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沒有人會懷疑,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但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隱憂,也一直存在。
201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她》,講述了信件撰寫人西奧多愛上了電腦操作系統里一個叫“薩曼莎”的虛擬姑娘。這款人工智能操作系統OS1,不僅可以和人對話,還擁有風趣幽默、善解人意的性格,并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意識和情感。2016年,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引發熱議。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鐘”,讓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短短幾年里,人工智能正變得無處不在。無人駕駛已經成為現實,無人超市正在興起,智能家居、智能教育、智能醫療、智能交通、智能機器人……“AI+”正滲透進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
對于傳統產業來說,人工智能的介入,是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大機遇。人工智能從消費端、產業端各環節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讓許多傳統產業重煥生機和活力。高盛預測,到2025年,依靠人工智能,零售業每年將節省成本540億美元,創造新收入410億美元。
沒有企業不想站在這個風口之上。2018年,IBM獲得的9100項美國專利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就有約1600項;微軟在去年成立了云與人工智能部門,專注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處于衰退期的日本東芝,也在去年宣布了一項五年計劃,計劃投入1500多億美元用于設備、研發、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開發,讓企業復蘇。
我國在2017年將發展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1()4()家,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底,我國已有超過20個省市發布了30余項人工智能方面的指導意見和扶持政策。業界預計,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6800億元。
沒有人會懷疑,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但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隱憂,也一直存在。
機器會取代人嗎?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初期,這樣的質疑聲就不曾斷過。早在2011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就提出,要在未來5到10年的時間里裝配100萬臺機械手臂,用機器取代人力。2016年,富士康還推出了“無燈工廠”生產線,完全自動化,不需要人,不需要開燈。有了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輔助,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打趣說:“富士康就像一頭大象,現在有了工業互聯網,不僅會跳舞,還會跳探戈。”
機器可以永不停歇,但工人卻需要幾班倒,甚至“996”。人工成本的增加,已經讓很多代工企業失去了競爭力。但與人力解放相對應的,是失業人員的增加。因此,個人技能和素質的提升,以及轉型,就顯得至關重要。
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人員德克·林登鮑姆(Dirk Lindebaum)博士則認為,如果他們(企業管理者)將太多決策委托給機器,他們也將失去創新的能力,承擔進步所依賴的創造性風險的能力。
科技的發展,催生了一些新職業,也讓一些職業逐漸消失。除了流水線上的車間工人,可能消失的職業還有餐廳服務員、銀行柜員、司機、加油站工作人員,甚至是記者。2017年,微軟的機器人“小冰”甚至出版了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機器可以取代部分職業和人工,可以變革產業,可以改變人的生活,但人工智能絕不是萬能之匙。
從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到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就如同蒸汽機、發電機和計算機一樣,它們都對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都對時代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但沒有一種學科和技術是萬能的,也絕不會永遠占據主導地位。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工智能將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埃森哲公司在2016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將勞動生產率提高40%。而麥肯錫公司在2018年的研究報告預測,到2030年,約70%的公司將采用至少一種形式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新增經濟規模將達到13萬億美元。
技術的終極目的,是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沒有一種技術是萬能的,只有不斷進步的技術才能創造未來。在人工智能的產業發展新機遇面前,相信沒有誰愿意錯過這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