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眏月 (首都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100048)
一幅優秀的寫實水墨人物畫視覺移動的順序一定是創作者創作初期精心設計且存在一定秩序的。從人的視覺習慣來講,視覺移動的規律是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寫實水墨人物畫創作中幾何元素的應運是在在一定的美學規律和美學法則指導之下的,作品中視覺的秩序性是吸引讀者享受審美的抽象要素。視覺的秩序性離不開創作者初期在抽象思維的指導下對幾何元素進行合理的安排與設計,如果作品中的視覺秩序不明確或不符合審美規律,就容易給藝術欣賞者造成情緒的不適或難以表達作者想要達到的審美內容,在創作構思過程中,應把握好視覺審美規律和藝術創作過濾,在不同幾何形的作用下構成有規律和秩序的審美視覺意象。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視覺進行選擇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整體到局部,一種是從局部到整體。
所謂畫面骨架的基本形簡單的說,“是畫面全局結構的基本形狀”1。在中西美術是的經典作品中,這個基本形狀是有共同的規律的。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骨架”的基本形狀會對觀眾產生不同的視覺刺激進而使觀眾產生審美情感,因為觀眾的情感和藝術創作者的情感是有時代的慣例性的,所以不同的藝術家會利用畫面中方不同的畫面“骨架”幾何形表達情感,利用一切有利于情感表達的藝術形式,是觀眾產生更真切,更美的藝術享受。畫面骨架也是畫面的結構,猶如人的骨骼,所以畫面結構是不為藝術欣賞者發現的,隱藏于畫面人物形象背后的不可見的重要因素。“在20世紀的第二個10年里,從康定斯基到與列維奇再到蒙德里安,幾平同時認為力就是幾何形體,并且用幾何學方法創作了許多抽象作品。從夏加爾這幅壁畫的背景上我們看到了上述影響:人物被安排在幾何分割結構的坐標上;平面跳動的色塊組合,以拼貼的形式展開;人物被造型不拘一格,充滿讀諧的趣味。這場無聲的狂歡,據說對以此為裝飾的莫斷科猶太小劇院上演的戲圈表演風格,也產生了根本的影響。是的,沒有人在這樣的畫前會無動于衷。”2所以寫實水墨人物畫創作中畫面骨架的基本形是對藝術欣賞者的視覺產生“力”的關鍵。正如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以及袁武的《大山深處》在視覺上的成功。

周思聰《人民和總理》990cm×680cm

袁武《大山深處》240cm×195cm1995年作
寫實水墨人物畫的黑白形在筆者看來是“知白守黑”筆所到之處即為“黑”,筆未到之處謂之白,所以在“知白守黑”的藝術規律的指導下,創作者需要整合黑形和白形在畫面中的分布,從而實現組織畫面和形成“形式美”的視覺享受。黑形和白形的組織規律首先需要合乎“簡化性”。那么什么是簡化性?”我們就可以用構成一個式樣之結構特征數目的多少,來解釋簡化了。在一種絕對意義上說來,當一個物體僅包含很少幾個結構特征時,它便是簡化的;在一種相對意義上說來,如果一個物體用盡可能少的結構特征把復雜的材料組織成有秩序的整體時,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簡化的。”3所以依據此原理,在藝術創作的時候,藝術創作者同樣需要把復雜的人物結構,用簡化性的筆墨語言表達出來,換句話也就是說人物復雜的造型結構關系需要用“幾何形”概括和塑造。其次,寫實水墨人物畫的黑白形的簡化性需要在畫面中形成“爭讓之勢”,所謂“爭讓之勢”是說各個幾何形在畫面中的需要有不同的分量,這種分量是指視覺關系上的分量,包括幾何形的大小,尖銳與平滑以及明度對比關系。畫面中每一個形狀都會對藝術欣賞者產生視覺影響,所以藝術創作是圣神的。

王珂《延安時期學習馬克思主義蔚然成風》中國畫200cm×500cm2018年
綜上所述,幾何形無論是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的“視覺秩序”還是藝術創作中的“黑白形”和“畫面結構基本形”其在寫實水墨人物畫創作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并參與在審美的整個過程之中。在寫實水墨人物畫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這種“幾何形”的創作意識才會逐步提升,而對于藝術欣賞者而言可能未必會了解“幾何形”的重要作用,但是作為藝術欣賞者的本能欣賞意識,如在一幅畫前駐足良久,再如一幅優秀的繪畫一定會吸引無數的觀眾圍觀。所以“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卻藝術創作者提供了優化“創作心理定勢”和“繪畫語言”的依據。藝術創作者可以再從藝術創作規律審視繪畫創作從而實現自我超越,同時為時代留下經典之作。
注釋:
1.唐秀玲.《中國畫創作與構圖研究》.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6年9月版.第38頁.
2.丁一林,馬小騰. 《結構與重構:構圖新概念》.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7第10頁.
3.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3.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