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卓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以農業建設國民經濟基礎,以科學農業技術研究應用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發展方向引導,基本穩定維持了我國整體發展態勢。在新形勢下,國家農業生產也正式邁入新時期,農業種植業結構性矛盾卻日益凸顯,在如此背景下我國有必要正視問題,積極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內容,提出產業發展有效措施。本文就圍繞安徽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現狀、特征以及具體措施展開分析,以期待為安徽省乃至我國農業產業未來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必要性
自我國加入WTO后糧食價格便永遠失去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究其原因還與其品質差、加工能力有限且存在大量屯糧積壓發展格局有關。再一點,伴隨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膳食結構發生巨大改變,食品加工業的發展變化也有目共睹,因此社會對于優質商品糧食的需求量正在日益攀升。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領域要做的就是大力推動農業結構有機調整,強調作物生產持續走健康化、優質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路線,迎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加強國內各省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為建設新農村、農民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一、安徽省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我國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這是為了迎合新時代發展要求,所以本文認為新時代我國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應該體現兩點必要性。下文主要以安徽省為例展開分析。
1.促進平衡糧食產業市場發展進步。近年來安徽省各地區的糧食產業生產發展狀態不夠平穩,可能存在大面積的增產造成供過于求,也可能存在非自然性的減產造成供不應求。兩種情況都要求各個地區有效調整種植產業結構,實現對糧食產業市場的有機平衡,滿足農業市場平穩和諧建設要求,構建穩定良好的農業市場環境,即不斷促進安徽全省平衡糧食產業市場發展進步。
2.優化農產品生產質量。在農業種植業領域中過高的種植業產量未必帶來高額的農業經濟收益,安徽省地方農業生產更應該追求農產品的高品質,全力優化種植業結構升級。即通過地方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建立更多農產品品牌,迎合當前國家農業經濟轉型期的相關政策要求,不斷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為國民經濟持續創收貢獻更大力量。
二、安徽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現狀
安徽省自改革開放(1978年)以來實行了三次農業產業種植結構調整,省內始終堅持貫徹黨中央發展農業與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圍繞“一個穩定增長、兩個加快發展”作為基本戰略,多年來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滿足了省內農業產業結構的基本調整優化要求。就安徽省的三次農業產業種植結構調整就包括了從2003年的19.1:39.1:41.8調整為2012年的12.7:54.6:32.7,這其中農業所占比重呈現穩定下降趨勢,但相比于其它產業發展,農業發展依然是安徽省的重點產業。
從《安徽省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研究發現,省內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變動是存在以下主要特點的:
首先從狹義層面看,省內種植業所占比重一直都呈現緩慢增加趨勢,已經從2003年的50.42%上升到2019年的62.19%,它占據了安徽省農業產值的半壁江山。當然,在過去10年中安徽省也努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希望相應降低種植業結構比重,而提高林牧漁業比重,但整體收效甚微。
其次從廣義層面看,安徽省自2003年以來增加了農民收入,面向市場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省內的農作物布局區域合理穩定發展,糧食種植面積適中保持穩定,其中棉花面積在過去10年內一直處于調減平衡狀態,而蔬菜種植面積有所擴大。根據省內農情部門的相關統計,2003年全省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538.7萬hm2,截止到2018年末已經增加到1478.8萬hm2,其中棉花種植面積減少35.2萬hm2,油料種植面積增加172.4萬hm2,蔬菜種植面積增加221.3萬hm2。
三、安徽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措施
客觀講,當前安徽省在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它的發展格局不平衡,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存在嚴重趨同現象,且比較優勢難以有效發揮。而像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缺乏規模經營,科技含量偏低,特別是生態環境容易遭到破壞。這些原因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安徽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利,社會化服務嚴重落后,例如其種植業結構就存在建設規模小、市場發育程度低、農產品流通不暢、無法實現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的情況。所以結合這些問題省內也希望提出以下3點有效措施,有效調整改善全省農業種植結構。
1.綜合拓展種植業產業結構。安徽省希望綜合拓展種植業產業結構,首先打好品種基礎,把握品種基礎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體系。具體來講就是從良種抓起,目前全省各地都在積極選育引進新品種,重點篩選生產市場中發展前景較好且質優價高,符合市場需求與消費需求的優質農產品,例如當前省內就重點推廣皖稻47、皖稻71、國豐1號、皖粳91等等。而在小麥方面則重點推廣皖麥33、皖麥38、豫麥34等優質專用品種。另外還有省內特色的油研7號、皖油14、華雜4號等油菜優質品種。就目前來看,省內各地均已建立起一大批優質農作物品種展示,特別是對新品種農作物的展示非常到位,根據2018年底統計數據省內的新品種農作物展示種類超過230余種,它加速了優質農產品生產進度與基地建設力度,如今已經基本完成了區域化布局與專業化生產建設體系,再配合當地產銷完美銜接政策,省內種植業結構調整布局工作已經全面走上正軌。
2.壯大推進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安徽省農業產業經營優化是其省內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手段,所以安徽省希望首先做好龍頭企業建設,從安徽省實際狀況出發充分發揮自身農業優勢,希望在農作物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構建省內農作物的特色復合型經營實體。具體來講,它其中就包括了龍頭企業牽引型模式(公司配合農戶)、市場帶動型模式(專業市場配合農戶)以及合作經濟組織推動型模式(農業專業協會、合作社配合農戶)。省內的這一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較好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適應當前省內農業市場及農村農業產業實際發展情況,為其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帶來更多外部利好條件。
3.建設綠色農產品品牌基地。安徽省借助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環境以及區位優勢已經開始打造建設綠色農產品品牌基地。例如省內就依托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希望不斷加速培育品牌農業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始終把握農產品消費總體趨勢適應當地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標準與農產品質量標準,從提高省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水平實現對省內農產品市場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四、結語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是我國各地農業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結合地方實際農業生產情況及生產規模建設需要,各地方還應積極思考自身已有農業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及農業發展戰略開拓新思路、明確新方向、找到新方法,為地方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健康有序發展創造有利空間。
參考文獻:
[1]姜珂.安徽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1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