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陳靜雯
摘 要:現代藝術作為公共藝術在城區空間中的應用,是隨著我國城區改造的快速發展而逐漸被公眾所關注、了解和認同的。本文以廣東溫泉賓館為例,將現代藝術的公共性與人文內涵作為協調空間關系與人群需求的媒介,重點研究如何更好地應用公共藝術來改善建筑空間環境、輔助建筑空間的使用功能,以滿足使用人群的審美和使用需求、提升公共空間的文化品質和凸顯地域文化特色。在對廣東溫泉賓館空間形態、地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實地考察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在此空間中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與人文內涵的設計原則和應用要素的策略。最后,結合溫泉賓館館藏藝術的創作特點,系統梳理和總結大眾視角和特定時空對于公共藝術的感受和要求,探索現代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
關鍵詞:現代藝術;公共藝術;公共性;人文內涵;廣東溫泉賓館
當今社會,城區改造升級所造成的人文資源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城區硬實力不斷提升的同時,文化積淀缺乏,最終淪為精神沙漠。城區的擴容已逐漸遠離令人愉悅的審美價值,脫離了物質精神生活的平衡,背離了人類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初衷。可見,城區的片面性發展已引發公眾對文化的本質訴求,喚醒了公眾對回歸人文生活的精神需求。人文內涵成為衡量城區建設標準的核心要素,藝術開始融入生活,面對更廣大的公眾的評判。
廣東最早的國營賓館——廣東溫泉賓館,位于從化溫泉風景區東北部流溪河上游,是一家具有獨特中式園林建筑風格的溫泉度假區。其總面積達217323平方千米,建筑面積為30925平方千米。從化溫泉風景區是馳名中外的,集地脈資源、史脈資源及文脈資源于一體的風景療養勝地。20世紀50年代,中共華南分局的領導經過策劃,選擇了這塊山清水秀之地作為廣東省政府第二招待所(1962年更名為廣東溫泉賓館),其中松園別墅群和翠溪別墅群則是為接待中央領導和國外政要而專心打造。當時的溫泉賓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各國元首提供接待、冬休療養服務的基地之一,和北戴河、廬山齊名,曾有“中南海冬都”之稱。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越南主席胡志明、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等眾多外國元首、領導人、外國代表團,都在溫泉賓館留下美好回憶。
從化溫泉風景區的自然資源豐富,其藝術、人文層面的積淀與之相比,大有“無形”勝“有形”之勢,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和潛質。明朝開始,從化溫泉已是文人騷客匯聚、百卉含英之地,這里的山水樹石、花草園林、溪流瀑布、亭臺樓閣,都使他們流連忘返。他們或揮寫書畫,或歌詠成章,用詩詞書畫表達對溫泉的喜愛。古今中外,名人雅士留下的足跡墨寶,風流蘊藉,成為溫泉人文歷史長卷中璀璨奪目的明珠。傳說方面,有香粉瀑的傳說(地名傳說)、龍宮溫泉(山川風物傳說)等;詩詞方面,有朱德寫的《從化溫泉》,林伯渠寫的《重游從化溫泉》,郭沫若寫的《從化溫泉》,周恩來、董必武、吳作人、陳毅等為溫泉題詩;書畫方面,有黃賓虹、徐悲鴻、吳作人、齊白石、李可染、何香凝、黎雄才、劉海粟、關山月等為溫泉作畫;游記散文方面,有楊儀羽的《溫泉觀水》、曹靖華的《從化溫泉散記》、黃金泉的《從化溫泉風景秀,嶺南風物此間多》、蘇叔陽的《從化,我心中的溫泉》、陳鏡泉的《天湖,飛瀑》等文。
近年來,我國現代藝術在“藝術生活化”“藝術城市化”“藝術公眾化”等層面探索一種新趨向與新融合。藝術如何面向公眾、如何體現更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城區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也是現代城區文化和理想生活的反映。現代藝術的范圍廣泛,畫種方面,如國、油、版、雕,及各類小畫種;題材方面,如宏大敘事、閑情野趣、花鳥、山水、人物等。相對于藝術品以往給人的空中樓閣的印象,現代藝術的公共性特質使其人文內涵方面的呈現比過去強烈得多,它承載更多社會層面、文化層面乃至政治層面的功能,也更適合溫泉賓館的文化價值體現。
1 藝術創作的公共性象征城區品格
