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曉玲
【摘 要】鄉村振興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實現形式,近年來被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離不開鄉村文化的建設,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實現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在促進農村文化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道路上有著無比強大的推動力。可如今,許多非遺手藝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漸漸被忽視、被遺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本文以文化古城開封市為例,分析了開封市非遺手藝發展現狀,并針對開封市傳統手藝面臨著受眾群體小、實用性受限、成本高、銷售渠道單一等難題,提出了豐富產品形式、拓展營銷模式、形成品牌意識、普及非遺教育等一系列對策與建議來創新發展非遺手藝。
【關鍵詞】非遺;傳統手工藝;創新;鄉村振興
一、引言
傳統手工藝是中華兒女數千年來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然而,高效率的自動化工藝給低效率的純手工藝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手工藝品面臨“市場需求的小眾性”發展難題,導致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逐漸走向沒落。為了實現文化振興,國家政府當前給予了傳統手工藝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正式提出到2017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傳統工藝的振興之路從未止步。
開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開封的傳統文化象征,承載著開封千年文化史。如果這些非物質文化得不到完善的保護,那么文化的韻味將消散,古城的魅力也將不再。所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非遺手藝的保護,特別是那些被淹沒在角落里的傳統手藝,我們呼吁大家去拯救這些“垂危”的手藝,挖掘它們別樣的魅力,去保護好和傳承好它們,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二、開封市非遺手藝發展現狀和困境
(一)基本情況
2015年初,開封市率先提出“文化+”理念,旨在將文化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優化升級,實現“開封文化”向“文化開封”的美麗蛻變。此后,通過一系列大型文化主題系列報道等形式來宣揚“文化美”,展現“非遺”特色。截至目前,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等9個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針灸銅人、北宋官瓷燒制技藝等44個項目成功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另有8人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宣傳、保護和傳承好開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封市還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并組織協會對外交流,將作品推介與展銷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開封非遺文化。此外,汴繡作為開封市非遺傳統手藝的典型代表,開封市成立了汴繡創作研究室。
(二)發展困境
1.受眾群體小,實用性不高
現在很多的手藝品主要面臨著實用性問題,沒有生活必需品的屬性,人們可能在旅游時買來留作紀念,或是買回家作為擺飾美觀用,也大都是一次性消費,并沒有回購的傾向。因此,多數傳統手藝品因為僅僅停留在藝術價值上,在實用性方面有所限制,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傳統的手藝品也只有從事藝術領域多年的資深藝術家們或是一群熱愛藝術的青年們愿意去靜下心細細品味和鑒賞。
2.成本高,效率低
與借助現代器械制作的工藝品相比,許多單靠手工的工藝品在效率上就遜色了很多。就拿木板年畫來說,要想完成一副完整的作品,得經過畫、貼、刻、上色等十幾道工序,光制作一個底板,短則三四個月,長則一年多。一幅看似簡單的年畫,殊不知經過多少次打磨與潤色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因此,這樣慢工出細活的作品耗時、耗力,還伴著制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自然無法適應現代化要求。
3.銷售渠道窄,知名度不高
現在開封市多數非遺手藝雖然在省級或是市級“非遺”項目里,并沒有建立各自的品牌特色,自然也就不被大眾所熟知。再加上銷售方式過于單一,僅僅停留在線下小范圍內的宣傳,未通過其他平臺延伸業務。同時自身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傳統手藝的魅力無法真正地展現出來,也就難以吸引人們的眼球,刺激購買的欲望。
三、開封市非遺手藝創新發展對策
針對開封市目前的非遺手藝發展情況,本文創新提出將村落的手工作坊與城市所建立的文化民俗街對接,以末端村落手工作坊為基點,線上市集為聯動機制,民俗街為前端舞臺,城市青年文化從業者與鄉村傳統技藝手工者雙方聯動,回歸傳統根基,煥發傳統文化新活力,重塑鄉賢文化,弘揚主流價值,助力鄉村振興。
(一)開拓創新傳統手工藝品營銷模式
以“線上+線下”的一體模式進行銷售,線下對接文化街,以文化圈或文化節的活動形式,每月定期舉辦傳統工藝民俗展示活動,吸引廣大愛好者與普通民眾參與其中。通過現場制作、現場銷售、親身參與體驗的形式賦予傳統手藝產品與傳統手藝創新產品內涵,為城市文創從業者與鄉村傳統匠人獲取經濟利益;線上采取創意市集的模式,指定日開放,可以進行預約定制或是直接付款購買,同時可以觀看視頻感受到傳統手藝的歷史感。另外,還可以開展線上軟文活動,鼓勵消費者分享傳統文化情結,訴衷情,覓知己,展示傳統技藝風采。開展撰寫宣揚“傳統手藝文化”、“傳統手藝情感”的軟文,并將優秀文章刊登在公司報紙雜志上面,在全社會激發與培育“傳統手藝情感”。
(二)設立村落工坊,形成品牌模式
以政府主導根據傳統技藝村落資料庫選定候選村落,設立村落手工作坊,各個工坊以整體匠人最擅長的手工藝品為主打產品,以最純真的手工藝,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一坊一品牌”的模式,有固定的手工作坊,能夠保證質量,傳統手工藝者們利用自己的老手藝,借助現代設備,提高制作效率,這對于傳統手工藝者們來說是錦上添花。同時,也有利于“線上+線下”模式的穩定實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得以展現,客戶與匠人的溝通得以便利。
(三)對接城市文化街,豐富產品形式
文化民俗街就是一個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平臺,主要采取線下體驗式售賣,老工匠們將自己的手工藝品展示出去,城市的青年藝術家們可通過交流平臺,與工匠們直接進行面對面交談或者是遠程視頻通話展開傳統與現代藝術思維的融合,青年文創者們結合個人的新時代藝術理念,將原始的手工藝品進行創意改造,賦予全新的藝術價值,購買者可以通過深度體驗購買產品,青年文創者可以聆聽大眾需求,進行個性化改編,創作出一批有老傳統手藝、新時代價值的手工藝品。
(四)普及非遺文化教育,提升社會的文化意識
將非遺文化教育以進高校、入社區、下鄉村、遍街道等形式進行全覆蓋普及,通過小分隊宣講,騰訊QQ、微博等線上平臺互動,代理人推廣等多種途徑進行非遺文化教育的宣傳,讓學習非遺文化現象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形成一種積極的文化氛圍。其中高校是非遺手藝傳承下去的中堅力量,要讓非遺文化教育進入學生課堂,豐富課余生活,讓當代大學生了解非遺手藝這一種小眾文化,深刻感受到非遺手藝獨有的價值和魅力,激發他們主動去傳承并發揚這種偉大非遺精神的熱情。對于農村而言,基本上各個村落都保留著一份最擅長的傳統手藝,通過廣泛講習、生動講述將非遺手藝的魅力展示出來,激發這一群傳統匠人們重拾老手藝的信心,將一項項靈巧絕妙的手藝重新帶入人們的生活中。
【參考文獻】
[1]郭娜.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3(11):248+250.
[2]張雷.河南省小眾非遺手藝的傳承困境——以傳統木偶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9(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