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嫻 畢兆明
摘要:《道連·格雷的畫像》是英國唯美主義代表作家奧斯卡·王爾德于20世紀末期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主要講述了年輕俊美的道連從單純善良的少年一步步墮落為內心陰暗、自私冷漠的魔鬼,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讀這部作品,可分析作品中情節和人物蘊含的作者創作心態及作品深層意義。
關鍵詞:王爾德;唯美主義;本我;自我
《道連·格雷的畫像》作為王爾德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多數評論者認為包含了王爾德自身的影子,有的甚至認為是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毫無疑問,這部作品中反映出了王爾德自己對于唯美主義的思考和審視,同時也流露出作者的被壓抑著的情感。
小說情節并不復雜,主人公道連在看到畫家貝澤爾為自己創作的肖像畫時驚嘆于自己的美,在貝澤爾的朋友亨利勛爵的蠱惑下,希望讓畫像代替他承擔歲月侵蝕。當這個愿望實現以后,道連徹底淪為一個毫無人性和道德底線的小人,從他用惡毒的語言殺死昔日戀人西碧兒開始,便頂著純潔俊朗的面具,做著卑鄙勾當。在殺害好友和偶遇了西碧兒的弟弟后,被以往罪孽折磨的他想重新做人,便拿刀刺向畫像,畫像完好無損,而躺在地上身亡的道連變成了丑陋猙獰的畸形。
整部作品被陰暗的風格籠罩,字里行間流露著壓抑感。道連一味追求自己外在的美,追求純粹的藝術美感,在西碧兒一次演出失敗后,對她厭惡之極,侮辱她“一張長著漂亮臉蛋到三流女戲子”、“是個俗物”。道連的家中擺放了各式各樣的掛毯和珠寶,他認為這都是美的東西,自己是個純粹的“美”人。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美”的追求無疑是可笑的,也流露出作者對唯美主義的反思與審視。唯美主義主張追求感官刺激,主人公在亨利勛爵的誘導下,滑向毀滅的深淵,這無疑表明了作者深知對于唯美主義過度崇拜帶來的可怕后果。小說的悲劇結局暗含了作者的態度:在對唯美主義進行反思后,認為一味追求唯美主義所主張的純粹感官享受,會導致人格分裂最終毀滅,追求藝術美不可逾越道德的范圍。在19世紀,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使得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日趨緊密,王爾德對與丹納和左拉的觀點深惡痛絕,他猛烈抨擊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作品,認為這樣的作品不配稱為“藝術”,還認為藝術家不應考慮公眾,藝術品僅是藝術家個性的展現,在這種觀點的基礎上,他創作了《道連·格雷的畫像》。
作品不僅包含著作者對唯美主義的審視,還包含作者內心不被世俗理解的、極力壓抑的情感。在當時的英國,人們拘泥于傳統道德倫理,文學作品也必須嚴格遵守社會規范,一旦稍有逾越,便會受猛烈討伐。王爾德在發表這部作品后不久與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進行交往,道格拉斯的父親昆斯伯里侯爵斥責王爾德為“一個好色的‘雞奸者”,王爾德上訴而被反告,《道連·格雷的畫像》作為審判的證據之一,王爾德被判有罪后去監獄服苦役。1886年王爾德遇到了羅伯特·羅比·羅斯,他稱是羅斯引誘他走上了同性戀的道路。在作品中不難看出貝澤爾對道連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迷戀,將道連作為自己靈感的來源,稱如果沒有道連他的作品就會黯然失色,在道連和亨利同乘馬車而讓貝澤爾自己單獨乘坐時,他感到“自己老了好幾歲”,在他對道連那一大段頗有深意的類似告白的話中,可以隱約窺探出王爾德對同性極力壓抑的迷戀,“這種帶有羅曼史的友誼,包含著悲劇成分”。畫家貝澤爾身上有著王爾德早期崇拜唯美主義的影子,比如對藝術之美的狂熱,在他對道連進行“表白”之后,又在看到畫像上罪惡的秘密之后被殺害。