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珍?
摘要:《雪夜林邊小駐》是羅伯特·弗羅斯特最著名也是最受歡迎的詩作之一,本篇論文除了分析了這首詩的形式——押韻之外,在分析詩歌內容時還從心理分析的視角出發,分析了詩人面對三種人格結構的依次出現時的心理變化。詩人最終在超我的人格結構的主導下不再留戀那片幽靜的樹林,而是繼續前進,從而體現了這首優美的詩歌所隱含的對于人生的哲學思考。
關鍵詞:羅伯特·弗羅斯特;韻步;押韻;人格結構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被稱為“新英格蘭詩人”、“民族詩人”。他是用傳統詩歌形式創作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紀詩歌改革的潮流中他卻屹然不動,更加的顯得難能可貴。《雪夜林邊小駐》是弗羅斯特眾多代表作品中的一部,在這首詩中詩人用極其質樸的語言道出人生的哲理,引人深思。
我國學者對于這首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文體學角度解析:如俞瑤指出“弗羅斯特的小詩《雪夜林邊小駐》一直為讀者喜愛,這極好地證明了偏離的使用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激發讀者探究作者的使用偏離的意圖,從而了解詩歌更深層次上的涵義。”;對其解構主義角度解析:如谷峰指出“通過對這首詩進行解構解讀,找出這首詩中的二元對立,即美麗平靜與恐怖緊張,作者內心的平和與不安以及生與死,體現了這首詩的多義性。”;以及對其核心意象“樹林”的解析:如任景賽指出“這樹林是誘惑也是一種警示,弗羅斯特作為一個詩人直面人生中的苦難,堅定地從事詩歌創作,從而擺脫了迷失林中的命運,最終履行了詩人的諾言”等其他的研究。但從心理分析的視角出發分析這一詩歌的,目前還是比較少見的,因此本篇論文在分析詩歌內容及主題時,從心理分析的視角出發,探析這首詩所體現的人生哲理。
一、韻律美
這首詩共有四節,每一節四行,每行用的都是四音步抑揚格,押韻模式為連鎖式的押韻模式,即a a b a;b b c b;c c d c;d d d d。詩人除了用了這一押韻模式,還用了押頭韻和押元韻,使得整首詩充滿了音樂美和韻律美。
這首詩共有四節,采用的依然是詩人鐘愛的四音步抑揚格,每一詩行中的八個音節,一輕一重,錯落有致。另外,詩人運用了連鎖式的押韻模式,全詩共四小節,每節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韻,第三行的韻腳又成了下一詩節的主韻腳,第三行與下一詩節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韻。第一小節里第一行的“know”、第二行的“though”和第四行的“snow”同押/?u/韻。第三行的“here”同其他三行不押韻,但是與第二小節里第一行的“queer”、第二行的“near”和第四行的“year”連在一起同押/i?/韻。同樣,第二小節里第三行的尾韻成為第三小節的韻腳,即第二小節第三行的“lake”和 第三小節第一行的“shake”、第二行的“mistake”和第四行的“flake”連在一起同押/k/韻。第四小節每行都與第三小節的第三行同押一個韻,即第四小節的“deep”、“keep”、“sleep”、“sleep”和第三小節第三行的“sweep”同押/i:p/韻。全詩的韻腳為a a b a;b b c b;c c d c;d d d d,四個詩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使得整首詩在節奏上充滿了韻律之美。正是這種如行云流水般的節奏與罕見的連鎖式的押韻模式使得這首詩一直在最受歡迎的一百首英文詩歌里高占前十名。
在這首詩中,詩人除了用了連鎖式的押韻,還用了押頭韻,幾乎在每一節都有:如第一節的第二行his house同押/h/韻;is in同押/i/韻,第一節的第三行see stopping同押/s/韻,第一節的第四行watch woods with同押/w/韻。第二節的第一行my must同押/m/韻。第三節的第一行he his harness同押/h/韻,第三節的第二行if is同押/i/韻,第三節的第三行sound's sweep同押/s/韻以及第四節的第一行dark deep同押/d/韻。其次,詩人還用了押元韻,正如聶珍釗所說“元韻的基本特征是詩行中的元音讀音相同而押韻”。第一節的第一行whose woods同押/u/韻,第一節的第二行his is in village同押/i/韻,第一節的第四行 his fill with同押/i/韻。第二節的第一行 little think it同押/i/韻。第三節的第一行 gives his同押/i/韻以及最后一節三四行重復的miles I同押/ai/韻。
二、內容美
在這首詩里,詩人的人格結構依次出現,從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而詩人在每一種人格結構的支配下,內心的所思所想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變化,從最初的留戀到回到現實再到最后的負重前行。
