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岐花
摘 要:隨著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縱觀目前小學生作文現狀,仍有些不容樂觀。學生在寫作時作文素材缺乏或脫離實際,總覺得無從下手或者是喜歡一味地套用別人的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高年級寫作素材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認真總結了原因,希望借此能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高年級學生;寫作素材;問題;原因
寫作教學的實質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自己已有的素材進行綜合思考和書面表達的一種教學。”也就是說,素材是作文的關鍵,作文素材是小學生寫作時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小學生寫作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雖然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比低年級和中年級的學生豐富,但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仍然會出現作文素材匱乏、老舊甚至素材嚴重脫離現實等問題。作文素材成為學生寫作時不可逾越的“大山”。
1 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素材存在的問題
1.1 生搬硬抄
有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在看到作文題目后,并沒有第一時間聯系自己的生活,而是打開厚厚的作文集,尋找與題目相對應的類似文章。他們寫出的內容并不是自己的生活經歷,而是照著別人的文章仿寫,有時甚至不作修改,大篇抄襲。如一名5年級學生在“描寫一種花”的作文中寫道:“迎春花的枝條蓬勃向上,它的花朵豐滿,色調淡雅,初開時是淡紅淡紅的,慢慢變深為酒紅色。它不像牡丹一樣富麗,也不像睡蓮一般含羞,卻也有著一種熱情之美。它散發縷縷沉香,雖然不像撐著油紙傘的姑娘那樣令人陶醉,然而也是直入人心。”
這位同學在描寫迎春花時直接套用了描寫玫瑰花的句子,但卻忘記了要修改花的顏色。他還引用了詩歌《雨巷》中的形象對迎春花進行生動的描寫,這對一個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和寫作能力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因此這段話帶著明顯的抄襲色彩。這名學生最后承認了自己是抄襲的,他給出的理由是“花沒什么可寫的,不知如何下筆。”這種生搬硬抄的動機其實就是學生自己無話可說導致的。
1.2 缺乏創新
1000個學生眼里本該出現1000個哈姆雷特,但在小學高年級寫作中卻出現了很多類似的哈姆雷特。他們寫作時缺乏創新,常常千篇一律。比如寫《我的老師》時,許多同學常以“批改作業至深夜、給學生補課、關心學生的身體”等作為素材;寫《我心中的英雄》時,常以“愛迪生、貝多芬、牛頓”等作為素材。他們總是沿襲套路,沒有自己的想法,缺乏新意。這樣的作文素材,恐怕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在各種各樣的作文中隨處可見,用朱自清先生的話說就是“到處濫用文學的感情和用語。”
1.3 弄虛作假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生活經歷上比中低年級更加豐富,對事物的觀察應該更仔細,按道理來說他們可選擇的寫作素材會更多。然而在實際寫作中,有的學生的作文仍出現與實際相反的素材,編一篇與實際不相符的作文,并且這種情況時常發生。常常有學生說自己在幾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爸爸冒著暴風雨送他去打針,更有甚者在作文中把自己或者家長置之死亡或殘疾的邊緣。例如在寫《致我最愛的親人》時,一位5年級的學生寫出:我敬愛的爺爺啊!您對我的關愛,這怎能讓我不感激您呢?這怎能讓我忘了您那慈祥的臉龐呢?這怎能讓我不通過好好學習來報答您呢?爺爺,我日夜都在思念著您,愿您在天堂不要牽掛我,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這篇作文看似感人肺腑,而事實上這位學生的爺爺還健在,文中爺爺去世的素材是捏造的。
1.4 內容空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寫作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問題,就是寫作素材中沒有挖掘出具體的內容,顯得十分空洞,是個“空殼子”。讀了以后常常使人茫然不解,不知所云。比如一名小學5年級學生記一場足球賽的寫作節選:“他們把足球踢到我方的門前,我知道他們有可能要進球了,心里就很緊張,當他們把球踢進了我方大門時,我更緊張了,我想我們可能要輸了。”這段話里用了兩個“緊張”,但在文章里都沒有體現,學生沒有用具體的素材把緊張的具體表現寫出來,所以作文內容很空洞,讀起來讓人感覺索然無味。
2 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素材存在問題的原因
2.1 口語交際差
