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魏晉時期復雜的政治時局以及儒釋道三家的共生,使得張華詩文中蘊含著儒、道、俠等多重情懷。這種復雜的情懷對其詩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文章以張華詩文為研究對象,重點品評其詩文中的“無為”之意,以此來探究張華對道家“清虛恬淡,任道自然”的認同與選擇。
關鍵詞:張華;道家;自然
魏晉時期,中央集權制度遭到嚴重威脅,儒家經術對世人的規范作用受到很大沖擊,人們開始對原有的儒學經術和倫理道德產生懷疑,于是更多的人決定追尋自身的個人價值和意義,加之玄學風氣熾盛,士人們只能將自己欲建功名而不得的郁郁寡歡寄托于自然。西晉時,玄學提出“名教即自然”,追求“大隱隱于世”,士人們便紛紛走向仕途以求二者的統一。其中,張華作為魏晉文壇的領袖,他的文學作品充分體現著道家和玄學思想。正如錢志熙先生所說:“在張華身上,儒者、玄士、俠義者這幾重似乎相當矛盾的身份卻兼具于一體,而功名心則是其人格的支點”[1](226)。
一、“無用之用”,順應自然
張華早期受岳父劉放和鄉人盧欽的影響,思想中早有遵循自然,清虛淡泊之意。其詩作多有體現,如仿作《游俠篇》:
翩翩四公子,濁世稱賢名。龍虎相交爭,七國并抗衡……美哉游俠士,何以尚四卿。我則異于是。好古師老彭[2](612)。
其中,以游俠的角度毫不吝嗇地贊揚了戰國四公子,但卻在結尾中指出:“美哉游俠士,何以尚四卿。”詩人縱然羨慕游俠,但游俠行為的某些方面與作者亦儒亦道的人格特征確有相抵之處。所以張華對游俠的態度是矛盾的,但他卻十分肯定地告訴世人,他崇尚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無為,甚至相繼有部分游仙詩出現,如《雜詩三首·二》中:“逍遙游春宮,容與緣池阿”[3](620)。“春宮”,王逸注《楚辭》中言:“春宮,東方青帝舍也。”
此外,張華的賦作也充分體現了道家及玄學的思想,姚振宗稱“壯武文章,賦最蒼深”,最具代表的便是他青年時所作的《鷦鷯賦》。張華以“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撰寫《鷦鷯賦》以微喻大,宣揚“無用之用”,正應和了道家無為的思想。賦分序與三段文,其在序中先對此鳥進行了簡要地介紹表現其無用:
鷦鷯,小鳥也,生于蒿萊之間,長于藩籬之下,翔集尋常之內,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淺體陋,不為人用,形微處卑,物莫之害,繁滋族類,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樂也。[4](3579)
之后正文一二段將其與“鷲鶚驚鴻,孔雀翡翠”“雕鹖、鵠鷺、稚雞、孔翠”等進行對比,這些動物或有桀驁不馴之志,或有美羽豐肌之美,“然皆負矰嬰繳,羽毛入貢”“終為戮于此世”,只因其“有用于人”。鷦鷯與其雖同為自然造化之產物,卻因“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反而得以幸存。此外,鷦鷯還有一個重要特點,便是“飛不飄揚,翔不翕習。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匪陋荊棘,匪榮茞蘭。動翼而逸,投足而安”。簡單隨意的生活習慣及順應自然的處世態度,使其生存能力極強,它“委命順理,與物無患”。茂先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對鷦鷯的歆羨之情,又明確指出立足于當下的明智之舉,便是像鷦鷯一般“不懷寶以賈害,不飾表以招累。靜守約而不矜,動因循以簡易。任自然以為資,無誘慕于世偽”。
其實,道家對“無用之用”早有闡述,莊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5](161),然“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不遵循規律,認為“有”的,也化成“無”,因循自然,看似“無”的也能變成“有”。張華以小喻大,對“無用之用”的闡釋清晰而深刻,他也因此篇被阮籍贊為“王佐之才”。
二、虛靜澄懷,向往歸隱