在這首詩的第一節,詩人來到樹林邊,“我知道誰是這林子的主人,盡管他的屋子遠在村中;他也看不見我在此逗留,凝視著這積滿白雪的樹林”。根據詩人晚年的回憶,當時的他因生活窘迫而舉家搬遷到遠離鎮子的僻靜鄉村,在圣誕節前夕的寒冷雪夜,他獨自駕著馬車到小鎮,去為心愛的孩子們買圣誕節禮物,但是由于買不起禮物,詩人只能黯然離去。可想而知詩人當時的心情是多么的愁苦,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卻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過著艱苦的生活。但當他看到被白雪覆蓋的樹林是如此的幽靜,不禁駐足欣賞,或許在詩人看來,這片樹林遠離塵囂,遠離喧嘩,是自己一直追尋的世外桃源,而此時詩人人格中的本我已經出現,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本我是最原始的、潛意識的、非理性的心理結構。它充滿著本能和欲望的強烈沖動,受著快樂原則的支配。”(142)詩人面對美景久久凝視,不愿離去,說明詩人任憑自己人格中的本我自由馳騁,詩人在快樂原則的支配下,已經拋開了塵世中的一切煩心的事,只想去享受當下的快樂。在第二、三節中詩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小馬兒人格化。小馬兒對自己的主人的行為感到疑惑不解,“為何停在樹林和冰封的湖邊,附近既看不到一間農舍,又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它就像個天真的孩童,“輕輕地搖了一下佩玲,探詢是否出了什么差錯”,雖然“林中毫無回響一片寂靜,只有微風習習雪花飄落”,但此時的詩人從鈴聲中驚醒,這也就意味著詩人人格中的自我已經戰勝了本我,“自我代表理智和常識,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它既以大部分的精力來控制和壓抑發自本我的非理性的沖動,又迂回地給予本我以適當的滿足。”(142)詩人雖然貪戀在快樂原則支配下的自己可以無憂無慮的,再不用去想那些煩心事,但是最終還是自我戰勝了本我。雖然詩人沒有回答馬兒,但他已經回到了現實世界,理智占據了他的頭腦。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不能在此地一直停留下去。在詩的第四節,詩人的人格結構從自我過渡到了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高級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結構。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則來規范自我。”(142)作者正是在超我的支配下,才發出了“睡覺前還有許多路要走,睡覺前還有許多路要走”的感嘆。而這里的第二句里的“睡覺”用了隱喻的修辭手法,意味著死亡。詩人知道自己在離死亡之前身負的責任和義務,知道自己的理想還沒完成,人生就是要負重前行,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三、結語
羅伯特·弗羅斯特的這篇膾炙人口的詩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一篇值得好好欣賞的佳作。詩人運用了四音步抑揚格、獨特的連鎖式的押韻模式以及押頭韻和元韻,從而使得整首詩充滿了韻律之美和音樂之美。從心理分析的視角來分析這首詩時,可見詩人的人格結構從本我過渡到了自我,最后再到超我,人格結構的依次變化也反映出詩人從最初的面對大自然的美景時的留戀到慢慢的回到現實世界再到最后的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還要繼續前行的心理變化。而詩人在最后做出的這一抉擇會激勵處于迷惘期的人繼續前進,盡管前路漫漫,但只要像詩人那樣明白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義務,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車文博主編,九州出版社,2016,1.
[2]谷峰.從解構主義的角度分析《雪夜林邊小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3).
[3]牟芙蓉.從文體學偏離的角度分析弗羅斯特的詩歌《雪夜林邊小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2(08).
[4]聶珍釗.英語詩歌形式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
[5]景賽.解讀《雪夜林邊小駐》中的“樹林”意象[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6).
[6]俞瑤.《雪夜林邊小駐》文體學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