學生寫作文時的無話可說、無從下手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嘴里沒話說導致了手上沒話寫。一般來看,話從口出,如果學生的作文素材匱乏,其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口語交際沒有練好。如果學生不會說,那又從何談寫作呢?作文就是把要說的、想說的寫出來,學生會說了自然而然地就有可寫的東西了。學生們抄襲套用別人的作文素材,引用別人說的話,他們只想完成任務和得到分數,這已經脫離了我們寫作的本來目的。而學生過度地套用別人說的話,把別人的“好素材”強用于自己的作文中,養成這種不良習慣后,這會使學生逐漸喪失自己獲取和加工作文素材的能力,甚至是說話能力,他們的作文素材自然就十分匱乏。
2.2 閱讀質量低下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育要培養創新型人才,《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到寫作是創造性的表述。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背景下,1個班上只有1名語文教師卻有很多名學生,學生們學到的知識、使用的方法及獲得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是類似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們自主獲取信息加工材料的知識積累過少,對小學生而言,知識積累最直接的來源就是閱讀。學生在學校閱讀一樣的書籍,在寫作時思維空間常被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因此出現了千篇一律的情況。小學高年級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閱讀,學生們作文素材缺乏創新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們的閱讀數量與質量的欠缺。若閱讀的數量增加,則獲取的有效信息資料多了,作文素材自然就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若閱讀的質量提升,則對有效信息在日常或應試等寫作環境下的提取效率就會提高,學生自然就可以擯棄作文模板了。
2.3 缺乏親身經歷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輪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作文來源于生活,作文素材同樣也應來自學生們對生活的親身體驗,是真實的、深厚的,而不是那些夸夸其談的大話。為什么一些學生在冬天寫到大雁歸來?為什么一些學生會在秋天寫桃花開放?為什么一些學生在春天寫陣陣蟬鳴?這樣與事實不符的素材呈現,就是因為學生們缺乏親身經歷的作文素材,所以憑空捏造。
當下的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生活,除了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之外,課余生活仍是極度的少。學生們差不多每天都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被繁忙的學習任務占據了生活大部分時間,他們很少有機會和時間去外面體驗美麗的大自然或參與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單一的生活怎能不讓學生閉門造車?狹隘的生活空間,怎能讓他們打開視野、拓展思維挖掘真實而獨特的寫作素材呢?
2.4 觀察方法不當
客觀的作文素材需要學生主觀地進行觀察,提取最有寫作意義的一部分素材來進行創作。高年級的小學生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但大多數學生的觀察方法還欠妥當。就描寫一場足球比賽而言,只能看到“那是一場足球比賽”,而不能得知“那是不是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若精彩,精彩在哪里?若不精彩,又是為什么?”沒有充分的觀察,素材的充實程度欠缺就無可厚非了。
他們在觀察時往往草草了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卻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其觀察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能滿足形成作文素材的要求。另外,多數老師在觀察方法上也缺乏有效的指導,導致學生對素材的觀察往往只能停留在最淺顯的表面,欠缺邏輯。在他們的作文中所使用的素材僅僅是用眼睛看到的大概,如此形成有意義的作文素材甚少;在對素材的詳略編排、邏輯結構是否合理上也欠妥,導致作文總是一副“空架子”,顯得不夠深刻和充實。
3 結語
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素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寫好作文要養成良好的作文素材積累習慣。腳踏實地,讓自己時時刻刻保持汲取作文素材意識的高度敏感,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經常對生活中可用來寫作的素材進行感悟和提煉,這樣作文素材就將不是寫作時不可逾越的“大山”。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虹.談小學作文素材積累的有效方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6):70-71.
[3] 劉娜.對當今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問題的思考[D].天津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