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吉勝
摘 ?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取得了非常顯著的建設成果,群眾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在形式上也日趨豐富多樣,日漸顯現出一種繁榮、蒸蒸日上的景象。本文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塑造提出幾點看法,表現群眾文化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群眾文化;品牌打造;新形勢
中圖分類號:G249.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95-01
發展與建設群眾文化是豐富群眾生活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重要途徑,在時代不斷進步下,群眾文化也變得流光溢彩,在內容、形式以及隊伍建設上都開始悄然改變,對于群眾文化部門以及基層文化館來說,加快群眾文化品牌塑造的步伐,借助品牌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群眾參與進來,增強群眾文化的影響力是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點。
一、群眾文化品牌打造的意義
1.豐富群眾生活,將群眾文明程度提升。物質需求的滿足促使人們開始追尋更加有意義的文化生活,基層百姓的娛樂生活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同時,一些重復、沉悶、低俗的內容也開始出現,各種帶有負面情緒的內容為群眾文化增添了不穩定性,還有一些社區的中老年人沉迷于打牌,不利于文化素質以及道德情懷的提升。由此,尋找一種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更加高尚的文化活動是文化工作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引導群眾朝著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向邁進,將群眾文化打造成集豐富內容、新穎形式為一體的品牌,讓群眾生活不再單調。
2.弘揚民俗文化,展現地域風情。群眾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也將回歸于民俗文化,由此,借助品牌效應在不同的地區,充分結合本地區的民俗文化特點以及地域特點打造出特色化的文化標識能夠增添群眾文化的趣味性以及吸引力。比如,具有“中國戲曲之鄉”稱號的河南具有非常濃郁的戲曲魅力,可以通過打造河南·戲曲之鄉文化節,這一文化活動品牌,讓人們更好的了解戲曲、了解河南,增強該地區在全國的影響力。
3.打造城市形象,實現經濟繁榮。文化與經濟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文化也可以增強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這是文化作為城市靈魂的一個重要作用,打造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讓文化與城市發展相掛鉤,為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
二、新時期群眾文化品牌打造的途徑
1.發展地區特色文化,吸引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之所以能夠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除了與群眾實際生活相契合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特色,更加具有吸引力。由此,在品牌打造上可以在體現文化特色的同時,增加群眾對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很多具有特色文化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較多,在兩者相互碰撞時需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留的同時,群眾文化品牌的效應也得到發揮。比如,傣族每年都會舉辦“潑水節”,是全國各地都熟知的文化品牌活動,每年的節日都會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參與,無比熱鬧,讓人們可以盡情享受節日氣氛。還有彝族“火把節”也是彝族當地的一種廣為熟知的文化品牌活動,每到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們會點燃火把,誦經祭火,人們映著火光手舞足蹈,歌聲、歡呼聲不絕于耳,整個古鎮徹夜無眠。
2.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群眾文化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構建起來的,需要文化工作者以及群眾的共同努力,不斷積累經驗、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充分結合地區資源優勢以及文化特色,才能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很多群眾對文化品牌不熟悉、不關注,文化工作者可以多宣傳、引導,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價值所在,持之以恒,堅定內心,水滴石穿,必然會將品牌打造出來。
3.與經濟建設相融合,為經濟建設服務。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文化活動必然會對經濟產生作用。然而,我國有很多地區經濟一直落后,即使群眾文化資源豐富,不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對原有的文化進行創新、改進是促使當地經濟持續不前的一個原因。但是,經過文化品牌的打造,使群眾文化影響力增大了,再借助文化資源優勢,將吸引更多來自國內外游客的觀光,進而實現地區經濟發展。比如,涼山州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但是通過舉辦火把節,使當地游客翻倍增長,拉動了經濟增長。“濰坊國際風箏節”舉辦的同時會舉行貿易洽談會,吸引國內外企業的目光,加強文化合作與交流。由此可見,借助群眾文化品牌的力量發展地區經濟,已經成為挖掘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手段。最后,對群眾文化品牌內容進行創新,減少一成不變的內容與形式,與時代精神結合,使人一經參與就會振奮、鼓舞,保持群眾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是與群眾生活相聯系的一種文化形式,也是豐富群眾日常生活、傳承與發展地區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要想將群眾文化影響力增強,使文化與經濟建設相輔相成,就要努力打造群眾文化品牌,借助品牌的力量增強群眾文化認可感與號召力,將其打造成地域優勢。
參考文獻:
[1]袁思奇.強化特色打造品牌形成合力--試論“‘樂活岳陽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建設[J].神州(下旬刊),2014(02).
[2]李芝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設計與培育[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06).
[3]馬顯榮.如何為群眾文化活動創建品牌[J].大眾文藝,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