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萍
【摘 要】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其想要更好地進行演唱并合理地運用演唱技巧,就必須要合理把握“輕機能”與“重機能”,只有如此,才可以做到在演唱中對呼吸、聲區、共鳴等進行感受,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為聲樂演唱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礎。聲樂演唱技巧的精髓就在于,呼吸、聲區、共鳴會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如果能夠達到和諧狀態,就可以對聲樂技巧進行游刃有余的運用。據此,本文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就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把握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聲樂;演唱技巧;輕機能;重機能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051-02
隨著我國聲樂教學水平的提升,很多專業人士都發現,如果開展機能教學,就可以提升聲樂學習者的演唱水平。尤其是在如今的時代下,聲樂學習者越來越多,聲樂作品越來越豐富,聲樂作品的難度越來越大,激烈的競爭使得聲樂學習者不得不重視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把握問題。在演唱中對輕、重機能進行平衡,對
歌唱過程可以起到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其可以對音色進行統一,對音域進行拓展,即便是演唱者在發聲時遇到一些問題,也可以較好地進行解決。
一、把握輕機能與重機能的重要性
把握輕機能與重機能,是提升聲樂演唱技巧的唯一手段。很多原生態歌手認為自己的原生態唱法能夠長久地屹立于聲樂藝術之林,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因為僅僅憑天然的聲音,任誰都無法達到歌唱的統一。每個人的聲音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區別,很多人可以發出高音而不費任何力氣,有的人則擅長發低音、中音,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夠進行科學的訓練,那么也就不能夠達到具體的演唱的平衡,其歌聲自然也就與動聽、優美無緣。因此,聲樂演唱者必須要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合理的把握[1]。
二、聲樂演唱技巧中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把握的方法
(一)明確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概念
在聲樂演唱技巧中,想要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合理的把握,首要的方法就是對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概念進行明確,如果不能夠明確概念,所謂把握輕重機能也就無從談起。
按照國內外聲樂研究界的主流定義,所謂輕機能是指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的環甲肌進行收縮,從而保證甲狀軟骨出現前擺的狀態,拉長聲帶,使演唱者更容易發出高音。輕機能的演唱具備音色純正的特性,此外演唱者的演唱狀態也較為松弛[2]。
所謂重機能主要是指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的喉部肌肉進行收縮,發出的聲音會較為厚重,響亮。在一般的情況下,天生重機能好的人,如果沒有接受輕機能的訓練,那么其在對高音進行演唱時,往往就會出現嘶喊、費力的情況,而輕機能好的人缺乏重機能的演唱,則會出現聲音輕飄的情況。
在實際情況中,聲樂演唱者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運用的因素進行掌握,再加上演唱實踐中所發現的結果,因此,其能夠對自身的演唱進行綜合分析,并在實踐中判斷自身目前在演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到底是什么,以及出現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等等。所以,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其在現實情況下必須要對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概念進行明確。
(二)在呼吸中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把握
