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國文學研究中從西方話語為中心到建構中國話語的轉變歷程。1978年以后,我國外國文學研究逐漸出現了以英美等西方國家文學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西方文學理論為主要分析方法的西方話語主導趨勢。這種以西方話語為中心,本土話語研究缺失的現象引發廣大國內學者的質疑和批評。近年來,在國內學者的呼吁下,西方話語中心化現象明顯消退。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在外國文學研究中建立中國話語體系,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關鍵詞:外國文學研究;西方話語中心化;中國話語建構
一、外國文學研究中西方話語中心化及其爭論
改革開放前十年,外國文學作品被視為資產階級腐敗,落后的思想產物,成為批判的對象。當時許多國內學者對外國文學,尤其是現當代外國文學作品及理論持否定態度,提出外國文學糟粕論的觀點,提倡不要接觸和研究外國文學。在此論調下,外國文學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少數介紹到中國的外國文學作品也是作為反面例子,其主要作用是為了對作品中資產階級思想和生活進行揭露和批判。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在1979年召開的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簡稱第四次文代會)的《祝詞》中對外國文學研究重新進行了定位。《祝詞》指出:“我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表演藝術中一切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鑒和學習。”[1]第四次文代會的召開和黨的文藝指導方針打破了外國文學研究被禁錮于階級和政治斗爭的局面,文藝研究的門類,形式,題材,流派,風格,主題開始逐漸豐富。第四次文代會以后,國內新創刊了一系列外國文學期刊,如《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世界文學》、《譯林》等。這些刊物翻譯、介紹和評價了眾多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和理論,創造了外國文學研究的新氣象。
雖然當時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在第四次文代會后達到了高潮,但國內對外國文學理論的研究卻比較滯后。面對文學理論的匱乏,國內文學界急需通過國外文學界了解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趨勢和方向。為了促進國內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研究的發展,文學理論界在1985年舉行了四次全國性學術新理論和方法的學術會議。這一系列會議的召開促使外國文學理論研究空前發展,現代外國文學理論譯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些理論著作涵蓋了西方文學理論的各個流派,如精神分析理論,敘事學分析理論,女性主義分析理論等。國內外國文學研究視野逐步走向多元化,西方學術理論熱潮開始席卷全國。
縱觀改革開放到九十年代這一時期,由于學界對西方文學作品和理論的過度推崇,西方學術話語逐漸開始在文學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文論本土話語幾乎失聲。曹順慶曾這樣評論過:“我們根本沒有一套自己的文論話語,一套自己特有的表達、溝通、解讀的學術規則。我們一旦離開了西方文論話語,就幾乎沒辦法說話,活生生一個學術‘啞巴,…中國文論得了‘失語癥。”[2]
二、外國文學研究中西方話語中心論的形成原因
國內文學研究西方話語中心化的形成與當時國內對西方文化認知上的轉變和全球西方話語中心化緊密相關。
改革開放前十年,在錯誤思想引導下,國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即將滅亡,西方文化包括文學是資產階級糟粕和毒瘤。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發現西方國家并沒有處于滅亡的末期,相反,西方有著當時中國所沒有的經濟繁榮和科技進步。中國人經歷了從全盤否認,到接納甚至極力追捧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心理歷程。與此同時,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強國以自己的經濟優勢為依托,極力鼓吹西方文化先進論,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西方中心主義”,西方強國所推崇的文化價值觀壟斷了各個領域的話語權。在這種情境下,西方的學術概念、研究方法和學術觀點大量進入中國的學術界,成為大部分知識分子評判中國實踐的重要尺度。
其實造成經濟落后的原因復雜多樣,但經濟落后并等同于文化落后。西方強國利用其經濟優勢,制造所謂其他國家文化落后學說,目的是為了確立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主導地位,把其他國家文化“他者化”、“邊緣化”,從而能有效地治理和控制其他國家。在殖民主義時期,西方強國用現代武器征服和統治他國,在后殖民主義時代,西方強國用粉飾過的文化先進論這種攻心術擊敗了其他國家。
所以在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學和理論的時候,學者們要對西方學說保持清醒的認知。文學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具有多樣性和文化差異性,把西方理論生搬硬套到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是不可取的。而且,過于推崇西方理論,會屏蔽自身文化中的優點,導致文化不自信,接受強國思想,缺乏自己的獨創性和話語權。
三、在外國文學研究中建構中國話語的嘗試
自從提出中國文論失語說,建構中國本土理論話語就成為文學界努力前行的方向。21世紀以來,隨著學術積累的不斷增長,國內學界本土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中國學界作為西方理論附屬的現狀表示不滿。學者們積極倡導建立適合中國語境的理論話語,希望在國際學界發出中國聲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中國學者如童慶炳、聶珍釗等做出了建構中國話語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聶珍釗提出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是產生于外國文學研究界中的一種本土話語構建形式。在聶珍釗等學者的建構下,文學倫理學批評以中國視角來解讀外國文學作品,成為外國文學研究中本土話語建構的先鋒。聶珍釗首次提出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概念是在2004年召開的“中國的英美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在隨后撰寫的論文《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中,他系統介紹和分析了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論基礎;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對象和內容;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思想與文學淵源。[3]此后,國內學者王寧、劉建軍、鄒建軍、蘇輝等也陸續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聶珍釗的論述進行了完善與豐富。在聶珍釗的倡導下,眾多學者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視角對文學作品進行了頗有新意的解讀。
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本土話語建構的嘗試,值得充分肯定。但在使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1.在批評實踐中一些研究者對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相關概念理解有偏差。2.文學倫理學批評實踐多集中于小說,對其他文學作品類別研究不足。3.文學倫理學批評對歐美國家作品解讀較多,對其他國家文學作品解讀過少。
四、結語
從改革開放前十年對外國文學的全面否定,到后期對西方話語無批判、無選擇的移植態度,直接造成了我國外國文學研究中本土話語失語和西方話語的中心化。在近幾十年里,以聶珍釗等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們為破除外國文學研究中西方話語的主導地位,重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做出了嘗試。希望在未來學術研究中,學者們要真正樹立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話語霸權的精神束縛,讓中國話語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參考文獻:
[1]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N].人民日報,1979-10-31.
[2]曹順慶.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J].文藝爭鳴,1996(2):51.
[3]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J].外國文學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