僅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而且有了一定的經濟收益。
(四)好的政策扶持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
1.因地制宜制訂政策,對民間文化活動進行扶持
面對各村群眾自發組建民間文藝隊伍的熱情,建立鄉鎮民間文藝工作領導小組是必須的,制訂出“農村民間文藝工作開展情況列入村干部考核,與年終獎金掛鉤”和每年各村用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措施。政策扶持,對于鄉鎮的民間文藝是一個有力的支持,對于農村文化能人的培養也是一個有力的促進。
2.在改善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條件上扶持
鄉鎮至少要在每年的年終召開一次民間文藝工作會議,除了各村主要領導參加,還有各村民間文藝隊伍的負責人參加,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布置新一年的工作,并對一些文化能人進行慰問。各村對于民間文藝活動需要的器材、服裝要予以保障。文化館(站)要因勢利導,在各村組建民間文藝隊伍時積極扶持,并幫助聯絡外出參加比賽或表演,這樣既宣傳了當地的民間文藝,又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
3.營造活動平臺,讓民間文化活動有更多展示機會
對于鄉鎮外的民間藝術活動就讓民間文藝隊伍參加,提供機會讓其外出展示風采。在本村利用各種節慶日進行“民間文化藝術演出”,不請外地的明星、藝術團體,只讓本地的民間文化隊伍盡情展演。這為各地民間文化活動的成長營造了濃郁氛圍,起積極的窗口和平臺作用。目前,新安鄉有民間業余文藝隊6支,民間群眾演員100余人。每年各村文藝隊組織元旦、春節、國慶等節慶文藝演出活動20余場,用群眾喜聞樂見精彩的民間文藝演出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倡導文明新風,傳承農村民族民間文化,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結語
總之,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農村業余文藝隊伍,農村業余文藝隊伍是基層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生力軍,社會要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其建設發展,對破除農村各種陋習有積極矯正作用,同時,對傳承發展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捍衛民族的血脈、實現多元民族文化的借鑒融合及博采眾長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