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蘇雅
摘要:《夜色溫柔》是一部揭示了“美國夢”破滅的悲劇作品。本文從菲茨杰拉德與“美國夢”的關系、主人公迪克“美國夢”破滅的主要原因及爵士時代背景下“美國夢”的難以實現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其悲劇性。這一悲劇是“美國夢”破滅的有力注解。
關鍵詞:菲茨杰拉德;美國夢;悲劇;爵士時代
“美國夢”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積極和成功的象征,深刻影響了世界范圍內的人們對它的熱烈追求。美國20世紀10-20年代通過工業革命和高效率的生產實現了經濟繁榮,但這些具有激勵作用的事實卻在一部《夜色溫柔》中被戳破,暗示著所謂成功學的破產。本文將從作品分析入手,探討主人公的事業、愛情與人生,由此反思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弊病。
一、菲茨杰拉德與美國夢
《夜色溫柔》是美國“爵士時代”的杰出代言人——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最為優秀的一部長篇小說。自20世紀30年代問世以來,本書引起了大量討論與爭議,作者結合自身經歷,揭示了爵士時代的紙醉金迷、荒淫無度,上流社會的空虛放縱和道德敗壞,并深刻揭露了美國夢的虛偽和欺騙性。
菲茨杰拉德出生于明尼蘇達州的圣保羅一個并不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少年時在富家子弟云集的寄宿學校讀書,過早的體會到貧富差距給人帶來的巨大影響,后來他進入名校普林斯頓大學,醉心于文學創作和文藝社團活動,同時與富家女吉妮芙娜戀愛。然而,她因菲茨杰拉德貧窮而拋棄了他,使他大受打擊。1917年,菲茨杰拉德參軍入伍,準備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但戰爭很快結束,他在赴往前線的途中被召回。次年,他結識了南方的富家千金澤爾達,澤爾達年輕貌美,富有魅力,有數不清的青年圍繞在她身邊。澤爾達與英俊瀟灑的菲茨杰拉德彼此傾心,書信不斷,卻因菲茨杰拉德身無分文而被澤爾達的父親強烈反對。澤爾達也不愿為他放棄優渥的生活,兩人取消婚約。菲茨杰拉德度過了一段灰暗的時光。終于,菲茨杰拉德在幾次碰壁之后,出版了處女作《人間天堂》,廣受好評并銷售一空。
取得了成功的菲茨杰拉德贏得了他渴望的一切:名譽,金錢和澤爾達,也開啟了他縱情放浪的生活。婚后的菲茨杰拉德和澤爾達旅居歐洲,過著奢侈恣意的生活,穿梭于各個舞會與派對之間,與各界名流談笑言歡,流連杯盞、豪華轎車別墅和燈紅酒綠。為支付這些活動的高昂費用,菲茨杰拉德不得不出賣自己的才華,給暢銷雜志寫通俗小說,給好萊塢寫劇本,這些都嚴重損害了他的才情。與此同時,他冷眼旁觀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男男女女來來去去,物質至上的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富人的冷酷自私、缺少道德感的種種行徑,這些都與他中西部的傳統道德觀念相悖。他一方面自我反省,深深厭惡這種生活,一方面又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菲茨杰拉德在早年堅信美國夢,相信通過個人努力,可以取得成功,可以躋身更高的階層。后來他事業走上巔峰,迎娶心上人富家千金,試著融入上流社會的生活,但事實上這一階層從未真正接納他,正如菲茨杰拉德另一部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主角蓋茨比一樣,他執著追求夢想,積累了大量財富,卻不被上層階級認可,在他們眼里,蓋茨比和從前的窮小子沒有什么區別,他寒微的出身和骨子里的東西都注定他與這個階層不同。果然好景不長,澤爾達出軌,夫妻之間感情出現裂痕,澤爾達患上精神分裂,菲茨杰拉德入不敷出,為高昂的治療費用和創作靈感的枯竭而苦惱,他染上了酗酒的惡習,這些都是完滿“美國夢”之下潛藏的危機,也是虛假“圓夢”的惡果。菲茨杰拉德看清了“美國夢”的破滅是一種必然,它在虛假繁榮、道德滑坡的當代社會無法真正實現。
二、夜色并不溫柔——迪克與虛幻人生
菲茨杰拉德歷時九年完成了這部悲劇性的小說,賦予其高度的悲劇藝術成就(紀潔萍,2005:41)。全書分為三部,主要講述了年輕有為的精神科醫生迪克與他的病人——富家女尼科爾相愛并結婚,十年來一直照顧著尼科爾,卻不被尼科爾家真正認可,期間尼科爾多次發病,迪克悉心照料她,同時也耗盡了力氣,他本來大有可為的事業也漸漸荒疏,他厭倦了上流社會的道德淪喪和虛偽嘴臉,繼而他與尼科爾相繼出軌,尼科爾與他離婚并嫁給闊少湯米,迪克獨自回到家鄉小鎮,做了一名普通的醫生。
《夜色溫柔》的主人公迪克·戴弗是一個古希臘悲劇英雄式的人物。他來自美國中西部,父親是一位神父,他在清貧的環境中成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清晰的目標,他從名校畢業之后在瑞士的蘇黎世當精神科醫生,想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勤奮踏實、追求理想,為了進行學業研究,他來到戰火紛飛、蕭索冷清的維也納,冒著生命危險,想成為一名醫生,當這個愿望不能實現時,他還是盡力找時間學習、寫書。迪克天賦很高,才華橫溢,在蘇黎世被認為是最有才華的神經科醫生,多年過后,他的著作在精神病學領域仍然被公認為經典。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堅持獨立的人格,雖然和富有的尼科爾結婚,他依然不為所動,堅持用自己一年三千塊的薪水支持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部分,不依靠尼科爾的巨大財富揮霍享受,過著清貧而優雅的生活。他生性善良,非常同情因被父親奸污而患上精神分裂的尼科爾,不遺余力地幫助她,并且慷慨的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在初識迪克的蘿絲瑪麗眼中,迪克風度翩翩,溫和優雅,和藹穩重,在社交場上是受人歡迎的存在。迪克有著卓越的意志力和勇氣,愿意接受精神病人的愛情,愿意與富家千金尼科爾結婚而從此遭遇自我身份的分離和不被上流社會認同的尷尬,愿意承擔照顧尼科爾不時發作的疾病和沉重的精神壓力。
