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敏
摘 要:美術教育作為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采取生活化教學,促進藝術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融合,以貼近幼兒生活的視角滲透教育,進而更好地培養其審美能力、觀察力、感受力、創造力和想象力。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立足于生活化美術教育的特征,展開對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施教的策略探討。
關鍵詞:幼兒教育 美術 生活化
引 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應遵循幼兒的發展和認知規律、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的獨特價值,進而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以促進孩子直接感知和親身體驗的方式實施語言、科學、藝術等教育[1]。由此可見,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以寓教于樂的生活化教學開展幼兒美術活動,不僅是尊重和發揮幼兒主體學習地位的重要表現,更將促進孩子小步梯進式自我發展。可以說,生活化幼兒美術教育對于促進孩子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多樣化教育的重要體現,更有助于為其未來成長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一、簡析生活化美術教育的特征
1.生活性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老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2]”,應用在幼兒美術教育中便是貼近孩子生活開展美術教育。3-6歲的兒童已經對色彩和符號有了強烈的感知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審美意識。教師應注重發揮生活中元素開展美術教學,避免刻板式教師教畫、兒童學畫的美術學習,使美術創作成為機械的學習任務。例如:在益智區開展數形認知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啟發孩子去觀察不同形狀的小雪花具有怎樣的特點、他們好不好看以及好看在哪里。以貼近孩子生活的視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美術審美和觀察能力。
2.游戲性
幼兒年級小、活潑好動,對動態、有趣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在幼兒園活動中,游戲是較為常見也是深受兒童們喜愛的。因此,教師可發揮美術教育生活化的游戲特征。例如:在角色區開展動物游戲中,教師可讓兒童自主動手制作動物頭飾,可為其展現不同動物的形象圖片,讓孩子觀察、總結、發揮想象,在玩中促進其感受美術,并注重調動孩子的情感因素,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啟蒙作用,使其創作更具感染力、視角更獨特新穎。
3.心因性
兒童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特點與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美術教育的方式[3]。例如:在進行美術教育中,教師應讓學生去畫自己比較熟悉、感興趣、能理解的事物,依據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教育。可根據近期幼兒園的活動開展設定教學主題,如“我眼中的六一”、“快樂的游戲”等,適當的融入孩子的主觀意識,使其進行創作。因每一位孩子都是特別、獨立的個體,其學習和美術感受力也會表現出一定差異,教師既要多用啟發、鼓勵式語言引導孩子,也要注重因材施教,符合幼兒的成長規律。
二、生活化幼兒美術教育的有效策略
1.注重對教學資源的整合
除了在日常幼兒園生活中滲透美術教育,還可以進行家園、社園聯合,通過資源整合,提取生活中生動、豐富的美術教學素材,使孩子在感受自然、具有體會中,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具有美術創作的主動性。例如:可與幼兒園就近社區合作,邀請民間藝術家進行社區巡展,可以是風箏、剪紙、布糊等任何形式的展覽活動。在家園互通方面,可讓家長為孩子定繪本期刊,每天為孩子講一個圖片故事;還可以是幫助孩子一起去認識路邊的交通標示,通過對符號的解讀,增長孩子生活知識中,培養其美術素養。
2.運用“教學做合一”教學方法
幼兒教育的實質,便是培養孩子逐漸具有良好的認知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而更好地滿足實踐所需。在生活化美術教學中,幼師也需遵循“一面教、一面學、一面做”原則,在激發美術興趣中,促進其具有動手能力。例如:對于美術創作的素材的挑選,不局限于紙張、彩筆。教師可運用雞蛋、石頭、貝殼、樹葉等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引導孩子進行繪制。這樣會使幼兒覺得新奇有趣,提高其動手意識,喚醒其創作欲。
3.開展豐富的美術實踐活動
為了促進生活化美術教學的形式多樣性,教師還應注重組織美術實踐活動,提升孩子的認知意識和創新能力。例如:可在班級中劃定“展示區”將學生每次活動中創意作品進行展示,以榮譽感調動孩子參與美術活動的熱情;進行“我的印章”比賽活動,讓學生在土豆、蘿卜、黃瓜、胡蘿卜、冬瓜等易于塑形的蔬菜中進行挑選,將其制成獨特的個人印章;開展創意制作活動,讓學生運用廢品酸奶杯、飲料瓶等制作小擺件,并需要展現出一定的藝術美等。通過創新實踐,讓美術教育回歸生活化。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教育是為了更好的促進成長。在幼兒園的美術教育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賦予孩子發現美、感受美的眼睛,使其以陽光的心態迎接生活、熱愛生活,更將同步提升美術教育的有效性,使孩子更喜愛美術課程,能夠在美術學習中全情投入。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著眼于生活,從而發揮美術教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朱敏.“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體現探析[J].成才之路,2017(03).
[2] 江麗亞.幼兒美術教學生活化模式探析.美術教育研究,2015(5).
[3] 范奎蘭.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的探究.新課程(小學),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