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國
【摘 要】高校體育教學中,一直都很關注大學生籃球運動能力培養。將ARCS動機模式,應用到該過程中,實施效果非常好。以ARCS動機教學模式為干預策略,探討其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不但能夠改變大學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和形式化,且利于打破該群體的體育課厭學心理、技能學習畏難心理、體能低下的自卑心理,激發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及籃球運動能力,實現體育課程目標,鼓勵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鍛煉習慣,保障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ARCS動機模式;籃球運動;大學生
近年來,有關學習動機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ARCS動機模型最早被美國學者提出,他們認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主要有四類,分別是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其重點關注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性強。但該理論在體育教學乃至籃球運動中的相關研究并不是很多,故而,要依托新型教學模式探究,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使之主動參與及堅持籃球運動,養成終身體育習慣,保持身心健康發展。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我省高校,根據體質健康測試和問卷調查結果,篩選出符合本研究需要,且自愿參加實驗的60名學生,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人。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依據實驗背景及要求,采用專業方法,查閱ARCS動機模型相關著作、中國期刊網及行為心理學資料、內容,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提供實驗數據。訪談法:以面談方式,與大學生溝通,了解ARCS動機模型對大學生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為實驗論證及論文撰寫提供依據。
(三)實驗方法
實驗步驟:實驗從2015年3月上旬至6月上旬結束,共12周,在第0、6、12周(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分別對被試的體育行為進行測試。測試方法為被試安靜時,采用集體施測方式,填答問卷。對照組采用傳統籃球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示范和學生自我練習為主,課中側重技能學習,但無情感網絡構建。實驗組實施ARCS動機教學模式。在第一階段,誘奇引趣、引起注意,刺激學習動機;第二階段,建立相關聯系,激發學習興趣;第三階段,加強交流反饋,維護學生自信;第四階段,獲得滿足感——師生互評,適時獎賞,體驗成功,支持滿意情緒[1]。具體教學內容如下:(1)熱身活動:各類跑的游戲練習。(2)適應性籃球運動:通過改變籃球運動的硬件設施、降低動作要求、放寬運動規則,設計合理教學進程,讓大學生掌握基本籃球運動技巧,參與籃球運動。(3)溝通和交流:此環節主要在于和班主任以及學生們的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感受以及意見建議。
測量指標:中距離一分鐘投籃和半場運球上籃。選擇手動計時。
(四)數據統計
將所得數據均轉化為標準分數,采用社會科學統計分析軟件包SPSS18.0在微機上統計處理,判斷結果有無顯著性差異。
二、結果
(1)實驗前兩組測試指標對比:實驗前,兩組大學生中距離一分鐘投籃、半場運球上籃,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可進行比較,與測試要求符合。(2)實驗后兩組測試指標對比:通過為期12周測試,兩組在中距離一分鐘投籃、半場運球上籃,指標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將ARCS動機模式應用到大學生籃球運動中,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主動投入各項體育訓練,不斷增強自身運動技能[2]。(3)兩組實驗前后測試指標對比:在大學生籃球運動教學中,采用ARCS動機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方法,大學生的投籃命中率明顯增加,運球時間縮短,表面體育鍛煉能夠增強大學生的運動能力。其中,ARCS動機模式比傳統體育教學更具優勢。
三、討論
關于學習動機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重點,自從ARCS動機模型被美國弗羅里達州大學凱勒教授提出來以后,實施效果非常好,始終將學生動機、教材特點作為主要考量內容。該模型把動機理論、策略及教學設計理論融合起來,依托教學設計,激發大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使之積極主動參與到籃球運動中。
故而,探索ARCS動機模式,能夠使大學生籃球鍛煉的內在動力被激發出來,使之明確主動參加籃球訓練的重要性,并長期堅持下去,形成良好的籃球運動及體育習慣,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經過為期12周的籃球教學實驗,將ARCS模型教學干預融入籃球教學過程,與傳統教學方法對比。在實驗研究中,認真研討,并咨詢著名體育學專家、體育心理學專家等,與之溝通,參考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將適合大學生的ARCS動機干預模型確定下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籃球學習積極性,增加投籃命中率的同時,運球時間也明顯縮短,幫助大學生熟練掌握了各類籃球運動技能。
與傳統大學生籃球教學相比,ARCS動機模式的特色在于,其將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融入大學體育課堂實踐中,完成模型構建,并對激勵機制和體育行為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也有助于完善大學生體育行為。本次研究中,結合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對大學生群體籃球運動進行干預,對這一教學模式實踐效果加以研究,通過創新、改變以往體育教學行為,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關注度,使高校學生具備較高的體質水平,而體育教學也更加豐富、多元[3]。
本次研究,除了創新高校籃球教學內容及方法外,對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也非常有幫助,使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高校籃球及體育教學效果。該研究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也有推進作用,受到了大學體育教師、學生等廣泛關注。同時,極具推廣借鑒價值。
在動機心理學觀點看來,動機是促進大學生進行籃球運動的內驅力,功能多元,諸如,激發作用、維持作用、指向性、調節功能等。當大學生對籃球乃至體育運動的需求比較大,動機明顯,便會全身心投入其中,保質保量完成籃球訓練任務。ARCS動機模式對大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了準確把握,改變了傳統單一的體育教學模式,使籃球課程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大學生在籃球運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育課堂學習效率非常高。
【參考文獻】
[1]陳星榮,吳旭東,等.ARCS動機設計模式對青少年武術學習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307(6):112+115.
[2]王輝,潘江,等.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2):83-85.
[3]張麟,崔璨.“MST”心理構建模式下提高大學生罰籃教學的實踐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232(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