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傳統手工藝源起于民間對物質生活和精神審美的需求,是民眾在生活生產過程中自發產生的,并且在一定的自然與社會生態環境下傳承延續。本文從生態環境的角度探析上黨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在鄉土與城市、隱性與顯性、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融合、碰撞,以梳理該地域具有數千年文明歷史并且獨具特色的民間造物藝術的發展脈絡。
關鍵詞:上黨;民間;手工藝;生態
上黨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地的民間傳統手藝凝聚了無數民間智慧,體現了民間文化的深厚積淀。從微觀的層面、具體的概念和地域性的表述來進行上黨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生態環境的研究,可以探尋其傳統手工藝活態化的生存軌跡。
1 民間傳統手工藝概念的延伸
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概念釋義首先要借鑒民俗學中對于“民”的界定。“民”的概念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民俗學的發展一直在發生變化,目前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念:其一,民是古人,即生活在野蠻時期和半開化時期的人類。由于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的解釋,各種風俗祭祀活動也都發端于此。其二,民是農民或者文盲,指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與城市階層、知識階層、統治階層相對立的人群。其三,民為全民,民的概念不局限于農民和下層民眾,民可以是任何具有共同文化特性的社會群體。這3種觀念實際上詮釋了從原始封建社會、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角色劃分。
由“民”延伸到“民間”的概念,指代“民”所對應的生產生活空間。民間幾千年來思想觀念、文化藝術、道德風俗、行為方式和社會制度等的繼承性表現,對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以及帶有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價值觀念,通稱為“傳統”。傳統主要承載了文化現象和文化樣式的傳播軌跡,民間傳統手工藝便由此誕生而來。它是人們通過不同時期社會生活和生產方式的結合,從區域范圍的地域風俗和文化圈中選取審美因素,并以手工的創造性和重復性活動來滿足日常需求的造物行為和手作實踐藝術。民間的建構由最初的自然鄉村輻射至城市空間,蘊含其中的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也從古至今、由下至上不斷地擴大與轉變。反映到民間傳統手工藝產品中則是其服務對象的改變與文化生態的變遷。
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生存和發展扎根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和民間文化的生態系統之中,而自然環境和民間文化始終以其流動性特征不斷推進人們社會生產和文化創造活動中各種因素發生持續性的改變。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存在和延續與地理環境、自然氣候、民間信仰、民風民俗、政治制度以及經濟技術形式等多維度社會元素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彼此之間又不斷地關聯和影響著。
2 上黨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生態環境衍變
2.1 上黨溯源
古之上黨,今之長治。“上黨”是韻味悠久且神秘的長治的古稱。“上黨”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棲居于此、繁衍生息,歷史上春秋時期趙、魏、韓三國均在此設立郡治,秦統一六國后置上黨郡地,今天主要涵蓋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市地界。《文獻通考》記述了上黨地名的由來:“其地極高,與天為黨,故云。”從毗鄰的河北、河南地界觀望上黨,立覺壁立萬仞,山勢直破云端,險峻無比。華夏神話傳說中精衛填海的發鳩山、后羿射九烏的三嵕之山、女媧煉石補天的望兒臺、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的百谷山等都匯聚于此,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上黨中部呈盆狀地形,境內四季分明,節令清晰,滋養生發出了一系列的民俗風尚。民間傳統手工藝浸潤的地方特色文化生態系統正是孕育在這片土地上,并且保持長期的穩定狀態。
上黨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延續3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反映出當地民間物質文化體系的發展、變遷與成熟。從生態環境角度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可以探尋其作為太行山一隅的民眾所創造的民間文化的遺存在時代語境下的變化,進而研究其維系生態平衡的方法。
2.2 上黨民間傳統的時空維度
民俗學上的傳統具有歷史過程性、民族地域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民間的傳統屬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體驗,是和民間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通過時間維度上的文化傳承和空間維度上的文明過渡可以清楚地解析傳統之于手工藝的意義。
文化是精神方面的傳承和積累,是縱向的時間軸。上黨地區的文化是隨著時間流變的動態概念。傳統文化作為上黨文化圈心理結構的精神資源,在太行山這一片特定的地域和民族范圍內生根發芽并且成長。譬如講求仁義禮智信的潞商文化,梁家莊觀音堂彩塑反映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縣村鎮的民俗節令風俗活動、民間神話傳說、上黨梆子戲曲、地方方言、紅色精神等諸多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民間文化集合,從思想觀念、禮儀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地方語言、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展現了豐富的內容。
文明是物質方面的傳播和接受,是橫向的空間軸。上黨地區的文明歷經歲月洗禮,是不同社會階段和不同歷史時期成果的集合。從天地蘊真的舊石器遠古文明,到三皇五帝人類初始的太古文明,再到夏商周秦漢的上古文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中古文明,宋元明清的近古文明,以及近現代中國社會文明,上黨地域經歷了初創、成熟、擴散、變遷以及最終趨于穩定的不同文明時期,其中蘊含的資源種類多樣,在整個華夏文明中獨具特色。上黨地域傳統源遠流長,其生命力歸根于時間維度上文化的不斷積累和空間維度上文明的延續更迭。當然傳統帶來的影響亦有兩面性,積極的傳統是貫穿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源,是人類進步的基礎;而保守和落后的傳統則會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阻力。
2.3 上黨民俗活動與民間生活形態