事實上,在宦海浮沉多年的茂先早已看穿功名利祿,早已認清繁花似錦的背后滿是爭權奪位,奢侈靡亂。他在《輕薄篇》中以“末世多輕薄,驕代好浮華”描寫當時紛亂頻生的社會環境,控訴人們卻貪圖享受違“禮”之態,并發出“人生若浮寄,年時忽蹉跎。促促朝露期,榮樂遽幾何”的感嘆。正是這種對奢靡之風的抵觸,才激起心中向往歸隱的情懷。例如,張華在《答何劭詩三首》言其為官之苦以及對“屬耳聽鶯鳴,流目玩鯈魚。從容養余日,取樂于桑榆[6](148)”這樣簡單閑適的生活的渴望。而原因正如他在詩中所云“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虛恬竊所好,文學少所經。忝荷既過任,白日已西傾。道長苦智短,責重困才輕[7](618)”。
馬斯洛說:“同一個事實,一旦我們強迫它順應某種預先的期望或希望,或計劃,或現實政治的需要,就難免相形見絀了。事實也可以生來就穿著緊身衣”,張華面對的就是這樣“穿著緊身衣”的現實,他可以在平吳之戰中堅守主戰思想,抵御內外之敵,也可以在王室爭斗中協調各方勢力,降低災禍發生的幾率,但這樣如履薄冰的生活,不是一年兩年,而是無休無止。他懷念年少時的自由,以及對大千世界的探索和好奇之心,可現實已然如此,又無人理解,只能“駕言歸外庭,放志永棲遲”[8](618),他直言無知己的落寞,并說“悟物增隆思,結戀慕同儕”[9](618),此外,他在《贈摯仲治詩》中也有言:“恬淡養玄虛,沉精研圣猷”。懂得多看得破又如何,不過是增添煩亂罷了,倒不如守得一份寧靜,頤養天年。
賦作方面,張華的《歸田賦》是比較特殊的一篇。內容摘錄如下:
隨陰陽之開合,從時宜?卷舒……時逍遙于洛濱,聊相佯?縱意。目白沙與積礫,玩眾卉之同異。揚素波?濯足,泝淸瀾?蕩思。低徊住留。棲遲藹。存神忽微。游精域外……臨修魚于淸瀨。眇萬物而遠觀。修自然之通會。?退足于一壑。故處否而忘泰[10](3577)。
原因有二,其一,曹賽男《張華詩賦研究》認為此賦寫于太康八年至永嘉元年之間,徐公持先生在《魏晉文學史》中說:“當作于出仕之后,揆諸史傳,約作于張華任太常,因太廟屋折棟而被免官后,時在太康年間”,也就是說,張華在被罷免期間產生了歸隱田園的隱逸思想,并做此賦。彭慧慧的《二張<歸田賦>比較論》中認為,這體現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一面。其二,該文認為,由于玄學的內涵是“授道入儒”,故張華《歸田賦》中還有“用天道以取資,行藥物以為娛”的服藥求仙的思想,體現了儒玄結合的特點。筆者同意此觀點,但之所以仍將該賦歸于道家思想的產物,一是由于張華最早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較深,《歸田賦》雖作于被免職期間,能夠說明張華此時“窮則獨善其身”,但它屬于道學思想被推至極致下的產物,因讒言構陷而被免官一事,使他產生了“隨陰陽之開闔,從時宜以卷舒”的想法;二是從后世影響來看,其中求仙訪藥的思想受到時代影響,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導向作用,如王弼、何晏、夏侯玄等同為玄學名士。第三,“揚素波以濯足,溯清瀾以蕩思。低回住留,棲遲菴藹,存神忽微,游精域外(玄)”,其中,它以山水體玄,此時雖不像謝靈運那般細致描繪山水,卻也是一種悟玄方式,故此處仍以《歸田賦》為例。
總之,張華詩文中刻意表露著對官場的抵觸,無意間流露著自己對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以道家的“清虛恬淡,任道自然”的生活態度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將道家場域中的凈土作為自己心靈的棲息地。這種道融于心,詩道相融的創作范式對后世詩文創作,特別是玄理詩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3][7][8][9]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三·張華[M].中華書局,1983.
[4][10]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五十八·張華[M].中華書局,1958.
[5]馬總編纂,王天海,王韌校釋.意林校釋·卷二·二二·莊子十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沈德潛.古詩源·卷七·晉詩·張華·答何劭[M].中華書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