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陸
摘 要:聲音的傳播比視覺造型的傳播更具無限廣闊和深遠的空間范圍。音響元素相對于視覺造型而言是虛的,相對于它所表達的物質而言又是實的。這種虛實一體的特性與電影畫面垂直組合而構成一種特殊的時空結構,成為一種另外產生聯想與思考、生發電影意境的機制。
關鍵詞:意境;音響;無我之境;韻外之致
廣義的音響泛指電影、電視或廣播中的一切聲音形態。本文所指的音響使用的是狹義的音響概念來作界定:在影視藝術中,除有聲語言和音樂之外的一切自然界及人類活動產生的聲音形式統稱“音響”。[1]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各樣聲音的環境當中,聲音乃是構成物質真實,當然也是構成電影畫面真實感的必要條件之一。音響的傳播是全方位的,在任何一個方向發出的聲音我們都能聽到,當我們的眼睛看不到它們的時候,仍然可以憑聽覺感知它們的存在。“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體現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聲音的傳播相比視覺造型的傳播更具有無限廣闊和深遠的空間范圍。隨著電影視聽藝術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音響在電影中的作用并不只是增加畫面的真實感或讓觀眾找到影像感覺的多面性,它還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藝術效果。比如音響對于電影中意境的營造來說就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些音響元素相對于視覺造型而言是虛的,相對于它所表達的物質而言又是實的。這種虛實一體的特性與電影畫面垂直組合而構成一種特殊的時空結構,成為一種另外產生聯想與思考、生發電影意境的機制。
音響營造意境的方式與音樂有所不同。音樂對于意境的營造主要是通過抒情渲染的方式促使意境的生成。如果說音樂主要是在營造“有我之境”,那么音響則更多的是在營造“無我之境”。我們從中國古代詩詞中可以發現,古人一直喜歡運用自然音響來營造意境。例如,《入若耶溪》是南朝詩人王籍創作的五言古詩,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因景抒懷,自然和諧,有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詩中的精華是五六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句的妙處是用“蟬噪”和“鳥鳴”來襯托和渲染山林的幽靜。這種以動顯靜的手法給人一種清靜幽雅又充滿生命力的感覺,使讀者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其中的詩情畫意與人生哲理,因此被后世贊為絕唱。
這種自然音響的運用方式在韓國著名導演許秦豪的電影作品中有很多體現,這種以動寫靜的手法在建構其電影作品的意境方面起到顯著的作用。許秦豪的電影作品被一些國內的學者稱作是一種東方式的表達,而這種表達流露的東方韻味與導演注重意境營造是密切相關的。影片《春逝》是充分運用自然環境音響營造意境的典型。本片故事對男女主人公的設定是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采集各種大自然的聲音占據他們工作任務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這種先天的優勢使得片中有很多自然音響表現意境的段落。例如,在男主角尚優采錄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的段落中,對自然聲音的處理尤為美妙,而且此段對意境營造呈現出一種漸強的狀態。在聽風吹竹段落開始時,尚優和恩秀所在的竹林所發出的聲音還很弱,雖然兩人閉上眼努力地去傾聽,但還是沒有聽到理想的聲音。在鏡頭畫面的變化與音樂陪襯下,他們終于聽到竹林隨著風兒搖擺發出“唰唰唰”的聲響。這時在畫面中,明媚和煦的陽光透過竹葉稀疏有縫的地方照射下來,恩秀享受地閉上了眼睛,觀眾和男女主角一起沉浸在這令人陶醉的意境之中。風吹竹林所發出的聲音應該說是這一段落的靈魂部分,因為男女主人公就是為了收錄這種美妙的自然音響而來,而這美妙的自然音響又起到營造意境的效果。后面古寺聽雪的段落同樣很好地體現了自然音響營造的意境效果。雪、古寺和黑夜,這些都是能夠營造意境的具體意象,但三者合在一起還是感覺缺少了一些感染力。而寺廟檐角的古鈴叮當作響的聲音就恰到好處地彌補了畫面意象的不足。這里的古鈴聲恰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僅飄進了電影中男女主角的耳中,也飄進了銀幕外觀眾的心中。這獨特的聲音意象與影片唯美的畫面共同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遠的意境。
在賈樟柯的電影世界中,聲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藝術元素,對聲音元素獨到的處理方式是賈樟柯電影最具辨識度的藝術特征之一。我們在欣賞賈樟柯的電影時可以發現他對生活環境的各種音響尤其感興趣,他為人物設計的臺詞可以用“惜字如金”來形容,而汽車和摩托車的喇叭聲,喧鬧的人聲,各種工業機器的轟鳴聲,街巷市場上的叫賣聲,自然界的風聲和水聲,大喇叭發出的廣播公告聲,收音機里的流行音樂,電視機里的節目聲等輪流轟炸著觀眾的耳朵。賈樟柯對環境聲的處理非常獨特,因為很少會有導演讓整部電影充斥嘈雜的環境聲。賈樟柯把這些日常環境聲獨立出來,構成與電影的影像平行前進的另一條敘事線索,仔細體會就會感受到這種“韻外之致”。也許賈樟柯對聲音的處理已經形成一種電影中的聲音美學,他正是通過這種美學有力地強調了他構筑的現實世界中所存在的張力,這個張力貫穿在他影片中的每一場戲或者每一個細節中,形成賈樟柯作品中“意境”之美的一個顯著特征。[2]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峽好人》,此片中的環境音響或者說是各種噪音從頭到尾沒停過。這些聲音用不規則的節拍形象地表現城市劇變中生命的律動,同時也是城市變化過程中留下的非常重要的時代痕跡,可以說是中國變遷時代之“韻”。
參考文獻:
[1] 伍建陽.影視聲音創作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39.
[2] 萬榮英.試論《三峽好人》的“意境”[J].安徽文學,200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