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摘 要】青春發育期的迷茫、中考失利后的困惑和社會發展的壓力等因素使得中職女生霸凌行為發生頻率日漸增高,對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造成了嚴重傷害,產生了及其惡劣的社會影響。以心理健康為視角,探討中職女生霸凌行為特點,深度剖析其霸凌行為產生的獨特心理原因,為研究預防中職女生霸凌行為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心理健康;中職女生;霸凌
一、引言
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經常能在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的宣傳報道中看到有關中職女生霸凌事件。作為中考的失利者,中職女生相比中職男生或其他高中階段女生更加敏感,加之離開父母開始獨自生活,學業負擔較輕,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響。在遇到霸凌行為時難以獲得來自家庭的幫助。而很多中職學校在處理霸凌問題時遮遮掩掩,處理方式簡單粗暴,使得學生不能正確認識霸凌行為的危害。因此,中職女生霸凌行為頻發就不足為奇了。
二、中職女生霸凌行為的特點
中職女生的校園霸凌,除了表現為一群女生多一個或幾個女生實施暴力外,還呈現出與男生霸凌行為、高中女生霸凌行為不同的一些特點。
(一)群體優勢明顯
中職女生的校園霸凌事件中,霸凌者通常是幾個或十數個人,被霸凌者往往只有一兩個人,霸凌者從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被霸凌者則處于絕對劣勢。這就導致了霸凌行為中,霸凌者完全控制局面,可以為所欲為肆意施暴,被霸凌者則毫無還手自救之力,也導致了女生霸凌事件中,被霸凌者通常受到的傷害更嚴重。
(二)霸凌手段多樣化
一是中職女生校園霸凌行為持續事件較長,通常對被霸凌者進行反復人身攻擊,還會伴隨辱罵等行為;二是手段惡劣令人發指,除了通常的拳打腳踢外,女生霸凌行為中還經常出現逼迫被霸凌者下跪、吃排泄物、扒衣服、拍裸照等行為,甚至是強迫被霸凌者與其他男生發生性關系等。三是霸凌行為發生過程中,霸凌者通常會拍照或是錄視頻發布于網上,從而進一步“搞臭”被霸凌者或對其進行威脅,讓被霸凌者在精神上也受到嚴重傷害。
(三)具有性暴力色彩
女生校園霸凌事件中,男生通常以性暴力執行者的角色出現。由于女生霸凌事件中常伴有扒衣服、拍裸照、傷害下體等涉及女生隱私的行為,讓男生參與其中,更能強化性傷害效果,霸凌者也常慫恿或指使男生對受害者進行性騷擾甚至性侵犯,甚至將這些行為錄成視頻借此要挾被霸凌者。
三、中職女生霸凌行為的心理成因
校園霸凌,從表面上看是由學習生活中一系列瑣事累積,遇到導火索從而爆發出來的行為。但究其深層原因,主要是中職女生低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所致。
(一)價值觀的異化
中職女生價值觀的異化,是造成霸凌行為頻發的心理基礎。[1]價值觀的異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貪圖享樂、不勞而獲思想嚴重,霸凌者可以通過暴力行為向被霸凌者勒索錢財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甚至有些女生不惜出賣身體也要追求奢侈的物質生活;其次是過分追求關注度,調研發現,被霸凌者通常是在學習生活的某些方面影響了霸凌者的關注度,搶了霸凌者的“風頭”,這種關注度不止局限于情感方面關乎特定的某些男生,也在向群體關注度方面延伸;三是是非觀模糊,認為為朋友兩肋插刀是講義氣,喜歡拉幫結派成立小團體,習慣于用暴力行為解決問題。
這種價值觀的異化,通常是受大眾傳媒的影響?!皩幙勺趯汃R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后面笑”,“一切向錢看”,等此類言語甚囂塵上,反映出社會中拜金的價值觀,讓本就缺乏辨別能力的中職女生甚至產生“笑貧不笑娼”的思想,在家庭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持其奢侈的物質生活后,通過敲詐勒索直至出賣身體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就不足為奇了。隨著各類選秀節目的出現和“白富美”、“女神”、“宅男殺手”等詞匯泛濫,反映出全社會對女性顏值的關注,甚至有“顏即正義”的說法,讓中職女生認為美麗的容貌是引起大眾關注的重要因素,而獲得大眾關注是實現女性價值的重要方面。當身邊有其他女生比自己更能得到大家關注時,就會引起其內心的嫉妒憤恨,霸凌行為就隨時有可能出現。
(二)性別角色認同問題
性別角色認同是指根據社會文化對兩性不同的期望而形成的相應的動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并發展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謂的男子氣和女子氣。[2]有研究表明,中職女生在性別角色認同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中職女生中,性別氣質類型以雙性化最多,然后依次是未分化、男性化,最少的是女性化類型。[3]在性別角色認同與霸凌的相關問題上,男性化類型的中職女生通常是霸凌者,她們傾向于用暴力行為解決問題,而在遇到霸凌行為時,男性化的女生采取幫助措施也較為積極。未分化類型中職女生在霸凌事件中多扮演協助者或旁觀者,她們對霸凌事件的發生顯得漠不關心,也很少采取幫助行為。女性化角色與霸凌行為發生成負相關,即女性化性別認同程度越高,發生霸凌行為的比率越低,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女性是溫文爾雅、心地善良的,這樣的女性不會采取對其他人惡語相向或拳腳相加的。遺憾的是,中職女生中女性化性別認同最少。
性別角色認同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差異,與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關。首先是傳統的兩性之間的區別日益模糊,社會對男女的要求日漸趨同。其次是父母對獨生子女的平等對待,女孩也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再次是父母在鼓勵女孩發展女性特征時,還要求她們養成堅強、自立,敢闖敢拼的性格,這是雙性化認知形成的基礎。最后,一部分父母為了能讓女孩在日后的社會競爭中不落于下風,過多地鼓勵她們男性化的行為,如攻擊、好斗等,造成了女生異常的性別認同。
(三)社會交往能力低下
中職女生在社交中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強烈的自卑感和對異性的好感是引發校園霸凌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89.21%的中職女生存在社交自卑感,11.54%的中職女生頻繁體驗到社交自卑感。[4]有自卑傾向的中職女生通常很在意他人的評價,在社交活動中相當敏感,常常用高調的言行來吸引別人注意,而在遇到社交中出現的問題時缺少正確有效的解決方法,容易采取極端處理問題。霸凌行為中的協助者,在社交中被群體接納的心理需求很高,擔心不參與霸凌事件就會被群體排擠,在參與了幾次霸凌事件后,協助者在群體中地位得到提升,自尊心得到了極大滿足,從而強化其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行為。
另一種是不能正確處理與異性的交往。中職女生處于青春期,身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驅使她們渴望與異性接觸,這是人發展的自然規律,本無可厚非。但寬松的校園環境、較少的課業負擔、偏弱的自控能力,都為中職女生突破正常交往界限創造了條件。由于中職女生年齡較小,缺乏正確處理情感問題的能力,因情感問題爭風吃醋、大打出手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說明了中職女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嚴重問題。
【參考文獻】
[1]朱鳳榮.女生校園暴力現象透視——基于女性認知缺失角度[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6):58—59.
[2] (美)金伯莉.J.達夫著,宋文,李穎珊譯.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陳曉燕.職業學校女生欺負問題額現狀機器與性別角色認同的相關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4]李藝敏、李永鑫.中職女生社交自卑感及其家庭功能、心理健康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6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