民間傳統手工藝是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僅是民間生活的縮影,更展現了民眾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形態。因此,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探索不僅要從具有地域性的材料技藝、造型語言、色彩表現等方面思考,更要置身于民俗活動之中,以梳理出宏觀社會生活和微觀個體日常活動帶來的雙向交流與影響。
上黨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民俗節慶活動,如襄垣縣貼“門箋”的古老習俗,每逢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把新買來的染彩春吊(又稱五彩掛箋,以染彩施之,配以書法文字,多色暈染)取出張貼在門楣上,與春聯交相輝映;平順縣正月十四唱院戲,三月舉辦九天圣母廟古廟會的獨轅四景車表演;沁源、沁縣、武鄉三地的沁州書會(五月初五例會,原名老州會或端午會)由三弦書藝人進行的說書表演等。民間歲時節慶、祭祀供奉等生活情境中的道具與日常起居中的器具作為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物質載體存在,在內容和形式上受到民俗活動和民俗心理的映射,使之不僅具有靜態的藝術表現力,亦具有動態生活生產面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民間傳統手工藝是與民俗活動和民間生活形態相互依存并交織在一起的,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同時承載著傳播民俗的作用,亦成為其形象的載體。
當今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農業文明跨入工業文明,從封建時代儒家禮教思想的束縛到信息時代的多元開放,幾千年來的核心價值觀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生轉變。現代生活和機械生產方式對傳統手工藝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與消解;宗教色彩和民間信仰的逐漸淡化,使得民俗活動從傳統意義上的驅災辟邪、祈福平安等儀式性行為轉變為新型文化娛樂和市場經濟交流集會。舊的習俗和倫理觀念被不斷弱化,民間傳統手工藝生存的空間也在逐漸被壓縮。但其深層的吉兇、禍福、美丑、善惡、真偽等隱形觀念與習俗依然以不同的形式給當下民俗活動提供可考依據,潛在地參與現在、干預未來人們的行事方式,尋求更多樣化和豐富性才是上黨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2.4 上黨民間手工藝人的境遇
手工藝人是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主體,今又稱匠人。從手工藝人脫離奴隸制桎梏,擁有人身自由和私人產業伊始,民間傳統手工藝便在消費需求的引導下逐漸分工細化;封建社會時期手工藝人作為社會的新興階層,以“百工”之稱成為國之柱石。歷史上中國傳統手工藝一直由政府官營手工藝產業和民間私營手工藝產業兩大類別組成。官方的手工藝產品用于皇室貴胄階層,非民生日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民間造物審美時尚和日用之器的形式;同時官營手工業制的人員組成與技術規范都來自民間,其產品形制和裝飾紋樣也取自民間造物藝術形式,兩者互為補充,處于消長狀態。手工藝人在不同的需求當中不僅扮演了差異化的角色,更進一步豐富了民間傳統手工藝的藝術形式。被奉為經典的器物往往是特權階級的精致賞玩之物,制作中不惜工本,精雕細琢,形成造物歷史的顯性因素;滿足普通民眾的基本需求,單純改善生存狀態和生活環境的器物,制作過程中則更多考量實用與成本費用,在造物歷史的長河中屬于隱性因素。總體來說,為普通民眾日常生活所制的一般器物才是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主要存在形態,匯集著民眾的智慧、意志和審美觀念,是大多數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環境下,上黨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人表現出大致3個主要特征:表演性、本真性和藝術性。第一,表演性是現代民間傳統手工藝產業低端化的需求,通過觀賞性的展示行為,加入游客參與體驗的互動模式以贏得旅游消費者的青睞。在演出過程中植入傳統的儀式感和在旅游產品中加入地域文化因素,以實現良好的旅游體驗,從而達到利益產出和品牌推廣的效應。第二,本真性是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活態化表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依據和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標準。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生態環境是以地區生態平衡為前提,由人、文化與物質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而本真性是手藝人在天然的生態系統中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日用器具上展現出誠實、健康、質樸之美。《考工記》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記述。上黨民間手工藝人因材施藝、因地適宜,使器物體現出原產地的固有形態,成為地域生態鏈中的一環。但是具有本真性的現代匠人在時代語境下雖然有人文精神的介入,卻往往缺乏創新意識和對于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甚至有排斥心理。而民間生態環境是動態發展的,只有根據當代審美進行合理的提煉,衍生出新的樣式才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傳統的復興。第三,藝術性是民間傳統手工藝的高端層面。一方面,民間傳統手工藝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或者手工藝人晉升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時,就脫離了民生日用的平民設計,成為經典造物的上層設計,這也是普通工匠傳統造物的一種趨勢。而上層設計除了造物精致典雅外,還需要有人文思想和文化內涵的融入,使其除了表面形式外還被賦予內在靈魂。另一方面是傳統手工藝的當代設計呈現,運用傳統工藝技術以及原生態自然材料,融入新科技,從而制作出符合現代生活和時代審美的物品,這與本真性是有相互交疊的存在。民間手工藝人與設計師的合作,機械、科技與匠人精神的結合是新的潮流,可以在生態文化的基調下探索人與物、人與自然共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上黨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在獨具特色的區域文明和民俗文化傳統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中生生不息。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審視當今地域性傳統手工藝的存續空間和變化趨勢,可以聯系內在的形式構成及功能要素與外在的環境要素進行全面的梳理,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上黨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脈絡。
參考文獻:
[1] 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2] 黃正泉.文化生態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郭佳琳,山西祁縣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