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棫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實踐的起點,基層黨建工作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就農村基層黨建現狀來說,黨員日常教育管理仍是整個黨建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農村黨員普遍存在無聲、無職、無為的“三無”現象,“最后一公里”教育跟不上,致使一些農村黨員理想信念不牢、黨性修養不夠、宗旨意識不強、帶富能力不足的“四不”問題凸顯。
抓住主要矛盾,瞄準問題導向,紅花崗區積極探索改革黨校辦學模式,在鄉鎮建立“鎮級黨校”,延伸黨校設置架構,創新黨員教育形式,不斷把加強“鎮級黨校”建設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實施《貴州省全面提升基層黨建質量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舉措。
把“脈”點“穴”。“鎮級黨校”成為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主課堂。針對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管理“真空狀態”的問題,紅花崗區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以建設有完善教學設施、有過硬師資隊伍、有常年辦學任務和工作運轉良好的“三有一好”“鎮級黨校”為目標,分別在金鼎山鎮蓮池村、深溪鎮龍江村高標準建設基層黨員身邊的黨校。按照“體現黨校宗旨、符合基層實際、適應黨員需求”的原則,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做到政治性、實用性和時代性兼顧,構建“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致富能力課程體系”和“黨員意識課程體系”;在教學特色上開展案例式、研討式、體驗式、情景式、模擬式教育,打造蓮池村黨員干部現場教學點,依托紅色資源開發形成“紅城經典”黨性教育課程等,推動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鍛煉學做合一、學看合一、學思合一,真正使“鎮級黨校”成為基層黨員黨性鍛煉的大熔爐、提升素質動力的主課堂。
造“船”架“橋”。“鎮級黨校”成為提升基層黨建質量的主渠道。紅花崗區“鎮級黨校”的建立,不僅培訓了基層黨員,發揮了“鑄魂”作用,也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組織力和戰斗力。作為最基層的一級黨校,“鎮級黨校”的陣地優勢、教育優勢和宣傳優勢更加明顯,隨著教學活動的常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鎮級黨校”逐漸成為黨員群眾接受教育、了解政策、收集信息、化解矛盾的黨建文化中心。在確保完成對基層黨員、積極分子等全員培訓、輪訓任務的同時,“鎮級黨校”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大政方針和基層發展的中心任務,從基層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積極開展社會調查,深入進行對策研究,推出了《紅花崗區龍江村以組織力促進生產力的生動實踐》《看“鄉村振興”的龍江步伐:“農村都市”從這里走來》等調研報告和經驗信息,為各級黨委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順“時”造“勢”。“鎮級黨校”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引領鄉村振興的主陣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最中心的工作,紅花崗區“鎮級黨校”進一步拓展教育領域,本著“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從“需求側”出發,緊扣區委中心工作,結合黨的組織建設、扶貧政策、鄉村振興政策和農村實用技術等方面進行教學。同時,向上依托各級黨校師資力量,向下依靠鎮、村本土人才,將龍江村黨委書記楊健、蓮池村黨總支書記閔廷剛等納入講師隊伍,建立了一支“先進典型+鄉土人才+產業帶頭人”的實用型“土專家庫”,著力把農村基層黨員培養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精準脫貧路上的急先鋒、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通過“最后一公里”的理論武裝,“鎮級黨校”扮演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基層普通黨員之間“連接線”和“中轉站”的角色,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的大延伸、全覆蓋。

2018年11月,紅花崗區委黨校金鼎山鎮分校掛牌成立,成為全區農村黨員教育主陣地。(紅花崗區委黨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