藝術的公共性在現代社會具有公開、平等的特點。藝術作品的公開以及公眾與作品間的平等交流是藝術公共性體現的基本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公共空間中配置與社區環境相融合、與公眾情趣相匹配、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藝術作品,就是對人們物質富足、精神愉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好詮釋,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廣東溫泉賓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承載、創造了既富深意又具價值的溫泉特色地域文化。在城區建設方面,歷時60余年建設出的松園、蘭苑、翠溪、圣托利度假莊園、天醫處、天音廳、陶然亭、白石綠谷等文化名景豐富了賓館的人文資源基礎;在藝術創作方面,眾多名家大師在這里留下的文章詩篇、書畫墨寶,琳瑯滿目,數不勝數。
社區空間的格局差異需要與之協調的藝術風格相搭配。廣東溫泉賓館的空間領域具有獨特的地域性,綠植方面的配置大多選用當地鄉土樹種,類型豐富多樣。據統計,綠植中喬木、灌木占有的比例為67%,在造景中所占比例較重,常綠樹種較多,一年四季如春。許多樹種造型獨特、形態優美,且以不成行成列、不等距等形式排列,表現了自然植物群的高低錯落之美,在景觀營造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建筑空間設計方面,賓館具備嶺南文化融匯中西、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多元文化在這塊沃土滋長、貫穿、碰撞、融合,孕育出廣東溫泉賓館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內涵。因此,針對不同的景觀區域,溫泉賓館需要不同類型的作品相對應。寫實主義、抽象派、觀念藝術等作品均可融入賓館建筑群和園林,表達多元的文化主張。
藝術創作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現代藝術是否具備公共性,除其本身是否具備公開性、分享性和傳播性,還在于是否體現了藝術與公眾的相互性,讓人感受真正的生活樂趣,讓公共空間成為人們詩意棲居的理想場所。有別于雕塑作品,繪畫就空間的維度而言是向內收斂的,蘊含在空間中。任何繪畫作品都能借助其豐富的畫面內容占據空間,以敞開的姿態與外界產生聯系。木心曾說:“人們看我的畫,我看人們的眼睛。平時,畫沉睡著,有善意的人注視它時:醒了。”溫泉賓館中,大家之作隨處可見。無論是貴賓接待的私密性空間,還是人流頻繁的公共區域,甚至是不起眼的一處角落,都“竭盡所能”地給藝術留出一處表現的空間。例如吳石憛的《閑來策杖頻相訪》、吳作人的《駱駝椰樹》、李可染的《秋牧圖》等在藝術館常年展示;關山月的《毛主席詠梅詞意圖》、郭沫若的書法《流溪水電站》、梁啟超的書法對聯《作民我兄正集宋句》等安放在少有對外開放的松園1號;林墉的《竹鳥》和《麻雀》、林豐俗的《江南可采蓮》、方楚雄的《春長好》等擺設于會客集中的陶然餐廳;林豐俗的《長春》和《南粵春深》則在賓館的總服務臺顯而易見,等等。這樣的設置使溫泉繪畫成為人們接觸藝術、親近藝術、走入藝術的“捷徑”,成為人們提高藝術修養、陶冶藝術情操的媒介。
2 藝術創作的人文內涵推進城區形成與發展
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人文主義在發展中不斷演化,但始終不變的是其核心思想——對人的價值和人作為主體性的肯定。通過藝術創作,可以發掘藝術作品潛在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懷、倫理道德以及普世的價值觀等內容。藝術真正的價值不在于技術的創新,而是對人文價值的訴求。吳冠中曾說“筆墨等于零”。通過對繪畫技法、符號對象、傳統題材的運用,可以潛移默化地喚醒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受傳統文化中傳達的人文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倫理觀念。
在人文精神視角下,廣東溫泉賓館的館藏藝術不但是藝術創作者從現實生活感受微觀敘事的途徑,這批作品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溫泉藝術融合了生態、人文、哲學與精神,是一種綜合性的表達,是不同過往的藝術探索成果。作品開始關注空間環境與地域文化、自然生態的關系,開始參與城區環境形態的整體規劃與合理設計,注重挖掘一個地區的靈魂從而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地區品牌。1965年,關山月創作的《毛主席詠梅詞意圖》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品置于松園1號別墅會客廳,內容取自毛澤東詩作《詠梅》,畫作以朱砂為花、焦墨作干,構圖“層巒疊嶂”,雪中梅花傲然而艷麗。