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堃
摘要: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我國提升國家對外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為當代小說的海外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動力。殘雪作為中國少數在海外都有著較為廣泛影響力的中國當代女作家,對其作品在美國的譯介與接受展開梳理分析,以期為中國當代小說的海外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化“走出去”;當代小說;美國;譯介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為當代小說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契機與動力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國在21世紀初提出的文化建設方針,這對中國文化的覺醒、復興、整合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戰略,是中國文化的對外譯介成為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文化活動。一方面,當下在我國大力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下,當代小說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有效的對外譯介是促進海外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中國當代小說作為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重要主體,其在海外的譯介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輸出過程,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不同語言文字所表現出的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文化體系的互相接觸、互相對話、互相理解乃至互相滲透;另一方面,中國當代小說的對外譯介為中美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中國當代小說的在美國譯介從建國初期以中國官方的主動對外推介逐步發展成為現今中西方共促發展的新局面。新世紀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為中國當代小說在美國的譯介與接受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和動力。步入新世紀,我國政府部門推出了一系列對外翻譯出版計劃和工程,如:2001年,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與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共同申請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計劃三年內出版10卷《今日中國文學》英譯叢書、定期召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等;2005年,國務院新聞辦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CBI),該計劃一直持續至今,通過書展、媒體、網站、雜志等各種渠道向國內外出版機構介紹推薦圖書;還有“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等,這些推廣計劃和工程都助力我國當代小說的對外譯介取得累累碩果。
二、殘雪的小說作品在美國的譯介與接受研究
(一)殘雪的小說作品在美國的譯介
最早將殘雪的作品譯介到美國的是譯者鐘鳴,美國文學期刊《形態》在1987年刊登了他翻譯的殘雪的短篇小說《公牛》和《山上的小屋》,由此拉開了美國譯介殘雪小說的大幕。目前,殘雪在美國譯介的小說作品主要有9部英文單行本,2部小說集,11篇短篇小說入選美國出版的中國新時期作家作品選集,40余篇刊登在美國文學雜志上的短篇小說。殘雪的小說作品在美國的出版機構多是知名的大學出版社和商業出版商,入選的文學選集和文學期刊也大多在美國有著較大的影響力。2010年,殘雪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個人文學網站。2007年,將其小說作品《隕石山》以戲劇的形式搬上了美國紐約世界級舞臺大都會劇院。此外,殘雪還積極參與國際性的大型書展、舉辦中外文學研討會等。殘雪的小說作品在美國多樣化的譯介途徑,不斷擴大著在美國文學場域的影響。
(二)殘雪的小說作品在美國的接受
殘雪的小說作品給美國讀者帶來的異域文學色彩,既吸引著美國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吸引著美國研究者的研究目光。美國學者對殘雪小說的評價整體持欣賞、肯定的態度,對其研究和評論散見于文學期刊、各類報刊譯介譯作的序言之中。美國對殘雪小說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殘雪生平及其對殘雪創作影響的研究。以研究中國文學見長的著名期刊《今日世界文學》、《中國現代文學》通過訪談的形式,分別從殘雪的成長環境以及父親對其創作中的個性語言風格和非理性敘述方式的影響進行了介紹,主要致力于中國文學研究的安妮·韋德爾斯伯格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1994年第1期中刊文《模棱兩可的主觀性:讀“殘雪”》;格里菲斯·喬納森在《今日世界文學》2010年第1期刊發《殘雪訪談》。美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出版中心(MCLC)也采用了訪談的形式對“殘雪”一名的由來譯介楚巫文化對殘雪文學創作的滲透進行了介紹,主要有2002年勞拉·麥坎迪什撰寫的《固執地照亮“不肯融化的臟雪”:與殘雪的對話》。
第二,對殘雪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及影響研究。殘雪小說的譯者主要是有美國漢學家與中國國內學者合作完成,有羅蘭·詹森與張健教授、杰南特·凱倫與陳澤平教授。20世紀90年代起,殘雪開始努力學習英文,經常與譯者溝通,這對更精準的傳達其作品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杜博妮與雷金慶合作著述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1997)、王德威編寫的《二十世紀下半期中國文學評述》(2000)對90年代殘雪作品在海外的傳播情況進行了簡要概述。另外,殘雪作為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王晶編選的《中國先鋒小說選》(1998)用14頁的《前言》介紹了中國先鋒文學及其對殘雪小說在海外傳播要素的影響分析。
第三,對殘雪藝術創作手法與文本的研究。此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其一,西方學者認為殘雪小說是對中國現實主義的超越,與西方的現代主義作品具有相似的特征,表現了人類的共同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威斯康星州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約瑟夫·勞拉在《斯德哥爾摩東亞研究雜志》1994年第5期撰寫的《中國解構:中國近代寫作中反傳統的出現》、美國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扎培德在《亞洲回顧》1991年第5期撰寫的《現代主義:弗蘭茲·卡夫卡和殘雪》等。其二,把殘雪的小說看作是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的“寓言”,從殘雪的意象靈動、扭曲變形的夢靨世界中去指認中國,主要有致力于中國文學研究的蘇珊娜·珀斯伯格撰寫的《殘雪:追尋瘋狂》、紐約城市大學薩拉·魯特科夫斯基教授在《現代小說研究》2016年第4期撰寫的《在歷史之間: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中國前衛寫作》等。
三、殘雪在美國的譯介與接受對中國當代小說海外傳播的反思
殘雪小說在美國的傳播與研究正在逐步升溫,越來越多的漢學家及研究者將關注重點投向其文本的翻譯、傳播與讀者接受。在提升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下,殘雪小說的域外研究為我國先鋒作家及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研究提供了風向標。雖然上述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資源,但對殘雪小說的對外譯介與接受的研究尚屬于起步階段。一方面,學者們對殘雪的小說的譯本研究從1987年至今,殘雪一直都有作品不斷被譯成英文,呈現出譯本數量多、傳播載體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學術性、傳播途徑多元化,但對于殘雪小說在美國三十年的傳播和接受歷程還缺乏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國外學者們還較好地從多個層面剖析了殘雪的小說,這與殘雪在國內只受到小部分學者關注的現象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海外研究者的視角多是局限于對殘雪單部小說作品進行研究,未將其他譯者譯作進行多角度的整體接受考察。因此,殘雪在海外的研究之路還有待于進一步開拓,這將對助推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曹順慶.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姚建彬.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5]張清華.當代文學的世界語境及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