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好的影片名稱對影片有宣傳作用,目前國內中文影片的英文命名大致有四種類型,不同命名策略會產生不同效果。好的影片英文名既符合西方觀眾的欣賞習慣,又忠實于原片內容,傳遞影片重要信息。
關鍵詞:中文影片;英文譯名;四種類型;命名策略
一部電影的片名既是影片的靈魂,也是吸引觀眾的第一要素,中國引進的很多大片都沒有專門的中文名,影片的譯名之于影片,就好比廣告之于商品,好的譯名能夠充分體現內容、傳遞影片思想,讓影片更具知名度和影響力。2018年上映的小成本大熱影片“Searching”,若單純譯作《搜索》或《搜尋》,感覺就很普通,而國內翻譯《網絡謎蹤》生動體現了要素“網絡搜索”、“蹤跡成謎”體現了出來。2017年迪士尼經典動畫“Coco”的中、港及網友譯名《尋夢環游記》/《玩轉極樂園》/《冥冥之中》也是各有千秋。同理,不當的影片譯名會讓觀眾一頭霧水,甚至不知所云,如“Coco”的臺灣版譯名《可可夜總會》。
近年很多中國大片都有官方的英文名字,它們有的忠實于原名,有的形散神似,有的區別頗大,有的堪稱上佳,本文歸納分析了2018年至今的部分國內影片的英文命名方式,以期對國產影片的英文譯名有所啟發。
一、國產影片四種英文譯名類型
(一)片名直譯
第一類中文影片的英文名采取的是中英片名直譯,這類影片的中文名基本都能找到相對應的英文翻譯,如2019年賀歲片《瘋狂外星人》(Crazy Alien)、《新喜劇之王》(The New King of Comedy)、《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又如2018年的影片《影》(Shadow)、《紅海行動》(Operation Red Sea)、《唐人街偵探II》(Detective Chinatown II)與《動物世界》(Animal World)。根據中文名直譯的英文名翻譯忠實,直白,沒有做其它處理,僅包含了影片中文名蘊含的信息,中文讀者單看其英文名就能知道這是哪部電影,這種取名方式的效果如何基本取決于原影片片名。
(二)形變意合
第二類中文影片的英文取名根據影片內容做了少許調整,這類影片的英文名重在對影片內容的呈現而不是中英文名字的一致。2018年開心麻花的喜劇《西虹市首富》采取的就是這種策略,相較于“The Richest One in Xihong CIty”這個直譯的名字,還是“Hello,Mr.Billionaire”這個聽起來略顯輕快的名稱更符合其喜劇的定位。國產動畫大作《風語咒》主創們選擇了“The Wind Guardians”這個英文名而不是直譯成“The Occult Arts of the Wind”,旨在突出俠嵐世界的“俠”而非俠嵐世界的“秘術”。混合類型青春片《過春天》(The Crossing)、青春校園電影《悲傷逆流成河》(Cry Me a Sad River)、國產喜劇《來電狂響》(Kill Mobile)也在此列。此類電影的英文名與中文名多有對應之處,有直譯的感覺卻又根據影片內容作出了更適合傳遞信息的調整;有意譯的味道,但又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意譯。
(三)重命名
第三類中文影片的英文名完全拋棄了其中文片名,“所謂重命名,就是放棄電影原來的名字,根據電影的內容寓意、思想境界、甚至畫面音樂等和譯者本人對電影的理解,為電影重新取一個和電影原名不相干的新名字。”[1]2018-2019年有不少播出的國產大片都用了這種命名方式,表1便是其中一些影片:
這種命名方式的好處在于可以開章明義地告訴觀眾自己影片的主要內容或思想內核。《風中有朵雨做的云》算是個浪漫的片名,但是影片展現的是殘忍的劇情和復雜的人性,如果直譯為“A Cloud Made of Rain Is in the Wind”則完全達不到該有的效果;《我不是藥神》的英文名不像中文名那么含蓄,而是簡單直接地點明了全篇主題就是“拼命也要活下去”的“求生”。這種片名往往一下就能抓住觀眾的好奇心,也能激起他們對影片內容的期待。“Hidden Man”這個英文名更契合電影的原著《俠影》,不少觀眾也認為這個名字比其中文名《邪不壓正》格更符合劇情;《雪暴》這一片名側重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而影片的內容卻是對主觀人性的展現,取名“Savage”還能實現兩者對劇情的互補。
(四)內涵意譯(見表2)
中文影片的英文譯名可以說是再創作的過程,要取一個與影片內容契合、又能恰當傳遞影片信息與內涵的英文名字很有難度,譯者既要熟悉影片本身特點、也應當考慮到西方文化要素及英文的特點。在功能對等的情況下,很多地道英語的表達就可以直接使用,它們能很快在兩個文化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單憑片名就能生動的傳遞影片的思想內涵。
《廉政風云》的內核就是廉潔正直,所以“Integrity”即可簡潔明了的表現其影片內涵。《無名之輩》即是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人物,片名直接翻譯似乎用“Nobody”或“Common Guys”更恰當,但在影片中作為主角的小人物們,無論是劫匪,癱瘓的女孩,保安或是跑路又回來的老板都有面冷心善之處,“A Cool Fish”的“Cool”就體現了他們表面的冷酷,進而突出了與之相對的溫暖。在一眾國產影片中,筆者最喜歡的當數《無雙》與《飛馳人生》的英文名。前者以西方世界熟知的印刷先驅古登堡(Gutenberg)命名,“Project Gutenberg”能讓西方觀眾立刻想到和印刷相關的東西,直接與影片的劇情“假鈔印刷”相對應。后者以西方極具特色與辨識度的神話生物“Pegasus”(珀伽索斯)命名,寓意頗深。“Pegasus”是希臘神話中英雄的坐騎,暗合影片中的賽車,影片主角張弛的經歷也和希臘神話中的英雄“Perseus”(珀耳修斯)相近,以此命名直擊人心。
二、結語
電影的名字有強大的廣告效果,“創造出觀眾樂于接受的電影片名,能夠引起觀眾的心理認同,激發起審美愉悅感從而產生觀看欲望,以達到預期的商業目的。”[2]在為中文影片取英文名時,可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命名策略,“形神兼備”的英文名既能在字面意義上與原片契合、符合電影主旨,又能在文化內涵上符合西方觀眾的欣賞習慣,兼具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值得影片主創們認真思考。
參考文獻:
[1]唐萍.電影譯名的“形似”與“神似”[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4).
[2]盧錦.英文電影譯名的語言學分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