此時關老表達的不但是頑強奮斗、努力拼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也是對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熱烈贊美,對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無私歌頌。今天,我們能自由參觀這棟經典的建筑,它成為公眾共同擁有的對象,這是新時代民主、開放的體現。而藝術品的人文內涵也讓公眾在寧靜的鄉野別墅中凈化心靈,看到希望,讓社會發展朝著健康有序、繁榮和諧的方向前行。而與關老作品創作主旨截然不同的、存藏于藝術館的李可染作品《秋牧圖》,則是作者富有生活情趣的精神世界價值體現。李可染筆下的牛或溫順或倔強,畫作粗中見細、靜中顯動,令人感受到生命中難得的閑散恬淡的時光,反映了作者“純真”與“童真”的至高境界。而這種境界的塑造會使公眾在心靈的震蕩與洗禮下培養起審美的人生態度,并使心靈不斷得到陶冶、人性不斷得到構建。
廣東溫泉賓館的藝術作品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代人的情感。對于現代都市規范化、機械化的生活,它們作為重要的精神載體介入,反映現代人的精神現象、文化現象。它給人植入的是“精神養料”,是城市人精神空間匱乏時的補白、心靈的歸宿,在人們心中平靜的湖面激起漣漪。這批藝術作品所引領的精神現象是人文意識的覺醒,同時也是從化溫泉景區地域文化的具體呈現,是人文精神追求的表現。
3 藝術公共性與人文內涵的理想實踐
世界上的每個地方特色千差萬別,但根本性差異在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一個地區中是否富有創意與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是否存在公眾參與的、相對寬松的藝術氛圍,是否有適當比例的、充盈著藝術氣息的文化交流與審美及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這些條件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域文化品質高低的重要指標。它們的多寡和繁榮與否往往體現了這個城市居民的生存狀態、審美趣味乃至整體的文化精神水平。如果說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線”的話,那么具備公共性和人文內涵的藝術品就是城市中的“點”。藝術品凝聚特有的靈性、展示特有的語言、訴說不同城市里不同的觀念,讓人們品味獨特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文化情懷。
藝術的公共性應當著重于社會支配公共空間的方式,往公共空間灌輸的藝術品的類型。現代藝術的創作并非一定要民眾直接接觸才能實現自己的公共性,還可以努力挖掘能夠喚醒人們內心深處人文歸屬感的公共文化要素。盡管人們無法直接參與藝術創作,但是藝術家和普通民眾傳遞出的、對于人文內涵精神的追求卻是公共性的。廣東溫泉賓館所收藏的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都融入了對公共空間的人文意識的考慮,這種意識往往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可以讓大眾更能夠輕易地了解作品所傳遞出的公共精神思想。
4 結語
2017年,為更規范、安全地保管一批20世紀的藝術珍品,在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多方部門的指導和全力支持下,廣東溫泉賓館順利向廣東省政府移交了名家字畫作品41幅,并由廣東美術館接收收藏。這批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美術作品得到了更為專業的保存、修復和研究,并作為國家公共文化資源,更廣泛地進入公眾的視野。
作為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現代化進程的親歷者、參與者和承接者,這批藝術家將個人視角與生存現實的關系轉化為藝術主題與時代語境的關系,展現了特有的時代敏感度,使藝術作品對應新的時代特征;并針對不同時期社會形象及意義追尋的不同方面,從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發展歷程。這批作品既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串聯形成了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縮影,為學界和公眾呈現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發展線索和大家風貌,成為闡釋20世紀精神氛圍最為生動的形象注腳,從而引發人們對于中國20世紀藝術史更為積極的討論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