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國萍
摘要: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合稱“三大儒”。目前海內外學界關于顧氏的研究視角多樣、成果豐碩。但涉及韓國學界對顧氏研究狀況的論文甚少。本文通過概述韓國古代、近現代學界對顧氏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歷程、狀況,總結顧氏思想、作品在不同時期的傳播特點及對當時學界的影響。
關鍵詞:顧炎武;朝鮮王朝后期;韓國近現代;研究狀況
顧炎武,本名絳,字寧人,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顧氏一生著作等身,研究領域涵蓋經學、史學、地理考證學、音韻訓詁學等,是公認的“通儒”。其強調實證考據的治學態度和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一掃有明一代空疏之風,開創清初樸學之風,被譽為“清學開山之祖”。目前國內學界圍繞顧氏的研究視角多樣,甚至有很多跨學科研究,可謂百花齊放,此處不再贅述。本文通過梳理朝鮮王朝后期和韓國近現代學界對顧氏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歷程、概況,總結顧氏思想、作品在不同時期的傳播特點及對當時學界的影響,與學界同仁共同探討顧氏在海外的影響研究。
一、朝鮮王朝后期對顧炎武的思想及其作品的接受、影響
韓國學界認為19世紀的朝鮮王朝分為三個時期,即前期(1801年~1849年)、中期(1850年~1863年)、后期(1864年~1894年)。據學界推斷,顧氏著作最初由燕行謝恩副使徐文重引入朝鮮。徐氏所著的《燕行日録》(1690年)。記錄了燕行途中購入的書籍目錄,其中就包括《日知錄》。雖然顧氏離世不久后,其作品就已流入海外,但傳播范圍不廣。對顧氏作品真正開始探討、議論的時期是英祖朝后期。當時學術界盛行博學的學問觀和考證的治學態度,這跟顧炎武的治學態度、方法論異曲同工。由此朝鮮朝后期學者開始閱讀、接受顧炎武的著作及思想,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一)排清尊明的忠義儒學觀
朝鮮后期學者為顧炎武甘為明朝遺民、不走清朝仕途的氣節所折服。學者丁若鏞在文集《輿猶堂全書》中,詩文集2『古詩二十四首』中寫道:“矯矯顧亭林,獨作明遺民。貫串譚前史,雍容不眩人。精深郡縣論,遠猷特超倫。此法茍見施,千載有遺仁。”學者成海應曾為明末遺民立傳,在著作《皇明遺民傳》中,詳細記敘了顧氏不入清朝為官的事跡,并高度評價了其高潔風骨。
(二)知識廣博的學問觀
學者樸趾源認為清初學者中論博學多識,首推顧炎武和朱彝尊。李德懋在《青荘館全書》卷20,『輿李洛瑞書』中提到“顧寕人,真振古之宏儒也。”李德懋苦尋《日志録》三年,“今始紬人之秘藏讀之”。并感嘆于顧氏“六藝之文,百王之典,當世之務,訂據明析。”敬佩之心,躍然紙上。
(三)注重實證考據的治學態度及方法論
李圭景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辯證說』中提到“樂府,非詩賦詞曲之名,俗以詩賦詞曲為樂府。日知錄辯之甚詳。”肯定了顧炎武考據之功甚巨。
(四)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
丁若鏞在《輿猶堂全書》卷1,詩文集9『辭持平兼陳科弊疏』中指出“近儒顧炎武之言,亦以爲詩賦雖若無實,非博綜古今者,不能成工,明經雖若近實,轉而鹵莽滅裂,蓋亦深察密驗之言也。”可見,丁氏非常認同顧氏思想。
二、該時期呈現的特點總結
(一)對顧炎武思想、流入著作予以肯定、接受,并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
但主要引用顧氏言論作為立論根據,缺乏對著作內容進行具體、深入研究。
(二)認同顧氏思想、推崇其學說的學者多為實學派代表
據資料整理,文集中涉及、引用顧氏作品種類最多的朝鮮朝學者有徐浩修、樸趾源、李德懋、成海應、李奎景、洪奭周、樸珪壽、田愚等;引用內容最多的是丁若鏞。徐氏等人雖屬不同實學派系,但思想內核基本一致。丁若鏞更是被譽為朝鮮朝實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說顧氏雖然不是朝鮮朝實學之風的直接原因,卻通過影響實學派學者的思想,間接推動了實學派的發展。
(三)顧氏著作閱讀、傳播較集中、單一
論及顧氏作品的朝鮮朝學者大概55人,涉及顧氏的作品有《日知錄》(37人)、《亭林集》(15人)、《音學五書》(5人)、《金石文字記》(5人)、《左傳杜解補正》(4人)、《昌平山水記》(2人)、《北平古今記》(1人)、《下學指南》(1人)、《肇域志》(1人)、《亭林年譜》(1人)等。只占目前國內學界公認的顧氏作品數的三分之一。關注點多集中于顧氏生平最為得意之作-《日知錄》及音韻訓詁學、金石地理考證學。側面反映了當時學界的研究風向。
三、韓國近現代學者對顧炎武及其作品的研究概況