這個結局的安排是別有用意的,貝澤爾一直是一個受社會道德規范約束著的人,他所有的言行都受社會道德的支配,是一個受超我人格主宰的人,他努力壓抑著自己對道連的迷戀,這個人物身上有王爾德自己的影子,即對唯美主義的崇拜和對同性的迷戀,貝澤爾被殺害的結局無疑說明了作者內心的情感態度,即被禁忌的同性之戀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藝術至上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變為藝術的殉道者。畫像作為美的象征,因替道連承擔罪惡而變得面目全非,貝澤爾不堪自己的藝術品被污染,所以作者“殺”死了他,同時也說明,在一個縱欲無度的本我面前,超我只能被毀滅。
道連的墮落與畫家的好友亨利勛爵有著密切關系,與其把他描述為主人公的本我人格的反映,不如把其言行比作誘導道連縱欲犯罪的合理依據。亨利洞悉人內心陰暗面,他并不自己踐行享樂主義,而用這套理論去感染別人,看到別人縱欲墮落,他便覺得有莫大的快感,主人公的本我人格借助亨利的言語而存在。道連不幸成為了他“人類情感科學分析”的實驗品,追求感官的刺激,冷漠、縱欲、墮落、犯罪……對美的狂熱崇拜最終變為丑惡的幫兇,在亨利的引導下道連最終走向毀滅,對感官短暫刺激的追逐導致他生活中沒有永恒的、實質的東西,被欲望異化了的道連只得以死解脫。作者借亨利這一人物闡釋對唯美主義的狂熱崇拜而帶來的后果,同時也利用這部作品中唯一得到善終的人物,來表達自己對唯美主義的復雜情感。亨利勛爵作為一個靡菲斯特式的人物,他很清楚自己的本我,同時承認本我的欲望,但他的超我人格仍舊能將其囚禁在合理的道德范圍內,作者對于這一人物處事方式是認可的。
道連·格雷作為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著多重人格的人。初入倫敦,他只是個單純善良的青年,在亨利的引導下,他發現了自己外表的美,并懼怕這種美隨著時間而被侵蝕,甚至妒忌自己的畫像擁有不老的容顏,因此他認為外在的美才是珍貴的,對任何感官刺激的追求讓他認為在追求美。在發現自己的罪行使畫像發生變化后,他將畫像鎖在了閣樓上,作品中對于閣樓的描述并不多,只是說明了這是道連兒時讀書玩耍的場所,道連將畫放在閣樓頗具諷刺意味。畫像承載了道連的罪惡,是主人公人格中本我的一面鏡子,而童年時的道連是單純善良的,當被情欲和罪孽浸染了的本我放置在承載了單純快樂的閣樓并上了鎖,暗示道連心中最后一塊凈土也被污染。道連內心中的本我被釋放,他的超我此時已然被本我控制,自我無法調和,導致人格徹底分裂,白天,他頂著面具做著迷人優雅的貴族,夜晚,他寢食難安,無法信任任何人,趕走了服侍格雷家族兩代的男仆,甚至經常看到貝澤爾和西碧兒弟弟的臉……最終他決定毀了畫像,就是殺死本我,也刺死了自己。作者安排這一結局有兩層含義:其一,當披著追求美的外衣而被欲望異化了的道連在犯罪后想要改過自新,但是卻釋放了種種丑惡,最終還是要以悲劇收場,因為靈魂一旦染上丑惡只能用死亡來洗凈;其二,本我作為人格的一部分,是無法殺死的,道連的自我開始覺醒反抗,卻死于自己刺刀下,這也透露了作者內心承認本我的欲望,本我不能被否定和消滅。
《道連·格雷的畫像》作為王爾德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其中包含著作者的唯美主義創作主張和壓抑的情感。主人公道連對美的過分追逐、貝澤爾對道連一直被超我壓抑的情感、亨利對本我欲望的承認……這部作品中有作者的影子,即對同性的深刻迷戀和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同時通過這部作品主人公的悲劇結局也顯露出王爾德對藝術與道德關系的反思:作為藝術家,一旦對于藝術美的追求逾越了道德的底線,那么這部作品即使有著再美的外在形式其也是丑惡不堪的。
參考文獻:
[1]陳太勝.20世紀西方文論新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尹儀英 徐靜.從《道連·格雷的畫像》看王爾德的心路歷程[A].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文學藝術,2012,27(12):27-28.
[3]陳可心.道連·格雷的性別隱喻[J].文學教育,2013(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