前文說過,聲樂演唱技巧的精髓就在于,呼吸、聲區、共鳴會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如果能夠達到和諧狀態,就可以對聲樂技巧進行游刃有余的運用。實事求是地說,在聲樂的基本演唱過程中,聲樂演唱者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運用的目的,是對緊張心理進行克服,從而做到放松演唱,但是,在實際上,無論是緊張還是放松,都較好地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活動,也就是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活動。它們往往互相聯系并互相地進行影響,呈現出了辯證統一的關系。以聲樂演唱者李谷一為例。李谷一在演唱過程中對呼吸的運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緊張、放松的拿捏方面。對于緊張而言,在基本的發聲狀態中,發聲器官的各部分肌肉,往往都會因為收縮的基本活動,從而出現力度增加的現象,而這種完全高于常態的運動力度所帶來的基本狀態,就是歌唱中的緊張因素。除了在肌肉上所表現出來的緊張度現象外,注意力和呼吸的運用,也會逐漸變得緊張起來。而這些緊張的表現,基本都是在歌唱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在現實情況中,李谷一較好地對緊張的程度進行了拿捏。在合理的情況下,緊張度基本是利用歌唱者的興奮狀態,從而對其進行衡量,其中,無論是呼吸的運用還是發聲狀態,亦或是共鳴狀態以及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把握等,都要完全地包括在其中。
在演唱的呼吸中,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把握的方法是多進行無聲練習。聲樂演唱的過程是人體的多種肌肉進行活動的過程,多進行無聲練習可以較好地在沒有聲音的基礎上對演唱涉及的肌肉部分進行訓練。作為聲樂學習的基本功之一,無聲練習十分重要,其可以加強聲樂學習者的肌肉能力,進而保持輕機能與重機能的平衡,對聲帶進行保護[3]。
在無聲練習中,打哈欠是較好的方法,因為其較為簡單,同時也較為通俗,具備可行性,所以適合聲樂演唱者進行練習,有利于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把握。在進行打哈欠的練習中,演唱者可以對喉嚨的狀態進行體會,尤其是在喉頭下降的同時,軟腭也會自然地抬起。在打哈欠的動作中,演唱者的咽喉管拉開了上下的距離,腔體具備了更大的空間,進而使得聲音的共鳴管道變得寬敞,有利于氣息的流通。
(三)在聲區中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把握
近幾年來,我國聲樂的學科理論水平越來越得到提升,這也就使得聲樂學者紛紛對輕機能與重機能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在研究中聲樂學者發現,只有把歌唱狀態由靜態調節轉為動態,才能夠更好地演唱聲樂作品,降低演唱的難度。這種動態調節的主要內容就是在不同聲區中對一個確定的狀態進行保證。其中的狀態主要是指輕機能與重機能的平衡。
輕機能與重機能的平衡把握會體現在每一個音上,二者需要相互融合,既不能夠過于偏向輕機能,也不能過于偏向重機能。根據不同的聲樂作品和角色,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比例可以有所變化,這也就說明二者的比例沒必要完全地保證為50%對50%,但是,輕機能與重機能必須要同時存在,不能夠缺少任何一方。
在日常的訓練中,聲樂演唱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賦予訓練過程以積極的情緒,只有如此才能夠達到最終目的。
(四)在共鳴中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把握
把握輕機能與重機能是重要的聲樂演唱技巧,而在對共鳴進行調節的問題上,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合理把握,也可以發揮自身的作用。
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演唱者必須要善于用記憶和想象等心理因素完成輕機能與重機能的協調。此外,教師也應該對聲樂學習者進行合理的指導,讓其記住歌唱的狀態,之后形成記憶,反復進行練習,對正確歌唱狀態的記憶進行鞏固,最終形成習慣,樹立起合理把握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演唱狀態和方法[4]。
綜上所述,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之所以要對輕機能與重機能進行把握,主要是因為如今聲樂演唱的技巧已經越來越完善,國內學者對聲樂的研究也越來越細致,人們已經開始追求科學的發聲,既然要保證發聲的科學性,就必須要對聲音的發出行為進行細致的認識。除此之外,在如今的時代下,聲樂學習者越來越多,聲樂作品越來越豐富,聲樂作品的難度越來越大,激烈的競爭使得聲樂學習者不能不重視輕機能與重機能的把握問題。在演唱中對輕、重機能進行平衡,對歌唱過程可以起到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其可以對音色進行統一,進而更好地完成演唱過程。
參考文獻:
[1]徐洪華.論輕聲唱法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性[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溫靜.歌唱訓練中“輕機能”的運用初探[D].西安音樂學院,2013.
[3]張落歡.在聲樂學習中掌握“輕、重機能平衡”的學習體會[D].天津音樂學院,2010.
[4]向華.聲樂藝術演唱中“輕機能”技術運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