迪克堅信著美國夢,然而“《了不起的蓋茨比》表現了理想難以實現的幻滅和痛苦,而《夜色溫柔》則揭示出更大的幻滅和痛苦:實現了的未必就是理想”。迪克由前途無量、積極向上、滿懷理想的有為青年,一步步淪落下滑,一步步墮落下去,也正體現了“美國夢”的難以實現以及注定破滅的現實。
迪克的“美國夢”破滅有三大原因。第一點,是個人理想的破滅。他有極高的天賦和堅韌的品格,業已取得令人稱贊的成就,迪克對自己嚴格要求,在空余時間也沒有停止過學習與研究,“他已經將他的小論文和服役期間的工作成果整理成冊,打算在此基礎上完成《精神病醫生心理學》的裝訂”。蘇黎世的精神病學世家的第三代學者弗朗茲和迪克一起開了一家環境優美的診所,他們一邊給患者看病一邊進行學習研究。在這樣的條件下,迪克本可以在精神學、心理學方面大有建樹,寫出不世出的專業著作,攀登學術高峰,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已經將整整十年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尼科爾,尼科爾漸漸康復,而迪克已經疲憊不堪,他已經永遠失去了進行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尼科爾痊愈后已經不再需要衰弱了的迪克,她愛上了更具有吸引力、年輕強壯的湯米。迪克與尼科爾離婚后,只身一人離開了歐洲,回到美國,回到他的家鄉小鎮做一名普通的醫生,而“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的理想,已經破滅。
第二是愛情的幻滅。迪克與他的病人尼科爾相愛結婚,肩負起照料和治療尼科爾的責任,十年來他默默付出照顧著尼科爾,不惜荒廢了自己的事業,卻從未被尼科爾家真正接納,在他們眼里,迪克不過是他們請來照顧尼科爾的醫生罷了。尼科爾有著上層社會女性特有的自私冷漠,在她痊愈之后,已不再需要迪克的關懷照顧,尼科爾愛上了和她同一階層、和她一樣缺少道德感的湯米。
第三是事業的毀滅。迪克原本是年輕有為的精神科醫生,試圖以自己的美好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去影響和治愈這個社會,試圖把精神病學作為自己救世向善的工具,慷慨地向所有人獻出自己的愛,但在他與尼科爾結婚之后,他承擔起照顧尼科爾的責任,也受到上流社會的腐蝕,他的才華、美德和理想被上流社會的道德敗壞和放縱享樂消磨損害,迪克變成了一個喜歡酗酒、萎靡不振而放棄事業的人。當他終于決心回歸真實的自我時,最珍貴的歲月已經飛逝,他也只有忘掉虛妄的美國夢,回到小鎮行醫。
三、爵士時代與美國夢
誠然,美國夢作為一種拼搏奮進的精神,激勵著無數人走向了成功,但它還具有虛幻性,甚至會被扭曲畸形,以至最終破滅。菲茨杰拉德作為從一戰結束開始,到1929年金融危機爆發結束的爵士時代杰出代言人,見證了那個空前經濟繁榮、尋歡作樂的時代。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認為自我價值最重要,他們追求享樂,肆無忌憚地揮霍,他們標榜自我,強調個性。從前規范著大部分美國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傳統道德和人本身的理性開始松弛,“總有一股放蕩淫逸的潮流”將之破壞。在喧囂的派對和酒吧里,在瘋狂享樂的浪潮里,人們相信他們的夢想正在實現,他們都有花不完的錢。
然而,爵士時代上流社會扭曲的欲望、瘋狂的享樂,罔顧道德,就像書中尼科爾的父親沃倫先生與她亂倫,導致尼科爾的精神分裂;酗酒無度、毀掉了自己人生的艾貝·諾斯;尼科爾追求性吸引力,為此拋棄了丈夫迪克……菲茨杰拉德描述了這個上流圈子里人們失去信仰、瀕臨瘋狂的精神狀態,他清醒的認識到爵士時代里社會的普遍迷惘,在夜以繼日的狂歡浪潮背后隱藏的是人們嚴重的精神危機,這種巨大的落差無處安放,就構成了爵士時代這樣一個反傳統又非理性的時代。爵士時代是一個充滿精神錯亂和道德混亂的時代,也是爵士時代本身悲劇性所在。
迪克的“美國夢”的破滅是全書悲劇性的體現,也是爵士時代悲劇性的再現,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以作品敲響了美國夢的喪鐘。
四、結語
以上分析了《夜色溫柔》的主人公人物形象及其命運,揭示了資本主義導致的人性扭曲、片面的追求成功而陷入腐化墮落的陷阱,“美國夢”并不是一廂情愿的想象。文學作品雖然虛構了故事,但是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具有代表性,這就是作品的典型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F.Scott.Fitzgerald.夜色溫柔[M].楊蔚譯,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7.
[2]董衡巽.《美國現代文學述評》:1914—1945[J].外國文學動態,1980.
[3]方杰.夢幻與現實—論“美國夢”和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時代”[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