(一)研究《日知錄》跟朝鮮朝后期學者的關系。沈慶昊在論文《?? ?? ???? 顧炎武》中,關于朝鮮后期主要學者對《日知錄》的引用做了歸納、分類。認為當時主要學者主要從地理考證、史料論證、經學研究、經世思想等方面引用《日知錄》以證已言。也有學者圍繞某位朝鮮朝后期學者與《日知錄》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如孫惠莉在論文《?? ?? ???? 顧炎武? ?? ??? ??-研經齋 成海應? ????-》中,圍繞治學傾向、治學方法、博學考證等,對成海應受顧氏影響的具體方面進行分析。《顧炎武?『日知錄』? ???? ???-李德懋? ????? ????-》(權正元著)一文中,結合朝鮮英·正祖時期考證學風盛行的歷史背景,以學者李德懋的治學觀為中心,分析《日知錄》與當時考證之風的關系。
(二)朝鮮朝后期對顧炎武某一學術觀的接受、影響研究。從經學觀角度研究的有申在湜,其在《正祖朝 經學? 顧炎武 經説 ?? ??》一文中,以正祖朝時期對顧氏經學觀的接受狀況為研究中心,詳細梳理了經學的學術背景、發展歷程、與明、清的受容關系、該時期經籍中靈活運用顧氏經學觀的具體內容等,并微觀分析了活用的原因、方式、所得成果等。也有學者從顧炎武的文學觀角度進行研究。如《顧炎武? 文學観 研究》(洪凱雲著)一文中,詳細闡述顧氏創作觀、明道觀、批評觀,指出顧氏不同于純文學家的獨特性、價值。更有學者從經世思想入手,分析其政治主張。《顧炎武? 政治改革論》(于心華)一文中,圍繞顧氏政治改革論,從政治體制、中央官制等方面,結合《日知錄》內容,進行系統分析。
(三)與朝鮮后期學者進行比較研究。《丁茶山與清代學者 顧炎武的文學觀比較》一文中,從比較文學的角度,通過比較朝鮮朝學者丁若鏞與顧炎武文學觀的異同,揭示顧炎武對丁若鏞的學術影響。
(四)朝鮮朝實學派跟清朝文化的關聯性研究。《?? ??? ?????? ??? ??? ????>(???)一文中,以朝鮮朝時期的實學派代表人物柳馨遠、李潩、丁若鏞的國家改革論為中心,詳論朝鮮實學派對顧氏政治思想的接受、影響、嬗變進程。《朝鮮朝 實學派文學? 清代文化?? 關聯性? ?? 研究-18世紀? 中心??-》(陳寧寧)一文,以實學派的文學為研究對象,分析兩朝間文化關系。在論述丁若鏞的文學觀和思想意識時,與其最為關注、給予影響最大的中國學者亭林先生之間的影響關系研究不可避免。
(五)清朝與朝鮮朝的文化交流研究。《??? ??? ??-?? ?? ????–???? ????? ??? ??? 會祭? ????->(林存陽著)一文,通過燕行使樸珪夀兩次參與顧祠會祭,闡述在清朝與朝鮮朝文化交流方面產生的積極意義,是兩國學術、文化交流的縮影。
四、該時期的研究特點總結
(一)研究角度多樣化。關于顧氏的研究并沒消散于歷史長河,反而日久彌新。說明顧氏思想、著作不僅在朝鮮朝廣泛傳播,在現代學界依然有可探討的價值、意義。
(二)與時俱進,不斷探求研究邊界的可能性。科技的發展、兩國文化教育交流的日趨深入,為科研發展提供了技術、人才支撐。
(三)對顧氏作品內容本身的探討還不夠。特別是在音韻訓詁學、金石地理考據等方面涉及不多,說明近現代韓國學者對顧氏的研究還是存在語言、時代背景的障礙。
總之,韓國學界關于顧氏的研究承前繼后,特別是近幾年著述頗豐,展現了新一代韓國學者不同的研究視角和較高的科研水平。希望本文能為學界顧氏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為促進中韓學界交流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1.
[2]申在湜,《正祖朝 經學? 顧炎武 經説 ?? ??》,釜山大學校 大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7,2.
[3]孫惠莉,《?? ?? ???? 顧炎武? ?? ??? ??-研經齋 成海應? ????-》,大東文化研究 ?73?.
[4]沈慶昊,《?? ?? ???? 顧炎武》,漢文學報 第19輯.
[5]???,《顧炎武?『日知錄』? ???? ???-李德懋? ????? ????-》,韓國實學研究 15.
[6]洪凱雲,《顧炎武? 文學観 研究》,檀國大學校 大學院碩士學位論文1999.
[7]???,《顧炎武? 政治改革論》,高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8.
[8]???,《???? ???? ???? ??? ??》,開新語文研究 第25輯.
[9]???,《?? ??? ?????? ??? ??? ????>,??????? ?6? 1?.
[10]陳寧寧,《朝鮮朝 實學派文學? 清代文化?? 關聯性? ?? 研究-18世紀? 中心??-》,建國大學校 大學院 博士學位論文,1987.
[11]林存陽,《??? ??? ??-?? ?? ????–???? ????? ??? ??? 會祭? ????->,?? ?59?.
[12]李英順,朝鮮北學派實學思想與諸實學流派的關系.東疆學刊,2009.4.
[13]胡雪穎,薛敏,近年來顧炎武《日知錄》研究現狀淺析,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