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超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思想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與深化,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理論,是其治國理政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山”重要思想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已經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行動綱領。
【關鍵詞】“兩山”思想;歷史唯物主義;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兩山”思想的理論雛形,之后又通過《浙江日報》、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等多種方式、多種場合的闡述,逐漸被國內外的人們所知曉,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2015年3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論思想正式被寫入中央文件,成為指導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習近平“兩山”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
“兩山”重要思想,是新的發展觀、財富觀、價值觀,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辯證關系,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芒,既通俗易懂,又充滿內涵,為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兩山”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繼承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年)中就提出過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思想:“土地是一個大試驗場,是一個武庫,既提供勞動資料,又提供勞動材料,還提供共同體居住的地方,既共同體的基礎”。事物是永恒發展的,是相互聯系的,我們不能將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這兩者割裂開來。在我國長期的建設過程中,大致可以將對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認識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很顯然這一階段是以犧牲資源環境來獲取經濟利潤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卻忽略的環境承載力的問題,導致資源被無節制的消耗,利用率低下;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個時候由于人們忽略對環境的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導致可利用資源減少,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自然災害頻發,人們開始轉變觀念,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注重環境的保護;第三個階段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綠水青山就可以為我們帶來金山銀山,認識到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認識,是對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更深入的理解。
2.“兩山”重要思想蘊含了中國傳統生態哲學的智慧。
早在古代,那時的哲學家們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提倡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主張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孟子也提出過“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人;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生態思想。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山”思想在充分吸收中國古代優秀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秉持了遵從生態法則的大邏輯,飽含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充滿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哲學精髓。
3.“兩山”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根本追求。
“人同自然的和解”與“人同本身的和解”,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重要命題。“人同自然的和解”是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類在與自然相處時,要考慮自然的承載力,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內部規律,使得生態循環系統自動恢復平衡狀態。這并不否定我們向自然界獲取資源的可行性,而是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時,務必突出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可持續性,優待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人同本身的和解”,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解,這兩者關系的沖突最主要表現為利益沖突,即個人利益沖突或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沖突。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只有共產主義才能實現這“兩個和解”,合理地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共產主義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深刻內涵,換言之,共產主義就是生態文明高度成熟的社會。“兩山”理論,側重于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關系,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和諧共贏的辯證關系,是新時期“兩個和解”理論的形象描述。
二、“兩山”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走向和諧的未來方向
1.是把資源優勢變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
“兩山”思想也使全國各地的發展理念發生了轉變,簡約適度和綠色低碳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標準,更加追求合理消費,反對浪費。對于那些擁有“綠水青山”但缺少“金山銀山”的地區而言,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更需要發展理念的創新,改變粗放的發展方式,不要為了經濟利益而一味地損壞自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尊重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給自然留下繼續發展的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生活家園。
2.是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的保障
“兩山”思想要付諸實踐,必須要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有效落實,早日讓那些已經具有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地區達到全面小康,對于生態環境好但經濟水平一般的地區,要逐步使當地群眾感到生活質量的提升,逐步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的建設不僅僅指環境的建設,更是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建設,如果沒有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兩山”思想就失去了它所存在的意義,失去了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兩山”思想不僅僅是針對我國鄉村的建設,同樣也對我國的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現在一些城市空氣質量不好,我們要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我們要堅持新型城市化發展方向,減少工業帶給城市的污染,全面推進生態城市和美麗鄉村的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助推器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從源頭、過程、后果這三個環節入手,深化改革,轉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我國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進程。建立健全高效率的資源利用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產業,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樹立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優化能源結構,推廣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范圍,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三、“兩山”思想在浙江的展開與實踐
浙江江流曲折,山川秀美,在踐行“兩山”思想方面有著鮮活的生態優勢。作為率先發展的省份,浙江展露出“后工業時代”的曙光,理應成為生態建設的“領頭羊”。當前,浙江正走向“知識之鄉”“服務之鄉”“生態之鄉”,我們理應保持對“先污染,后治理”的警惕性,合力推進“五水共治”“五氣共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新時期,要守得住前輩留給我們的“金山銀山”,保護好上天賜給我們的“綠水青山”;既要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也要走向青山綠水之間的“鄉間小道”。
【參考文獻】
[1] 郭占恒.“兩山”思想引領中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7,(3):20-25.
[2] 周宏春.“兩山”重要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J].中國生態文明,2015,(3):22-27.
[3] 沈滿紅.“兩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實踐研究[J].觀察與思考,2016,(12):23-30.
[4] 鐘其.“兩山”論:生態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思想—兼論一種“地方性知識的”普通型發展,[J].觀察與思考2015,(12):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