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葉 (馬鞍山市文藝創作室 243000)
《新安家族》講述了清末明初的背景下,汪老太爺、許善夔、鮑清源三大徽商家族為代表的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較量爭取民族自強的悲壯歷程。該劇配樂由安徽著名作曲家謝國華先生一手創作,編配上吸收了西洋管弦樂隊與中國傳統樂器的特點。通過不同音樂片斷的設計與構思,在對劇情的場景描繪、氣氛渲染以及刻畫人物形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強了該劇的感染力。
1.主題音調的設計
根據謝先生提供的《〈新安家族〉選曲》音頻光盤該劇一共使用了24首配樂作品,其中設計了三個主要的主題音調:一是主題曲《俯仰天地》的“天地”主題;二是曲目中《長大成人》的“成長”主題;三是曲目中《愛情》的“愛情”主題(例1)。
例1

三個主題中的第一個“天地”主題最為重要。這一主題吸收了京劇唱腔的寫法,采用七聲清樂調式寫作而成。在電視劇兩個最為重要的片頭和片尾曲中均采用了這一音樂主題,戲曲化的音樂旋律配上西洋樂隊的技法產生了新的聽覺體驗。為了表現劇情的矛盾沖突,作曲家使用了不穩定的打擊節奏與尖銳的銅管音色鋪墊,營造出極強的緊張感和動力性,暗示了即將有一場腥風血雨隨即而來。片尾曲將這一主題發展成一個三段式的歌曲,由京劇名家于魁智演唱,京劇化的老生唱腔加上古琴與簫的伴奏,讓“天地”主題更增添幾許了滄桑與悲壯,真可謂“一掬英雄淚,俯仰天地間”。
“天地”主題除了例1中的形態以外,還根據不同的劇情要求產生了多個主題的變型,從不同側面刻畫音樂主題形象,深化了音樂主題的內涵。第一小節是該主題的核心動機,該動機雖然只有五個音,然而設計巧妙,五個音分別將角、徴、羽、商、宮五個正音各呈現一次,并且旋律帶有京劇唱腔的特點,主題風格特征清楚明確,辨識度高,因此具備變化發展的基本條件。在該劇配樂中一共出現了四個不同版本的變奏,用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和情緒。
在《序曲》(即片頭曲)中主題動機擴大成兩小節,速度加快,緊接著用連續快速的上行和下行級進增強音樂緊張性;變形二的主題旋律主要用在景色描寫和背景介紹中,因此將主題動機裝飾性變奏,同時擴展高音區,使其更加抒情化;而變形三中主題動機落在了羽音,旋律轉換成柔和黯淡的色彩,更加符合“期待”的心理感受;而“危機”則用充滿力量的圓號奏出,主題動機采用了附點和切分節奏,在定音鼓和弦樂的襯托下營造出不安和緊張的氛圍。
“成長”主題采用了西洋的自然大調寫作,再現單二部結構,是整部配樂中唯一一個完全用西方作曲技法寫作的音樂主題。該主題音樂形象相對較為單純,旋律線條樸實自然,分別以女聲合唱、童聲合唱以大提琴和樂隊三種方式出現,每次出現均與劇情中主人公程天送的成長有關。
“愛情”主題是該劇配樂中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劇情除了講述程天送作為一個徽商的成長歷程之外,同時也花了大量場景描寫他與汪文靜等人之間的愛情故事。這一主題也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如在配樂《愛情》中用弦樂來展現溫暖柔情的色彩;《心事》采琵琶獨奏表現劇中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難忘那天》則用梆笛獨奏,思念愛人的心緒呼之欲出。
2.主題音樂的編配
作曲家為了盡可能地多方面地展現主題形象的性格特征,將主題音樂以不同配器形式配器。在“天地”主題中使用最多的是管弦樂形式,主題旋律常常用弦樂奏出。在純弦樂演奏時明朗流暢,配合銅管和打擊樂急促的節奏音型則激昂澎湃。“成長”主題以人聲為主,女聲與童聲的音色透明純凈,成為這一主題的主要氣質。“愛情”主題偏愛用民族樂器演繹,竹笛、琵琶與簫的色彩更能表現出愛情的纏綿悱惻。
在管弦化編配中,作曲家也非常注重與民族樂器的結合,幾乎每一首管弦配樂中都有民族樂器的身影。如片尾曲《俯仰天地》開頭引子即以古琴獨奏和樂隊交替進行,在古琴奏出主題動機后接人聲主旋律。之后古琴與簫作為人聲的伴奏在第一樂段中一直緊緊跟隨。在《苦樂摻半》中音樂前半段開始用弦樂的中低音區在G調上奏出溫暖的“愛情”主題,之后由竹笛在高音區轉為C調吹出一個變奏的“愛情”主題,清角和變宮的加入使旋律音調摻入了凄涼的味道,尤其最后的變徵更加重了“苦”的色彩。
