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若西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100875)
隨著我國在經濟、政治上不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提高公民文化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條件也越來越成熟。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指出,要:“改進美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人文藝術課程。”提出了要進一步完善美育教學的要求。藝術素養是公民基本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公民的音樂素養關系到整個社會審美水平的高低和藝術產業的發展,更關系到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因此產生了加強學校中藝術教育的需要,我們學校藝術教育任重而道遠。
為了提高小學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增進優質教育供給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啟動了“高等學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工作”(簡稱“高參小”)項目,將多所高校的力量注入到試點小學中去,讓小學生享受到高校水平的藝術和體育課堂。關于高校,北京師范大學“高參小”項目組利用優質資源參與到其項目學校學科教學、文化建設、教育科研等方面。
北師大“高參小”項目所涉及到的參與項目學校眾多,12015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正式參與北京市“高參小”項目。項目實施近三年來,攜手海淀、朝陽、順義、昌平4個區縣11所項目校,始終堅持腳踏實地、不斷創新,堅持普惠原則。通過對高參小目標學校音樂課程的實地考察和教案分析,對高參小音樂課程教學有了具體、直觀的了解。本文重點通過石佛營小學四年級一班、四班的音樂課程來進行目前所了解到的課堂實行效果分析和研究。
該課程通過一首勵志小詩:《苔》播放音響、視頻讓同學們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理解并認同“無論自己多渺小,也要有勇氣實現自己的價值”的道理。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播放音樂,初次讓學生體會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并教授學生演唱第一部分(如下圖)引導學生關注第二行旋律是第一行旋律的變化重復。對比唱準第4小節和最后一小節變化的音高。
教師講解古詩《苔·袁牧》,引導學生了解植物——“苔”是一種低級植物,多寄生于陰暗潮濕之處。介紹詩人袁牧和他的古詩《苔》。教師向學生介紹苔惡劣的生長環境,告訴學生們,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么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世界。并在背景音樂中一起朗讀古詩詞。然后介紹梁老師和大山的孩子,觀看視頻,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最后再次哼唱,由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感悟這首人生勵志小詩。
通過對各個班級的課堂進行旁聽,發現了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首先是音樂情感影響學生聽課情緒。大部分學生在聽課中都表現出被“苔”所感動,不僅僅是因為歌曲,也是由于被植物和梁老師以及大山的孩子所感動,在這樣的一種情感支配下,同學們的聽課效果很好。學生通過觀看聆聽《經典詠流傳》中《苔》的演唱視頻,啟發學生思考歌曲表達的情感。學生從速度這一音樂要素中感受歌曲的感情基調。
其次是專業知識上學習有部分困難。學生在演唱《苔》的第一部分時,會有部分同學分不清兩句結束時音高的差異。教師在授課期間提到“主題”這一概念:一段音樂中,反復強調的就是主體。并告知學生,主題出現時,旋律會隨之改變,由此向學生介紹兩句結尾音高不同的原因。
本課程通過生活中的一種平凡而又渺小的植物——苔,讓學生體會這種植物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又從《經典詠流傳》這一節目中演唱《苔》的老師以及學生的故事中,使學生更加真實的感受到了渺小亦可強大,激發了學生想要實現自身價值的思想。從生活中傳播了思想:即使自己渺小,還是不能輕視自己,要努力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通過對該小學“高參小”《苔》音樂課程分析和研究,發現“高參小”教育理念先進并貼合實際,課程實行情況良好,對于課程設計來說,2“音樂育人”,是北京師范大學“高參小”項目組針對中小學音樂教育實際中普遍存在的過于強調音樂技藝的傳授或者過于追求音樂審美經驗而導致音樂教育脫離學生生活的情況而提出的音樂教育理念,這一理念貫穿于課程方案的研制、授課研究生的培訓以及課程的施行與反饋之中。專業與育人結合,這是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專門化的學科存在的方式,是音樂教育的專業內涵。并且運用了“同課異構”的方式,對現有統編音樂教材加以改造,強化音樂要素與角色扮演的共情。
從課堂設計中,能夠看出北師大“高參小”的設計理念,北師大藝術項目組以音樂育人文化的理念作為指導,音樂課程的設計,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北師大的優勢和特色,致力與藝術素養的普及,針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培養部分學生的藝術特長,能夠將藝術的培養和育人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且從中也能夠看出北師大“高參小”項目組在致力打造學校的特色化和精品化,也很注重對項目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并且在突出學科特色的基礎上給予機動靈活的配合,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也注重對學生的傳授過程,能夠提高兒童的藝術素養、審美情趣,進一步能夠發揮北京“高參小”項目示范性作用,對小學音樂課堂的設計和創新、小學音樂教育的模式探索一級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指導意義。
通過對《苔》這一課的研究分析,“高參小”項目進行至今,很好地貫徹落實了將音樂滲透在學生的生活和素養之中這一創新理念,并且設計出一系列的趣味課程,也有利于我校培養出一批優質的教師,對具體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和文本化,也希望“高參小”這一項目能夠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推動北師大“高參小”項目的實施和發展,能夠更加體現出新的教育理念,突出北師大優勢和特色。對于學生而言,希望讓音樂成為學生了解社會和文化的一種手段,建立起社會文化場,要建立起音樂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音樂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音樂能力同寫字能力一般,成為學生的基本素養。最后,本人將繼續推動北京師范大學“高參小”音樂項目的經驗文本化,更希望能夠在今后繼續探索小學音樂的教育模式及其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探索,并為此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注釋:
1.肖艷《“高參小”音樂特色課程研發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參與北京市小學教育特色發展項目為例》,音樂與舞蹈學.
2.任也韻《專業化教學提升高校參與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力——北京師范大學“高參小”項目藝術組音樂課程研發述評》,美育學刊,201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