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有人曾經評價道,AI(人工智能)有種“酷”與“暖”的張力。
“酷”在于科技賦予它的神秘魅力, “暖”在于“聰慧”它知曉你的心意。
伴隨著人工智能芯片及物聯網的普及,這個現代感十足,又自帶流量的“當紅小生”,如同20年前的互聯網一般,開始了其鋪天蓋地的全球化滲透和“C位出場”的華麗亮相。2019年,智能音箱、AI小秘、生活服務類機器人早已成為非人類工作伙伴和生活伙伴。5G技術的加持,也將加快邁入這片美麗新世界的時尚步伐。
談到人工智能,有憧憬和希望,有興奮和向往;也有不安和質疑,有恐懼和彷徨。如何評價人工智能,將直接決定未來我們與技術的相處模式。假使我們稱之為“進擊的巨人”,則意味著我們將其視為敵方。如果,我們稱之為“進化的伙伴”,則表示出一種合作的態勢。2018年,斯蒂芬·威廉·霍金已經飛回到屬于他的小宇宙,人類的未來將會怎樣?這不由地使我們想起“計算機科學之父”艾蘭·麥席森·圖靈的一句話: “對于未來我們只能看到前方非常近的一段距離,但是即使如此,我們已經看到那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完成。”
放眼全國,盡管人工智能的商業化剛剛起步,其巨大的發展前景贏得了世界各國極大的關注,我國逐步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那么, “AI+”產業,又會引領產業發生怎樣的蝶變?
青島港的“AI+”樣板
“從外部看,這里是一座碼頭。走進來,才發現這里是一個披著碼頭外衣的高科技公司!”許多來到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參觀考察的專家學者由衷地感嘆道。
進入5月以來,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集港的徐師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原本在碼頭上工作的大型機器人似乎更“聰明”了:軌道吊在抓取集裝箱時的動作敏捷又流暢,全程一氣呵成。原來,這是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全球自動化碼頭中首次實現了陸側集卡防吊起全自動作業。這項新突破,讓碼頭收箱作業徹底告別了人工介入的時代,進一步提升了安全性,解決了行業難題。
在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源于這座自動化碼頭被注入了智慧的“基因”——人工智能。在投入使用的兩年時間里,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團隊不斷對生產系統和信息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完善設備技術性能和提升碼頭生產效率。目前,自動化碼頭的平均單機效率已達到36 1自然箱/小時,2018年12月31日,更是創出了單機平均效率43.23自然箱/小時的最新世界紀錄。 “如果說之前行業的競爭是在同一個跑道競技,那么在人工智能時代,則升級為換著跑道PK。”青島新前灣集裝箱碼頭副總經理楊杰敏告訴記者。
“AI+”碼頭帶來的最直觀的體現便是生產效率的倍速提升。“以船舶裝卸作業計劃為例,在傳統碼頭的依靠人工操作至少需要8-10小時。在全自動化碼頭,大量的重復性冗雜的工作內容全部由智能計算系統來完成,工人只需要根據智能系統的計算結果進行校驗確認。而這個全部過程,只需要30分鐘。”
“AI+”接棒“互聯網+”,逐漸成為傳統行業改造升級的新動能。青島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奉利表示:“港口作為服務業,最重要的是用戶體驗。青島港正在加快構建智慧港口建設頂層設計,打造數字時代智能生產新樣板,共建共享共用港航物流生態圈,打造一個更加智能、更加注重用戶體驗的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對于正在發力“智慧港口”建設的青島港而言,自動化碼頭為港口行業提供了“AI+”的參考樣板。
為制造業插上“AI+”翅膀
如今,大行其道的“AI+”就像是一池活水,澆灌著傳統產業之樹萌發新芽。有專家認為,如果說人工智能是供給側,傳統行業則是需求側,關鍵是要處理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問題。此外還要打通兩者之間的壁壘,讓雙方加深理解,明白傳統行業在哪些方面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對產業發展起什么作用。目前,視覺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已應用于生產制造。那么“AI+”為制造業帶來哪些改變?
在一汽大眾華北基地的智慧工廠車間內,幾千臺機器人正在車間里有條不紊地“忙碌”,很少見到工人的身影。工作人員介紹,人工智能技術為智慧工廠插上了一雙兼有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翅膀”,通過人、機、物的互聯互通,帶動企業向高端、個性化、定制化、全面服務化轉型發展。這條生產線平均每分鐘就有一輛新車下線,基地年產能高達30萬輛。 在天津,像這樣的“AI+”的智慧工廠還有很多,涵蓋了汽車零部件、機械、環保等多個行業,企業的生產、人力、信息化等管理全面轉向“智造”行列。據了解,在2019年一季度,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6%,比去年全年加快2.2個百分點,比同期加快4.5個百分點,比全年目標高0.1個百分點。技術含量較高的裝備制造業增長6.4%,尤其是智能制造業迎來黃金發展期,在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智能制造業企業的占比接近20%,其增加值占比接近30%,拉動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了2個百分點。人工智能技術使來自于生產流程、內部管理和消費市場上的數據流動起來成為現實,并為智能決策、指揮,實現管理運營智能化和業務流程自動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數據基礎保障。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認為,中國制造業全球規模第一,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聯合國所有制造業目錄中全部都有的國家,但中國制造大多處于工業1.0(機械化)和工業2.0(電氣化)階段。目前制造企業達到工業3.0(自動化)的不足1.0%。因此,人工智能在中國制造向工業4.0(智慧化)邁進的過程中大有可為。
“AI+”產業落地是關鍵
“AI+”產業,關鍵在落地。
大到智能鋼琴,小到會說話的鼠標,這所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中國聲谷”,集中了當下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涉及大數據算法、語音識別與翻譯、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并且很多產品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創建于2014年的“中國聲谷”,用5年的時間打造出一條從研發到應用的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鏈,書寫了一部從0到1的傳奇史詩。2018年,中國聲谷智能語音產業規模達650億元,同比增長30%,入園企業達到433家,同比增長102%,初步形成“基礎應用技術+底層硬件+數據計算+智能終端+行業應用”的產業布局,成為擦亮“AI+”產業的國家級品牌。 “AI+”產業落地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抵達量變到質變飛躍的節點,在于搭建起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鏈。
加快“AI+”產業的落地,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創新驅動。青島理工大學科發集團總經理楊衛東告訴記者,“AI+”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技術型和復合型人才。目前,國內有許多高校已經陸續開設人工智能學院,也有部分高校在原有傳統專業優勢的基礎上開設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以此來培養學生跨學科的項目主持和溝通協調能力,使之成為未來各行各業的項目工程師。
此外,, “Al+”產業落地還需要充分整合行業力量,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搭建產業鏈平臺。楊衛東認為,科研院所存在成果轉化難的問題,企業有可能源頭技術創新不足,因此,加快設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的創新體系非常重要。在產學研、產業之間和企業之間構建互利共贏的創新聯合體,為建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打下堅實的基礎。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曾表示: “機器只有芯,而人類有心。人工智能并不是某項技術,而是我們為自己的未來確定的一種生活方式。”今日聚焦于鎂光燈下的是“AI+”,也許明日會有更先進、更智能的技術登上時代的舞臺。但是,不論舞臺中央站立的何種技術,人類擁有的智慧卻是機器永遠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