1.劇情的藝術效果表現作用
影視作品與一般音樂作品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僅要抓住劇情、人物情感走勢、情節需要的走向,還要對影視作品有一個較全面的詮釋”1,為了達到以上效果,作曲家創作了三個不同性格的主題,并且將它們用多種形式編配,以配合劇情的需要。
“天地”主題在劇中出現的場景最多,變化也最大。即有表現氣勢恢弘的場面也有刻畫人物內心的情感。如變型二《一個家族的故事》在第二集中描寫汪家鴻泰錢莊在上海的生意和許家洋莊茶生意的場景。弦樂組以中板的速度將主題緩緩奏出,之后竹笛又將這一主題移到高音區,音色溫和而又明亮,表現兩大家族生意繁榮的景象。而在第四集汪老太爺因為商會會長改選之事而被許善夔和程知府勾結污蔑,最終氣絕身亡。此時背景先用簫聲襯托汪老太爺的臨終遺言,隨后響起管弦樂版的“天地”主題《悲慟》(例2),將悲痛的情緒推向高潮。
例2

“成長”主題主要出現在劇中主角在克服各種困難與挫折之后的場景,音樂的出現往往暗示著主角在以成功的商人之路上的進一步成長。該主題音樂第一次出現是在第三集鴻泰學徒比試中,程長送在最后與何貴的對決中用了師傅鄭懷如的絕技“流水辨銀”震驚四座,預示著程長送從這一刻起真正地“長大成人”。在劇集后段,程天送最終戰勝了桑普森,洋人不得不妥協之時,“成長”主題再次響起,程天送已成長為一位有家國胸懷的成功商人。
在該劇中程天送與汪文靜之間的愛情最為動人。從他們小時候第一次相遇、再次相遇相愛、直至最后程天送為了友情而犧牲愛情,“愛情”主題始終相隨。在第二十三集汪文靜決定嫁給余松年后與程天送在香臺山最后一次相見,小提琴奏出的“愛情”主題溫柔纏綿,如凄如訴,將彼此壓抑的愛意傾瀉而出。之后又響起“成長”主題,預示二人從此將各自踏上新的人生歷程。
2.“徽文化”精神內涵的體現
《新安家族》主要內容講述的是清末民初徽商的發展歷程,自然會在劇中體現出各式各樣的“徽文化”元素。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高高的馬頭墻、群山環繞里以種茶為生的農家、徽劇等無一體現出徽派風格。而作為歷史上三大商派之一的“徽商”本身即是“徽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劇中的主題音樂自然也無不體現這種文化元素。當年四大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慶祝八十壽辰,更由此繼續發展形成了后來的國粹京劇。因此主題曲《俯仰天地》特別采用京劇唱腔的寫法,于魁智那厚重滄桑的老生音色,便是對徽劇跨越時空的呼應。主旋律“從中國古曲如《滿江紅》和《蘇武牧羊》中汲取營養,再將其嫁接到徽州文化語境中,將二者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2
《新安家族》的故事發生在徽州——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徽州地區受歷來儒家傳統思想較深, 清代大學者戴震評價徽商說:“雖為賈者,咸近士風。”指出徽商具有“賈而好儒、賈儒結合”的品格。古琴“和以平”、“亮以清”的審美規范與儒家尚“平和”的思想觀念一致3,因此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描寫徽商的配樂里體現“儒”的一面。
《新安家族》主題配樂的三個主題分別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一代徽商在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清末民初背景下艱苦的創業歷程及纏綿悱惻的情感糾葛。作曲家謝國華所設計的主題旋律形象鮮明、內涵豐富,作曲技法中西結合、嫻熟精湛,極大地發掘音樂中的精神文化內涵,深化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注釋:
1.郭琳.胡琴類音樂在影視作品配樂中的藝術效果探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9(02):102.
2.陳艷君.從電視劇《新安家族》看徽商精神[J].當代電影,2013(07):189.
3.馮亞.宋代琴樂美學研究[J].藝術百家,2006(0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