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當智慧的“基因”化為極富意蘊的設計元素融入到城市建筑中的一磚一瓦,又將產生怎樣的1+1大于2的化學反應?
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吹響了號角。城市作為最大的應用場景,也將迎來智能化改造后的新形態。正如威廉J米歇爾在《比特城市》一書中所說:全球性的計算機網絡——電子廣場顛覆、動搖、徹底重新定義了我們對公共場所、社區和城市生活所持有的觀念。
當智慧的“基因”化為極富意蘊的設計元素融入到城市建筑中的一磚一瓦,又將產生怎樣的1+1大于2的化學反應?
看得見的智慧
再也不需為停車難發愁,因為連接城市“大腦”的智慧住區系統已經為你貼心地準備好就近的停車位;家中有故障的水管,只需在智能APP預約保修,附近的師傅便為你上門維修;邁入家門,宜人的氣溫和光線已經調到你最喜歡的狀態,桌上的咖啡溫度剛好……
以上生活場景或許將在不遠的未來實現,即人工智能在建筑領域的應用之一——智慧住區。據青島理工大學科發集團總經理楊衛東介紹,智慧住區是將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了住區,是智慧城市的縮影。智慧住區憑借物聯網、傳感網等網絡通訊技術把物業服務、安防、通訊等體系集成在一起,并通過通訊網絡連接物業管理處,為小區住戶提供一個安全、舒服、便利的現代生活環境。
連接至“大腦”的各個終端間有機配合,根據住戶需要,提前做好智能化的規劃,為住區大眾提供便利。這將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智能服務體系,不僅會使住戶的出行和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舒適和高效,還能根據用戶使用習慣,為住戶量身定制一種適合的生活方式,從而實現住區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
“云”里看世界
這個由青島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城市建筑云大數據平臺,便是實現智慧住區的“大腦”。楊衛東向記者介紹, “城市建筑云”平臺是運用新一代IT+DT+ET多學科融合技術,3M5D多維度數字模型技術(即BIM建筑信息模型、CIM精細化動態信息模型、GIM地理信息模型),AI智能物聯網5G技術,北斗網格智腦大數據科學場景應用技術,打造的屬于“數字中國”范疇的面向服務惠民、數字經濟發展、一流學科建設、注入產業新動能和未來可持續綠色城鄉建設的融合共享平臺。作為青島大數據發展管理局重大項目、青島市城鄉建設唯一的大數據平臺肩負著為青島綠色建設科技發展和數字城市建設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的重任。
“大土木”+“大數據”的戰略,顛覆了傳統行業的格局,也釋放出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可能。目前,“城市建筑云”平臺已錄入3000多萬平方米建筑信息模型( BIM),200平方公里GIM地理信息三維可視化數字模型,每天實時采集幾百個樓宇的城市消防報警數據、建筑節能數據、建筑停車數據、校園網近萬學生的人臉識別人工智能數據,存儲容量達到近2TB。搭建的平臺已在青島歷史城區建筑與風貌保護項目,市北區數字化模型項目,青島上合峰會消防監控項目等地推廣應用,平臺數據最低價值已接近2.0億元、間接應用價值也成倍增長。
智慧以人為本
“智慧城市是圍繞城市治理、人居環境等核心問題,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的深度探索。真正的智慧城市是要讓這個城市有溫度,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感到智慧帶來的幸福。”
城市建筑云大數據平臺首席科學家、青島理工大學高偉俊院士堅信,人工智能不是概念上的炒作,智慧城市要有更深層次的考量。他認為,目前有許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還停留在表面,比如一些智慧城市其實只是做了語音、面部識別的嫁接,很難稱之為真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要善于發現問題,比如上下班時的交通是否擁堵、信號燈能否根據車流靈活設置、醫療就診時排隊是否太久等等。說到底,建設智慧城市的最終目的,是讓管理更便捷更高效,讓市民更方便更幸福。而智慧城市要做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為居住在此的人量身定制一個讓大多數人感覺舒適便捷、幸福高效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